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佳 左強 陳平 普海嬌 黃松靖 謝志剛
[摘 要] 德國的 “雙元制”職業教育,不僅在全國備受推崇,在國際上也享譽盛名。分析、研究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歷史演變以及發展趨勢,以期比較全面地認識“雙元制”職業教育。
[關 鍵 詞] 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優勢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020-02
一、問題的提出
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核心——“雙元制”,是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依靠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制度,德國產品和工業技術以高質量和先進性聞名于世[1]。
步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以及跨國企業合作交流的不斷加強,企業組織結構和生產技術的使用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我國勞動者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大量嫻熟技術,高手藝和敬業奉獻職業精神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今天,深入了解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的歷史演變,分析研究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我國借鑒“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經驗是十分有必要的[2]。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內涵
“雙元制”,也稱“雙軌制”“雙重制”等[3],指的是從傳統的學徒制培訓制度發展起來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是指職業教育機構和企業聯合舉辦職業教育,企業和學校、教師與企業培訓人共同培養學生,旨在最大限度利用學校和企業的條件和優勢,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既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專業技術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教育制度。“雙元制”中的“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的主體,分別是職業學校和企業。
2.教學的內容,企業主要傳授職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經驗,在學校除了專業理論知識內容,還學習語文、數學、英語、政治、體育等普通文化知識。
3.教材的安排,即理論教材和實訓教材。培訓企業主要使用的是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編寫的教材;而學校使用的理論教材沒有統一的全國或全州統編教材。
4.教師,即理論教師和實訓教師。
5.教育對象的身份,即在校學生和企業學徒。
6.考核方式,即技能考試和資格考試。技能考試內容和方式主要以其在企業接受的培訓內容為主,而資格考試針對職業學校的專業理論考試,由學校組織實施。
7.相關證書,即考試證書、培訓證書和畢業證書。
8.經費來源,在企業培訓費用完全由企業承擔,額外還得支付學徒在培訓期間的津貼等。職業學校的經費則由國家和州政府負擔。
9.兩個學習地點分別受到兩種不同的法律約束和保護,企業培訓受到《職業教育法》的約束和保護,職業學校則遵循《職業義務教育法》。
綜上所述,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企業和學校的“雙元”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整體的培養目標上是合二為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則是一分為二,表現出明顯的雙元屬性特征[4]。
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歷史
德國師傅帶徒可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師傅把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傳授給學徒的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相應的教育措施,塑造學徒的性格和世界觀。這種師傅帶徒弟的手工培養模式為后來大工業的職業教育提供了借鑒。到了19世紀,工業快速發展對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產中許多問題需要理論知識去解決。因此,時代的變遷需要學校參與到職業培訓中,率先參與到這一任務的是19世紀以補習普通教育的星期日學校為前身的進修學校。到了1920年全國學校大會將進修學校改名為“職業學校”,成為“雙元制”職業學校的雛形[5]。
1938年,職業教育被規定為義務教育,德國的中央機構開始制定統一的教學計劃,將職業培訓和職業學校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職業培訓得到全面恢復,這種校企合作的“雙元制”模式一直保持至今。1964年聯邦德國教育委員會在《對歷史和現今的職業培訓和職業學校教育的鑒定》中第一次使用“雙元制”這一術語,正式將存在已久的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培訓形式用概括簡明的語言加以表達。1969年德國頒布了《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完成了制度化[6],這一法律的實施也標志著德國職業培訓傳統時代的結束和新紀元的開始。
這時的職業教育還屬于中等教育,1974年德國職業學院(BA)的成立被認為是企業與政府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內合作的一個創舉,以提升技術教育培養人才的規格。1985年聯邦會議通過了《高等職業教育法》,確認了高職高專教育在德國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地位。
這種校企合作的職業培訓模式,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相互促進。這讓很多國家紛紛效仿學習。然而,德國的這種模式是否在所有國家都能得到復制有待商榷,回顧其歷史內涵,還要深入分析其發展原因。
四、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和發展趨勢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能夠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其鮮明的實用性和實踐性[7]。隨著全球化浪潮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革和沖擊,影響了世界各國的教育,“雙元制”在德國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1.依賴企業,企業提供的培訓崗位不穩定,在職業培訓中,企業承擔大部分經費來源,但是昂貴的培訓費用成為中小企業的負擔,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愿提供培訓崗位。
2.結構體系和制度的復雜嚴謹,無法迅速調整專業結構設置。企業與學校之間靠政府和立法的協調與約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課程設置的調整。因為德國的教育立法過程比較復雜[8]。
3.過于強調專業熟練技術,不利于被培訓者將來的職業轉換。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培養畢業后能直接上崗從事專業工作的熟練技術工人,即畢業就能上崗,實現企業與學校零距離。但是也存在不足之處,培訓工種較單一,培訓職業過分專業化;過于強調專業熟練技能的培訓和考核,而忽視其他能力的培養。
盡管如此,政府還是積極采取相關措施來改進職業教育以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1)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以終身教育思想為指導,建立了職業教育的終身教育體系,體現在完善的職業進修制。1998年[9],政府制定了較完善的15個德國統一的進修條例;另外,制定高等職業教育措施。將雙元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引進高等職業教育領域,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構建“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
(2)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10]。首先,企業通過與職業學校建立長效互補的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到職業培訓中,對培訓者進行有針對性及實用性的技術技能教學,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能為未來儲備人力資源,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其次,德國企業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企業深度與職業學校合作的核心動力;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職業教育的繁榮發展是實現經濟方式的轉變、人才強國戰略及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保障,這是一種雙贏的合作模式,也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久不衰的秘訣之一。德國尊重勞動技術工人的社會文化氛圍已經深深扎根于職業教育的土壤中,成功吸引了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并促進了職業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
(3)德國政府從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總體戰略高度上保障職業教育,出臺一系列法律支持與保障政策,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對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進行倡導、規范和確認,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權利、責任、義務,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激發了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11]。
(4)德國加大對職業教育經費的法律保障,為企業深入參與職業教育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理夏德·科赫在《德國職業教育和職教政策的新發展》一文結尾所指出的:“德國的雙元制教育同國際上類似的教育體制相比,盡管有較高的效率,但也存在一系列的結構體制問題。”我們在借鑒和實踐過程中必須結合我國的職業教育國情,因地制宜,把德國“雙元制”職業培訓的創新精神、社會協調參與的思想引入我國的職業教育實踐中,發揮我國職業教育的傳統優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職業技術中心研究.歷史與現狀[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雷正光.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初探[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2.
[3]朱曉斌.文化形態與職業教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分析[J].外國教育研究,1997(3):39-40.
[4]徐理勒.德國第三級教育領域中的雙元制教育模式—職業學院(BA)[J].外國教育研究,2000(2).
[5]胡衛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的歷史沿革[J].網絡財富,2010(21).
[6]姜大源,劉立新.聯邦職業教育法[J].中國職業技術研究,2005(35):56-62.
[7]彭正梅.德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趨勢[J].全球教育展望,2002(3).
[8]凌培亮,雅尼士,陳祝林.中德職業教育的現狀與未來[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9]張朝然,夏俊鎖.新世紀的德國職業教育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7(14).
[10]姜大源.德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8):54-55.
[11]姜大源.德國職業教育改革重大舉措:德國新《職業教育法》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