趙世秀 湯洋
【摘要】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將扶貧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精準扶貧確定為我國未來三年經濟社會發展三大中心任務之一。農業保險是提升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特別是對貧困戶脫貧變“輸血”為“造血”方面能夠發揮較好作用。
【關鍵詞】農業;保險;精準;扶貧
一、農業保險的精準扶貧效應體現
一是能有效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保險扶貧作為金融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投保便利、運作高效、承包對象針對性強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優勢。通過農業保險,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試點,加強農業保險宣傳和信息披露等措施,不斷提高農戶風險保障意識,能減少農民因災致貧、返貧的風險。農業保險還可以使投保農戶在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災害后及時得到必要的經濟補償,農業保險可以通過轉移和分散風險,以賠償支付的方式來保障農民生活的穩定。
二是能根據農民實際受災情況來進行經濟補償。農業保險具有防災減貧、產業增收脫貧和發展農業經濟脫貧的三大精準扶貧效應,能有效防范化解群眾因病、因災、因農產品價格波動等因素帶來的致貧、返貧風險,不僅能夠幫助貧困戶控制,管理可預知或不可預知風險,還能精準對接貧困戶的多重保險需求,并根據受災情況進行經濟補償來助其脫貧。農業保險扶貧來取代傳統扶貧模式,不僅可以鼓勵農民更加積極地從事農業生產,同時也能夠達到精準扶貧的政策效果。因此,農業保險是構筑起脫貧致富的有力屏障。
三是能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民種植農作物面臨著多方面的風險,如自然災害風險、市場風險等因素。農業保險有助于保障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穩定。它可以使大額不定的農業風險損失轉化為小額的固定的農業保險費的繳納。例如:可以推出保障金額覆蓋農資、化肥等直接物化成本和地租,面向農民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專屬農業大災保險產品,提高保險保障水平和賠付金額。正是有了農業保險作為風險保障,農民可以放心地增加農業投入,擴大農業再生產,因此成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脫貧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農業保險的精準扶貧思路
首先,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業保險作為政策性金融的一種重要手段,在農村精準扶貧中的比較優勢也越來越得到重視。不斷推動農業保險從制度層面上的創新和提升,為增強農業風險抵御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穩壓器”“保護傘”的作用。通過市場化手段,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來不斷增強農村家庭抵御風險和抗擊災害的能力,有效解決農民因災受損的救助和保障問題,真正為廣大農民撐起保障其生存和發展的“保護傘”。因此,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國家財政作為保障的農業生產自然災害保險體系,以此來實現擴大農業自然災害保險覆蓋的范圍,不斷提高保額標準和賠償水平,保障農民再生產能力。
其次,繼續擴大農業保險險種。保險作為一種社會化、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可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覆蓋全流程、全要素的保障。農業保險主體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商業保險機構大多不愿意進駐農險領域,致使農險產品單一、保費較高、覆蓋范圍有限,很多貧困地區甚至根本無法享受到農險服務。很多地方還存在保險覆蓋面不夠、保障水平比較低、補貼分擔機制不合理、巨災保險分散機制缺失等諸多問題,需要深入總結經驗來繼續擴大政策性農險覆蓋范圍,鼓勵貧困農戶參保。未來應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開發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
最后,全面普及“互聯網+”農業保險。互聯網保險由于標準化程度高,無需物理網點,可采取移動互聯網方式,因此在農業保險領域大有發展的空間。“互聯網+”農業保險,充分體現了融合、創新、共享的理念,這是保險業實行“互聯網+”行動的最好舞臺。如今,各保險公司采用“互聯網+4G”支持農業保險理賠查勘,通過采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查勘、新一代數據采集器、GPS定位測量等技術,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保險產品相融合,合力拓寬現代保險服務渠道,改進保險業務流程,提升保險運行效率和精準程度,并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繁榮農村經濟提供支持與服務。
三、結語
農業保險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對農業連年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因此,我們要加強農業保險工作,努力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積極發揮農業保險的功能優勢,精準對接脫貧攻堅多元化的保險需求,創新農業保險產品服務,對于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維護農村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項英輝,顧麗華,李榮彬.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探討[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09).
[2]曹衛芳.農業保險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作用的經濟學分析[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