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摘 要]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推動我國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以及現代科技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社會適應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在新課改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還面臨很多困境,極大地影響了體育教學的質量。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面臨的困境,提出了相應對策,希望為相關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136-02
體育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性課程,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體魄,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結合了學生專業特征,全面促進其身體素質發展,幫助他們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實現學生向健康型、快樂型方向發展。在積極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高職院校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因此作為體育教學工作者必須深入分析高職校園體育教學面臨的困境,采取相應對策,將素質教育理念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高職院校開展體育教學的意義
(一)是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若想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不能僅僅依靠體育技能教學,而應該包含智力、情感、體質、思想在內的全面教育。學生在參與體育課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著堅持不懈、不斷拼搏的精神,增強了團隊精神和組織紀律性;體育教育還能夠改善學生神經系統機能,增強神經細胞活動的靈活性,從而促進學生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的發展,為學生智力發展打好基礎。除此之外,學生在參與體育課的過程中還充分領略到體育運動健和美的魅力,有助于其審美情趣的培養。總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成功地將德、智、美、勞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是培養高職學生職業體育素質的重要手段
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不同的專業面臨著不同的職業能力要求,例如:對造價類專業學生而言,因其長期需要伏案工作,對頸部、上肢、腰腹部要求較高;對設備專業類的學生而言,因他們長期需要站立工作,對下肢腰腹部位發展需求較高。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學生對身體素質發展部位的要求呈現出職業性特征。而開展體育教學,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培養和拓展學生身體素質,從而有助于緩解工作倦怠和亞健康狀態。
(三)是高職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重要保障
高職院校開展體育教學,要求將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納入體育課程體系中,將課內體育和課外體育有機聯系起來,將現實目標同未來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結合學生專業特征以及今后可能從事的第一職業特點,在體育教學中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成長的黃金期產生對體育的興趣,掌握基礎運動技能,從而保障他們健康成長[1]。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教學理念滯后,缺乏對體育教學的高度重視
“意識決定觀念,觀念決定實踐”,要想保證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取得較好的成果,首先應當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給予體育教學高度重視。但是就當前各個地區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來看,絕大部分高職院校是將學生順利就業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教學,而忽視了體育等科目的教學。主要是因為在學生職業技能方面,體育教學不能起到直接性作用,以至于體育教學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常常處于邊緣化地位。還有個別學校管理者未充分意識到體育教學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性,忽視了體育教育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沒有給予體育教學大力的支持。除此之外,還有個別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滯后,未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體育教學的質量。
(二)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性和針對性,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縱觀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的內容,其依然無法打破傳統以競技為主的教材體系的局限,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在目前全民體育的熱潮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內容逐漸暴露出缺乏時代性和針對性的特征,現有的教材內容無法滿足學生求異求新的體育追求,無法發揮其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作用。雖然最新的體育大綱對高職院校體育教材的內容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但是因為體育教學內容彈性較大,很多教師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隨意更改課程內容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了,還有少數體育教師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體育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體育教學內容沒有結合高職院校專業進行調整,缺乏高職教育特色,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體育課的興趣[2]。
(三)教學方法落后,缺乏學生職業素養培養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方法落后主要表現在:首先,很少有體育教師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需求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其次,體育教師在把握學生學習心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方面的技巧還不夠成熟。最后,體育教學方法改革力度不夠,依然沿用傳統講解—示范—分組練習的模式,無法將體育教學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上的輔助和鞏固作用發揮出來,缺乏對學生創新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
三、化解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困境的對策
(一)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體育教學的地位
當前我國已經將科教興國戰略逐步納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內容。為了進一步落實這一戰略,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傳統教育觀念與方法進行創新。對學校領導、體育教師等而言,應該在思想上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以外,還要不斷創新教學的理念與方法,不能只是簡單地進行“教與學”。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僅要促進學生體育素質的不斷提升,還要注重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教師在組織體育教學活動時,應注重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出來,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確保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二)改革體育課程內容,構建頗具職業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在確定體育教學內容時,首先可以征詢學生意見,盡量選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興趣。在體育課程結構方面,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不同興趣、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在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時,要始終將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身體機能、適應能力放在首位,對此可以在體育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大眾健身娛樂的內容。其次,高職院校還可以結合自身現狀和專業特點,以職業特征為核心開發體育課程體系,將促進學生就業作為出發點,將學生未來職業勞動應當具備的綜合能力以及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要求作為努力方向,構建頗具職業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要結合不同職業學生的身體活動特征和學生畢業后的走向,設置促進其職業體能發展和預防職業病的體育內容[3]。筆者建議:高職院校在體育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可以嘗試“兩項主項+其他副項”的模式,即針對某個專業設置具有兩個顯著作用的體育項目,旨在提升該專業學生的職業體能和身體素質。為了讓學生滿足《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的相關標準,還需要選擇幾個相關的項目開展訓練。這樣的課程體系設置方式不僅符合職業發展需求,而且充分滿足了學生多元化需求,讓學生掌握各類跟自身職業特點相符的體育訓練方法。最后,高職院校還可以結合學校教育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規律,針對某個體育內容開設初級班、提高班,從而滿足不同運動水平學生的需要。除此之外,將校代表隊和部分具有體育特長學生的專項體育納入體育課程中,針對弱、病、身體異常等特殊群體學生,要為其開設指導康復和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
(三)創新體育教學方法,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在高職體育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法:(1)模仿練習法。模仿練習法即徒手模仿練習或者是持器械模仿練習。對徒手模仿練習而言,主要是對初學者開展原地體育動作模仿訓練,以籃球教育為例,在徒手模仿投籃動作的過程中要保證投籃動作的正確性,充分考慮在做完投籃動作后避免馬上收回投籃手,在對動作準確性進行檢查后方可作出下一個動作。在反復進行徒手模仿訓練后,學生的投籃熟練度將得到提升。對持器械模仿練習而言,主要是在學生熟練掌握動作技能的基礎上,讓他們持器械進行模仿訓練。以原地持球投籃模仿訓練為例,讓學生體驗持球、身體蹬地發力、抬肘、壓腕、撥指等,為學生之后的持球投籃奠定良好的動作基礎。(2)比賽訓練法。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而言,需要在比賽過程中檢驗學生技能掌握效果。教師在組織體育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對教學比賽訓練方法的運用,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比賽為學生帶來更多刺激,讓他們感受到比賽勝利的喜悅,并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在參與比賽時,才能真正找出自身訓練上存在的不足之處,便于今后進行鞏固訓練。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要從學生訓練水平出發,合理分組,確保將每個學生訓練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通過組織各種體育比賽,讓學生學習更多的配合技巧,掌握有效的團隊合作方法。此外,教師在采取比賽教學法時,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學生的競賽心理素質進行培養,確保他們的運動技能更加穩定[4]。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不僅關系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還關系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積極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還面臨各種困境,對此,作為體育工作者必須立足高職院校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結合學生專業特征,放眼學生未來職業以及體育運動的長遠需求,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體育課程內容、創新體育教學方法以切實促進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莉莉.淺談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困境與對策[J].現代職業教育,2017(13):121.
[2]宗平華.高職體育教學走出困境之探索[J].亞太教育,2016(35):218.
[3]王鳳仙,婁會俊.探討當前高職體育的困境與突破[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1):130-131.
[4]宋國清.高職體育教學的困境與突圍[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25):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