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摘 要] 核心素養是大學生立足社會、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大學教育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因此,核心素養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踐行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施途徑。通過理論詮釋核心素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引領不足的現狀分析,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途徑。
[關 鍵 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核心素養;多元文化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058-03
大學教育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目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人才,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是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深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至關重要。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導向的結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對于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理論詮釋:核心素養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公布,中國的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明確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核心素養公布的18個基本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24個字教育緊密聯系。因此,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指明方向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充滿激情又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道德體系還未成熟,處于逐步形成的階段,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多元文化的滲入,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中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一系列邊緣化價值觀傾向。而核心素養中要求學生具有人文底蘊、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等素養,與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中呈現出的多元化特征突出、主體意識增強、傳統與現代性交織、功利性明顯等特點相沖突。因此,大學核心素養教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教育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大學生共同的價值追求,樹立正確的價值需求,保證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正確方向。
首先,通過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大學生在核心素養教育過程中,更加清晰地了解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便于學生克服自己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存在的矛盾狀態,自覺成長為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國家認同感等有責任擔當的人。其次,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大學生了解核心素養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在核心素養教育過程中,遇到問題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戒驕戒躁,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以堅定的信念,在困難中實現自我,提升自我。
(二)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是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
林崇德(2016)認為,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它代表了個體普遍應達到的共同必要素養,代表應該達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個個體都必須學會獲得的不可或缺的素養。大學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是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承擔國家與民族的發展重任,因此,時代賦予“95后”大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是愛國素養、敬業素養、誠信素養、友善素養、信息素養。然而,在大學學習階段,部分學生存在考試抄襲;對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認同度低,喜愛過洋節;實習期毫無征兆的說走就走;對老師、同學漠不關心,不愿意幫助他人等現象。這些不良現象,必須在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過程中進行改善和去除。(1)通過核心素養教育,讓大學生堅定信念,培養愛國之情,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中國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努力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積極推進我國文化的發展。(2)通過核心素養教育,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努力成為本行業的行家,從而培養艱苦奮斗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擺脫單純追求個人和小集體利益的狹隘眼界。(3)通過核心素養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誠信是立人之本、齊家之道、交友之基、為政之法、經商之魂,是現代社會的基石。目前,我國建設的“中國信用信息服務網”“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國個人信用檔案”和“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等信用機構,預示著我國將進入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時代,誠信將記錄在案,不誠信的行為將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4)通過核心素養教育,讓大學生真正懂得信息時代,獲取信息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他們運用科技手段獲取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
二、現狀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引領不足
高校作為大學生成長的主要陣地,肩負著塑造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歷史使命,其原因在于高校的主體和對象都是青年大學生,大學生價值觀的“第一顆扣子”扣什么和怎么扣都直接決定著中國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道路方向。雖然,我國的教育經歷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素養教育的三大改革,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這個根本目標,但教育領域內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導致“唯分數論”的現象屢見不鮮。
(一)面對多元文化,理想信念薄弱
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加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先進成果正逐漸被我國吸收借鑒,同時,西方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急功近利等一些消極思想觀念也開始動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這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據調查,33.6%的大學生認為學習的動力是為了謀求美好生活,18.6%的大學生認為學習的動力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12.1%的大學生認為學習的動力是為了報效國家。同時,現在青年大學生喜歡過“洋節”,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源及其習俗都不了解,更有甚者覺得過傳統節日是老年人的事,不屑于去了解,去傳承。這些都是西方消極思想,阻礙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使他們對未來產生迷茫,價值觀出現偏差。為此,在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作為我們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價值導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信念,為他們的行為活動提供方向和目標。
(二)面對未來,缺乏自信
自信心是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人們完成活動的推動力;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證,是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難的力量和能力,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自信心是承受挫折,克服困難的保證。蕭伯納說“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俗話說“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如果缺少自信心,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失去自我表現的機會,失去成功的機會。但是,面對未來,僅29.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很有信心,30.9%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他們的這種消極和不自信心態,會給學生個人、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中國共產黨人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朝氣蓬勃的青年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希望,是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主要力量。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高校辦學實踐過程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加強“四個自信”教育引導,讓大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崇高的歷史使命感、時代責任感,使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克服利己與利他,為公與為私的考驗,不忘初心,擁有自信,相信自己,以創新引領未來,為中國的發展作出貢獻。
(三)面對社會,責任擔當意識薄弱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生活水平基本實現小康,但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過大,中國科技創新力不強等問題。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是美好的,實現的過程是艱巨曲折的。人具有社會屬性,在社會生活中承擔著各種責任,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社會的責任[2]。青年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應該以大無畏的膽量和崇高的使命感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做到敢于擔當,樂于擔當,善于擔當。
然而,社會生活中出現“啃老”現象;因辭職引發網絡語“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求職過程中,大學生體現的功利心、重物質輕集體利益等現象都說明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參與過程中缺乏責任擔當意識。因此,我們在大學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因此,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目前核心素養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確保核心素養教育的順利進行。
三、對策思考: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
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目的是將大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全面發展的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一個思想觀念不正的人,即使專業能力再好,對社會來說也是“不合格產品”。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德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導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明燈。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就是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輔導員、思政課教師、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引導,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一)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落實途徑之一:“雙進”制度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宗旨在于立德樹人,思想宣傳工作通過加強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進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是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思政實踐課,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利用實踐活動,教師將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傳授給學生,學生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和政治熱情,幫助大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由于思政實踐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著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課專職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輔導員作為時代的產物,從產生的第一天起,就與德育的使命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實踐課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融合這兩支骨干隊伍,實現課堂“雙進”制度,落實思政實踐課參與方的基本職責,相互配合,形成“大思政”理念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幫助大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增強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不移地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
(二)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落實途徑之二: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必須利用高校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各種文化。廣義的校園文化具有完整的文化結構,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高層次的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理想信念、價值目標和相應觀念的體現,是校園文化的升華。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校園文化,主要指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3],如我校的“五月·陽光”校園文化藝術節由校園科技、陽光體育、校園藝術三個部分組成,各院系將圍繞“踐行青春夢想,成就美好未來”為主題,分別以創業創新大賽、職業技能大賽、陽光體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社團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此次活動,激發學生為實現夢想而奮斗的熱情。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青年大學生和教職工,其中青年學生朝氣蓬勃,年富力強,思想活躍,渴望利用豐富的課外活動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能力。教職工作為校園文化導向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通過校園文化外化于行,幫助學生建立起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總而言之,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協調各方力量,克服各種思潮的影響和互聯網時代的躁動,在主動做好核心素養教育的同時,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將教育工作落到細處、小處、實處,有針對性地貼近大學生的需求、社會需求、時代需求,這樣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潛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面向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人[J].中國教育學刊,2016(6):1-2.
[2]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