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寧
[摘 要] 針對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畢業生的能力達不到企業對高質量人才要求的現狀,通過使用基于能力本位的反向課程設計理念來重新設計課程,所有環節都緊緊圍繞著畢業生資格進行,主要目的在于逐步推廣這種課程設計理念,提高我國職業教育課程質量,從而從整體上提高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水平,滿足企業的需求,使畢業生達到國際認可的標準。《求職面試英語》是一門旨在提高畢業生在外資企業求職面試能力的專業英語課程,該課程應與學生專業相結合、與學生未來發展的職業能力需求相結合進行課程改革,根據基于能力本位的反向課程設計理念,從課程目標定位、課程內容設置、課程教學的方法、課程評價標準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 鍵 詞] 能力本位;反向課程設計;英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007-03
一、課程改革背景介紹
職業教育課程設計必須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高質量的課程是高職教育質量保障的核心要素。針對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畢業生能力不能達到企業對高質量人才需求的現狀,為了使個人、行業和國家能滿足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挑戰,需要一個適應性強、高技能和知識淵博的勞動力群體,這是不可逆轉的。為滿足這些需求,高職教師需要反思并且作出實時改變,使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不斷現代化,最終實現這一目標。在此背景下,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和新西蘭懷卡托理工學院積極合作相互學習經驗,筆者及其他數位訪問學者與懷卡托理工學院約翰·克萊登博士一起做了課程設計理論研究,并共同開發了一套課程質量保障工具,其中,反向課程設計過程作為整套體系的基礎被廣泛應用。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的支持,筆者使用已開發的框架和課程設計模板,利用以畢業生資格為導向的基于能力本位的反向課程設計理念,完成了《求職面試英語》這門專業英語課程的重新設計,并在實踐教學中應用,經過一年的授課實踐,受益匪淺。
二、能力本位的含義并舉例
所謂能力是指就業在常規或非常規的情況下,能夠應用所需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綜合能力標準。能力本位的課程設計注重如何評估教育的特殊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以及設計達到學習成果前的教學技術和方法。在能力本位教學目標的擬定上,清晰地描述學生在完成學習后應達到什么表現標準為特色,通常稱為表現標準(performance criteria)或學習目標(aims)。表現標準清楚地指出學生在什么情況下做什么樣的行為以代表學習成果,這些行為被稱為證據(evidence)。而學習目標則較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能力評估,不特別強調外在的行為評估。這些學生所要表現的能力通過企業調研獲得,并總結在畢業生資格(graduate profile)這個文檔中,一切教學活動及考核形式的安排都是圍繞著畢業生資格中所闡述的能力而設計。值得一提的是,能力本位課程考核的設計,不再按照傳統的成績等級制考核標準來設計,學生最終的成績不再分為不同等級,而是只有通過和不通過兩個標準,這樣的考核設計更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懷卡托理工學院約翰博士舉例告訴我們為什么要采取能力本位考核。比如說要培養一名飛行員,作為乘客,你愿意乘坐考試只通過60%的飛行員駕駛的飛機嗎?答案很明顯,飛行不是兒戲,有一個環節操作不當就會釀成大禍,因此需要能力本位的考核標準來評估一名飛行員的能力,只有考核中的每個環節都通過,才能上崗,有一個環節不到位,都不能給予通過上崗。
三、教學方法改進的意義
在課程設計培訓的過程中,懷卡托理工學院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樣化教學方法,這一理念符合職業學院學生的特點。職業學院的學生普遍對文化課的學習興趣不高,他們更喜歡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在教學環節設計中需要通過課程設計讓學生融入教與學的過程中,盡可能設計需要學生自主思考并動手去做的項目,增加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間的互動,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inquiry-based learning)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動機(motivation),所以靈活多變的教學設計非常必要。因此,教學設計必須緊緊圍繞學生來實施,能力本位的考核需要激發學生的參與并滿足學生的需求。所謂以學生為中心,并不代表事事依從學生的意愿,讓他們隨心所欲,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促進、引導的作用,就像腳手架(scaffolding)一樣,一步一步輔助學生完成任務,達到能力目標。懷卡托理工學院的約翰博士強調,職業院校的學生都是成年人,應該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教師只能起指導和促進的作用,學生應該學會獨立學習。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權力不能完全下放,要做到合理收放,授課方法要恰當,平衡教師授課和學生自學的關系。教師的引導作用就像腳手架一樣,在搭建房屋的過程中,需要一步一步搭建腳手架來完善房屋結構,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亦是如此,這是至關重要、不可忽視的,所有的腳手架最終將被拆除,學生也需要獨立完成工作。
四、反向課程設計的完整步驟及應用
基于能力本位的反向課程設計過程中,內容都是環環相扣的。反向課程設計是一種在選擇授課方法和考核形式前設定教學目標的教學課程設計方法。這種課程設計就像是使用地圖的過程,先確定目的地,然后使用地圖,計劃如何到達目的地的步驟。也就是說,教師先要確定課程目標,再創建考核,最后計劃每節課的細節內容。傳統的課程設計是依照指定教材的章節來安排教學內容,且很多教材早已過時,并未及時更新。能力本位的反向課程圍繞企業需要的能力和標準設計,不斷更新,學生按照統一標準學習,達到相同能力標準,最終滿足全球一體化下的跨國公司要求的標準。舉例說明為什么要滿足跨國公司的用人需求,比如,蘋果公司要生產蘋果手機,作為消費者,并不希望從中國和美國買到的手機品質不同,這就要求全球所有為蘋果公司生產手機的企業的產品規格和質量要一致,因此要求生產手機的員工完成任務水平要一致。怎樣達到這一目標,這就要求培養這些員工的學院采取能力本位的反向課程設計理念,使用統一的課程標準和考核標準。課程目標、學習結果和表現標準都是一致的,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完成此門課程的學習后達到要求的標準。
反向課程設計的第一步是創建畢業生資格,畢業生資格主要闡述了本專業學生畢業后需具備哪些能力或特質來滿足企業的需求,畢業生資格需要整個專業的所有教師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共同制定完成。那么創建畢業生資格的依據是什么?最關鍵的因素是企業的參與。畢業生資格的創建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查明企業的需求并且與當地的企業合作;其次,確認企業的標準是什么(比如政府的規章制度);最后,確認等級,根據布魯姆的分類法來確認。做到以上幾步以后,與企業溝通,讓企業進行審核,從中得到反饋意見,看他們是否愿意接受畢業生。
第二步,確定課程等級。在畢業生資格中涉及這門課程相關的畢業生能力到底適合哪一個年級的學生,這要運用布魯姆的分類法來尋找答案。布魯姆將職業能力分為六個等級,分別用不同的詞匯來描述(由低到高依次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也可以稱為布魯姆金字塔等級。越是處在金字塔頂端的能力越難實現,越是處在低端的越簡單。就職業學院學生的能力水平來看,一般認為大一學生的課程能力標準要求一般用記憶來描述,大二用理解,大三用運用,以此類推。筆者設計的課程主要是“運用”層次的能力,所以應為大三的課程。但是西方發達國家,如英國和新西蘭,在專科層次上都沒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因為它是一門高層管理課程,需要學生學會管理方面的分析、評估和創造能力,遠遠超過了布魯姆分類法第三層“運用”的能力,專科學生無法勝任,應屬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開設的課程,這是現實的局限性。
第三步,確定課程總體目標。根據畢業生資格中指定的學生的能力要求,確定這門課程總體的目標,即學生在完成這門課程后將能夠做到什么。
第四步,確定具體的學習結果。一個學習結果可以被定義為以某種方式可被測量或考核的學習過程的結果。一旦確定了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制定出如何做到的方案并且確定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做的任務。學習結果從本質上講是由三部分組成的:指出需要實現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期盼的表現標準。實際上,學習結果是對課程總體目標的分述,把總體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可實現的具體學習結果,并且涵蓋了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多方面的將要實現的能力目標,還包括軟技能。值得著重指出的是,不管是總體目標還是具體的學習結果,都要緊扣畢業生資格中羅列的學生要實現的能力目標,也就是說畢業生資格決定了課程目標和學習結果,并且制定的課程目標和學習結果是可實現、可測量的,不能太寬泛,漫無目的,也不能太狹隘。
第五步,考核的設計。學習結果是要以某種方式來測量是否達到了預期的能力標準,而這種測量的方式就是考核。考核是用來搜集證據的工具,并且考核的形式和內容需要反映、回饋到學習結果上。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新聯合質量保障框架項目中,所有課程設計中不同類型的考核都擁有標準的模板,用以確保畢業生能夠達到一致的能力水平,比如考核模板可分為實踐考核模板、觀摩考核模板及日志考核模板等。
第六步,制定表現或評分標準。證據是用來展示在考核中表現好壞的方法、方式或路徑,換句話說,一旦設計好了考核形式,如何來確定考核中表現的好壞,是通過評分標準(表現標準)來測量(評估)的。同時,評分標準確定了學生需要結合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產出必需的證據。評分標準也是與每一個學習結果相關聯的。一個學習結果下可以制定多個評分標準,如何來衡量學習結果的好壞需要由評分標準來支持,這也為學習者提供了有益的反饋意見,在哪些區域需要提高和改進。又回到畢業生資格,一旦確定了能力,我們就需要制定標準。
第七步,搜集證據。所謂證據是指為了通過這門課程,需要知道在某一特定的情況下,表現形式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換句話說,證據是為實現某種能力而付出行動的表現形式。
第八步,指定授課題目或聚焦的區域。指定的題目需要與課程直接相關聯。同樣,授課的題目也要緊扣學習目標和畢業生能力,學習完指定題目下的授課內容有利于實現學習目標和培養畢業生所需的能力。
第九步,為每個指定的題目設計專門的授課計劃(即教案)。授課計劃、課程描述、各種考核形式都有統一的模板可參照。
第十步,根據授課計劃,為每一個指定的題目填充具體授課內容,根據各種資源制作PPT,搜索相關視頻資料等,以及設計有針對性的不同授課方式。
第十一步,評價和反思。反思性實踐是專注于教師個人不斷地檢測自己當前的教學和課程的理念,反思性實踐的概念鼓勵“終身學習”。
五、研究成果實施效果分析
在新西蘭研修期間,筆者遵循基于能力本位的反向課程設計理念對人力資源專業英語課程進行了重新設計,并盡可能多地融入了以學生為中心、翻轉課堂等授課方式,將原先的專業英語《人力外包英語》細化成《求職面試英語》。這門新設計的課程共計2個學分,32課時,分16個周授課,包含70個授課小時,80個自學小時,根據畢業生資格,將課程分解為4個總體學習目標,根據學習目標分別設計了3項有針對性的考核及相應的評分標準,每個環節相互呼應,環環相扣,最主要的考核形式為觀摩式考核,模板清晰易懂,評分標準規范、客觀。筆者將新設計的《求職面試英語》進行了一年的實踐授課,并選取《英語求職面試問答及禮儀》講授一節公開課,收獲及體會如下:(1)學生學習成果展示及考核都使用統一的評分標準,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一個明確的量化標準,學生自始至終都按照這些標準有針對性地學習,努力方向明確;(2)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即課前教師布置預習內容,以學生自學和復習為主,教師課上簡要講解重要知識點,檢測學生自學結果,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示進行點評;(3)使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課上教師起到腳手架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引導和輔助,并配合學生自主練習,摒棄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死記硬背的授課方式。
總體比較,傳統課程設計與基于能力本位的反向課程設計各有特點。
1.傳統的課程設計特點如下:(1)沒有完善的畢業生資格;(2)采取成績本位的考核(60分及格);(3)采用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活動較少;(4)內容驅使的基于課本章節設計教學內容;(5)考核的設計沒有反映出對學生能力和學習結果的檢驗;(6)沒有為考核設計明確的表現標準和統一的考核模板,評分隨意性較大。
2.基于能力本位的反向課程設計特點如下:(1)更多地融入企業參與,并根據企業對畢業生能力的要求設計畢業生資格;(2)緊扣畢業生資格中的能力要求設計考核;(3)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4)反向課程設計步驟是環境驅使圍繞學生能力和產業標準進行的;(5)考核的設計反映出對學生能力和學習結果的檢驗;(6)為考核設計、確定明確的表現標準和統一的考核模板;(7)擁有一致、明確的指令,因此任何一位專業領域的教師都能夠上這門課;(8)創建學院高質量的聲譽及教師在創新方面的專業名譽。
目前,大部分中國的職業院校仍然采用成績本位的考核方式,成績本位的考核方式對職業教育的有效性受到置疑;通過使用基于能力本位的反向課程設計,確保了培養高質量的畢業生,并且畢業生具備一致的能力標準,符合當今時代全球一體化下跨國企業的用人需求,有助于提高學院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