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汪潔
[摘 要]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從校企合作的現實意義、存在問題、對策建議三個方面闡述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給出解決問題的三點建議。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105-01
加快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現在的重點工程,也是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主要問題。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新形勢下,如何將技能融入教學手段中,如何與企業有效合作,達到共贏的目的,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其中的模式更需要我們不斷地改革創新,以便更好地加快步伐。與之同時,在校企合作辦學改革的道路中會出現種種難題和障礙。
一、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求“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勞動人才和技術性人才的一種有效、創新性的培養模式,在教育教學中融入對企業崗位的技能、要求,以企業實際需求為教學目標和切入點,更好地幫助學生熟悉崗位要求,提高動手能力,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學習。
(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要求企業不斷地發展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業不斷地自主創新,將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提高企業競爭度,乃至整個國家的競爭度。為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企業有一批具有新型的高素質技工人才,不斷整合資源,加強與職業技能院校的深入合作,加強“訂單”式人才培養,加快頂崗實習,與學校實現“產、學、研”相統一,落實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目標,使高職院校培養目標與企業崗位標準的“零距離”銜接。
二、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合作模式單一
傳統意義上的校企合作模式單一、陳舊,如,學校只把企業生產當中某一工藝或者某一設備搬進學校,再由任課教師傳授、演示相關知識;或者企業派遣相關的技術人員去學校宣講企業文化、待遇、內涵等,旨在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即便學校與企業建立了長期或短期的合作關系,由于校企雙方利益、制度、模式等方面原因,導致傳統的校企合作時效性不足、有效性不夠,遠遠無法滿足人才培養需求。
(二)運行機制、法規不健全
盡管國家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制定了相應的指導方針及原則,但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規和實施規則,對校企雙方在實施校企合作中的責、權、利沒有明確的表達,在傳統的校企合作中學校只負責對學生的組織、管理、工學過程的策劃等工作,遇見問題和困難時,沒有與企業及時溝通及有效解決問題,導致一些事件的發生和學生的抵抗;而企業則存在著機制不健全、責權不明確等問題,缺乏參與職業教育的約束力和驅動力。
(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學校、企業合作辦學的一種新形式,但是僅僅依托雙方的努力,導致資源有限、制度矛盾、資金不足等問題,這就需要在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的干預,以保證國家、地方政府能夠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制度,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踐行腳步,使其為校企合作中重要的后盾保障。
三、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探尋新型合作模式
在傳統合作模式下,學校與企業合作過于松散、單一、表面化,影響了對學生實踐的培養和為國家輸送技能型人才的實效性。要求校企雙方應有效地開發創新合作模式,對影響校企合作的因素進行深入剖析,形成最優合作方案,建立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
(二)加強校企之間人才流動
學校可聘請企業中有關專家、技術人員為教學中的專業作指導或者客座學者,參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培養社會、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組建職教集團,整合教育資源、協調各院校專業設置、開發教學材料、評估教育教學質量等。學校則利用技術優勢和師資團隊,深入企業一線,在項目調查、研發開發、技術推廣等方面與企業加快合作;支持企業員工的繼續教育、職業資格鑒定、培訓等;學校應派遣相關教師開展帶薪頂崗工作,感受企業文化、學習企業技術,擴大橫向課題研究,真正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三)健全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以政府保障為后盾,以培養人才為目標,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明確校企合作中的權責問題。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和校內實訓場所的管理制度,使合作項目有序開展。在政府推動、行業指導下校企雙方實施合作機制,對協議的內容、過程的管理、各方的責權、合作的模式等內容深入研究和完善。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有著深刻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努力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高職教育中的新途徑。其中學校作為校企合作的主導者,必須以企業需求為依托,改革教學手段和內容,以崗位技能為教學目的,構建實踐課程的教學體系;加大實踐課程的內容,加強實踐基地的構建。企業作為校企合作的支持者,可加強深入學校的人才培養中,參與修改、制訂、執行合作培養計劃;共建校外實訓基地,使理論與實踐、教室與車間相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相互滲透、相互支持、資源互用、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從而實現校企雙方真正意義上的互利互惠。
參考文獻:
[1]易崢英,段明.我國高職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分析[J].高教研究,2006(7).
[2]顏楚華,鄧青云.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理性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