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虹
[摘 要] 《民航客艙服務》是現階段空乘專業的重要課程,對我國航空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滿足時代的需求。但在現階段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影響教學的時效性與效果。基于此,結合工作經驗,對新時期《民航客艙服務》課程教學的改進進行詳細地分析研究,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關 鍵 詞] 新時期;民航客艙服務;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077-01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我國民航事業迅猛發展,促使人們對民航客艙服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進而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民航客艙服務》是現階段我國空乘專業的重要課程,其實際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專業建設,同時,教學的效果又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教材內容、教師素養以及教學模式等。
一、新時期《民航客艙服務》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不足
在實際的《民航客艙服務》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的素養與專業能力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對《民航客艙服務》專業來說,涉及的知識內容較為復雜。現階段,部分《民航客艙服務》專業教師自身專業水平不足,未能靈活應用先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影響教學質量。
(二)民航客艙服務教材內容不符
合理的教材內容是保證學生提升自身專業水平與實踐能力的基礎,但現階段,雖然我國多所高校均開設了《民航客艙服務》專業課程,但在教材選擇過程中,卻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例如,有的教材過于簡單、有的教材過于復雜,難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1]。
(三)未能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
受《民航客艙服務》課程自身性質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合理的實踐教學,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滿足當前行業的需求。但現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教學,輕視實踐教學,未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滿足新時期的需求。
二、新時期《民航客艙服務》課程教學改進有效策略
(一)積極進行《民航客艙服務》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實際上,在教學過程中,空中乘務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以專業的教師為基礎,教師通過利用自身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效率,滿足當前實際的教學需求。因此,為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應積極進行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從根本上促使教師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水平,以此來滿足當前實際需求。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首先,積極開展教師交流研討會,促使教師之間進行合理的交流探討,互相學習,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促使教師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培養雙師型人才,提升教學效率。例如在某高校中,積極進行雙師型人才隊伍建設,嚴格遵循教育部提出的明確規定,促使其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建設較強的師資隊伍,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
其次,積極提升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促使其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自身的專業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此來提升教學質量。
(二)結合新時期需求統一編寫實用教材
空乘專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尚處于發展階段,相關教學資源還比較缺乏,教材權威性不夠,因此,應積極改變當前現狀,結合新時期的需求,不斷進行創新,編寫實用統一的教材,以此來促使我國《民航客艙服務》課程發展。例如,某高校在進行《民航客艙服務》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教材內的不合理之處進行刪除,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添加較為合理的內容,逐漸完善教材,保證教材知識的合理性,繼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主動進行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三)注重實踐教學積極進行校企聯合
合理的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也是促使學生提升綜合能力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我航空需要大量的綜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應積極進行課程改革與創新,不斷開拓創新,靈活進行資源優化與配置,培養綜合型人才。同時,高校應積極進行實踐教學,合理進行校企聯合,通過真正的實踐,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促使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合,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為我國源源不斷地輸送綜合型航空人才,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例如,某高校定期舉辦企業實踐活動,由教師帶領到企業中進行參觀與實踐,擴展學生的思維,促使其全面發展[2]。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民航客艙服務》課程教學應不斷地創新與發展,積極進行教師隊伍建設,以專業的教師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促使學生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與綜合能力,全方面發展。同時,高校還應積極進行校企聯合教學,通過合理的實踐,培養符合當前時代需求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許弘佳,姚三巧,許弘佳.淺談新時期背景下《民航客艙服務》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中國民航發展,2015,42(4):396-402.
[2]劉弘揚,唐歷華,王忠旭.新時代我國《民航客艙服務》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展[J].中國航空事業發展,2016,29(4):38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