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 要] 新時期我國各地區對高等教育關注度越來越高,不僅體現在對高等教育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個人素質提升,特別是道德素質提升也越來越重視,這對學生未來發展很有益。結合實際研究來看,大部分教育結合思想政治課的模式來給學生宣傳灌輸思想,在學中有所思、在學中有所得,這是符合我國新時期需求的做法,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力、提高學生個人道德素質的好舉措。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課開展過程中,需要注意學生間個體的差異以及學生個人的自我個性發展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保障實際教育發展,是可以獲得學生認可和接受的做法,進而提升整體學習效率。
[關 鍵 詞] 個性;高等職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172-02
一、引言
我國在經濟發展新時期迎來了結構調整期,許多業務以及領域都需要隨著新需求出現而逐步對自我作調整和改變。其中對人才的要求相比以往也大有不同,新時代人們對人才需要不僅僅只局限在成績好,也要學生整體綜合素質足夠,尤其是在道德素質層面上,因此在各類別教育中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隨著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提出以及配套政策逐步推廣和應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重要性與日俱增,這就需要院校管理者為社會發展進步帶來足夠的人才保障,因此,提升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非常有必要。
二、新時期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特點
(一)學習方面
整體來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學習上相比過去還是進步非常多的,不僅個人整體成績越來越好,與其他模式教育相比學生差距逐步縮小,在學習深度和廣度上也逐步提升,因此這對他們個人未來發展是非常有利的。思想教育課也逐步被納入了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在很多地區都有了相對比較成熟的模式。但需要注意到的是,高等職業學生對個性追求很高,對很多經典問題認識不夠,尤其是為何而學習之類的關乎國家未來發展的最核心問題,這就使他們對自我價值、社會發展和進步、個人理性等關鍵問題上所持有的態度有問題,需要結合思想教育來做出合理的調整,但也需要注意到學生個性培養的問題。
(二)生活方面
在生活上,如今高職學生基本上已經是“90后”一代,整體個性度高,頭腦都很靈活,也有很多社會經驗積累,所以對很多項目,尤其是實踐活動都可很好地參與,每個人交際的能力相比過去都有了很大提升,因此在這方面也不存在問題。但需要注意到很多家長溺愛孩子,所以他們在部分時刻會存在不尊重彼此的情況,對對方理解、換位思考能力相對比較差,對自我獨立生活的控制力也不高,這就會造成很多問題,尤其是團隊建設和發展的方面,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必須注意到的問題。
(三)認知方面
由于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所以高職學生在很多問題接收上都是可以滿足時代需求的,因此他們的道德價值觀念和社會契合度很高,對時代進步以及發展的腳步是可以跟上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錯誤思想和認知正在嚴重制約學生發展,比如拜金享樂主義日益盛行,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錯誤思維。部分高職學生因為辨識度差、認知度不夠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這也是在思想教育上必須重視的點。
三、新時期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思想教育存在的問題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我國高職學生個人特點非常鮮明,這都需要我國教育者結合這些個人的特色來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我國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重視度確實越來越高,但由于很多問題特別是過去積累的,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制約,對學生個人成長不利。整體來看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長期以來,我國過去模式下的教育都認為思想政治整體業務操作和推廣都是工具性質的,因此對學生的個性需求和內在需要關注度很低。很多時刻為了追求相關業務目標,所以都采取規范與標準來開展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的講解,不僅難以獲得學生認可,整體上效率也非常低,質量也難以得到保障。結合筆者實際研究,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傳統模式思想教育中都是結合灌輸類做法在上課,對學生特別“90后”學生個性實際關注非常少,設置各類條條框框內容,很易于引起學生反感。結合筆者實際研究和日常業務積累來看,很多老師還結合過去傳統模式在教學,以單向灌輸作為實際辦法,這不僅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民主實際需求也是難以滿足的。尤其是青年人,以大學生群體為主的、基本上都是關注自身的價值,非常重視自己的參與度以及競爭意識的強烈度表現。在思考上相比于過去,也喜歡更加獨立的模式,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的主見,看待事物從來不盲從,非常樂意發表自己的意見。除此之外,也非常討厭盲從的現象,對平等、雙向交流的關注度也非常高,這就體現出了青年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不存在需求,而是他們的需求難以滿足。所以,在實際推廣中必須注意到青年民主意識的提升以及滿足與高校以及各類基層單位單項灌輸的模式相脫離,結合新需求,做好新的研究工作,落實到實際應用中去。對我聽你講以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要及時制止,做好和青年的思想溝通、感情疏解以及逆反心理的指導工作。
其次,我國高職思想教育實際內容基本上都非常單一,大部分都是結合兩課模式在做,這些內容在過去還有價值,但在新時期已經缺乏時代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以及對學生的關注,特別是對學生個體的關注,與他們所想要的實際教學方式存在差距。新時期社會發展速度快,還以過去模式開展業務是錯誤的做法,也相對比較狹隘。這也是高職院校改革核心所在,是需要結合學生需求做改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再像過去那樣一味地進行怎樣端正“三觀”的教育已經不能夠滿足大學生的要求,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從社會現實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才能真正深入學生心中。尤其是在互聯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能再是過去那樣簡單地在課堂上的灌輸式的教育,因為教師的權威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他們不再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現在學生只要通過上網搜索就可以快速了解各種各樣的知識點,因此,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必須隨時代而變,把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而老師的工作是將學生所了解的知識變成他們以后的人生智慧。
最后,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也過于理論,對實踐部分重視度和涉及度是不夠的,這對學生個性需求滿足是不利的。依舊采取那些“填鴨式”教育是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嚴重制約,也是難以滿足時代需求的。過去傳統模式教育和新時期知識獲取的寬泛、多途徑存在矛盾,這就會使個性度越來越高的學生逐步對老師有了質疑和抵觸心理,對其教育是不利的。因此,必須結合學生的個性發展,來合理選擇個性發展策略。
四、新時期高職學生思想教育問題解決策略概述
想要做好高職教育工作,特別是高職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需要相關老師和管理者合理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將新時期新需求納入實際教學中來,重視學生個體的差異。高職學生思想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無外乎是提升學生個人實力,為其發展帶來重要幫助。因此,過于重視各類傳統內容和共性內容自然是錯誤的,要樹立以學生為核心的實際教學目標、以提升學生素質為己任的教學方向,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滿足其個人需求的基礎上教學,和學生做知心朋友,而不是過去那樣老師高高在上。除此之外,要將思想教育融入生活,而不是只在上課的時候讀讀課本,而是要在生活中去了解學生的個性,將這些都納入課上講解,進而滿足個體差異的因材施教培養模式要求。
其次,做好教育內容的改革。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很多內容包括課本上的都已不符合時代最新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必須結合時代特色做出相關改變。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新教學方法,來提升整體科目講解的效率。比如采取啟發式學習,就是值得實際從業者研究的做法。這類模式非常重視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以及感知力度,將學習各項包含內容加入素質培養中。除此之外,案例分析法、信息技術學習法也是可取的做法。無論是哪類模式,只要尊重了學生個體差異,合理將講述內容加入其中,就是值得鼓勵的措施。老師應結合自我院校實際來展開相關的探索。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在實際教育中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為適應教學需要,啟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教學資源包”建設工作,結合現有課程體系和教學要求,對重點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規范,切實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不斷加強和改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促進學生教育、管理、指導與服務有機結合,相繼出臺《關于輔導員選聘工作暫行規定》《畢業生教育管理暫行規定》,補充完善《學生違紀處理辦法》,修訂《學生日常管理考核扣分細則》《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以召開輔導員例會、學生干部例會和年度學生工作會議為契機,加強輔導員、學生干部兩支隊伍培養,整體思想政治學習效率非常好。
五、結語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日,學生個人素質尤其是思想素質如何,將會在很多問題上對他們的發展帶來重要而直接的影響。對高職院校老師而言,需要對各類傳統學習模式進行改革,借此來提升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水平,為其發展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于影,王猛.論高校藝術類大學生個性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J].滄桑,2011(2):159-160.
[2]閆禮芝.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0):62-63.
[3]張博,王爭錄.論新媒體時代高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J].教育科學論壇,2017(33):55-57.
[4]黃海.如何在高職院校中開展大學生職業理想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設計[J].科技經濟導刊,2016(27):102.
[5]楊麗峰.正確引導男護生的護理職業思想[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