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瀅羽
[摘 要] 案例陳述了大一某男生入校后發生宿舍人際交往矛盾,出現了睡眠質量差、食欲和學習效率下降、焦慮情緒癥狀等問題,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主要采用了貝克認知療法,以改變其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目的,幫助求助者能夠認清自我、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達到心理健康發展、完善其人格的目標。
[關 鍵 詞] 人際交往;一般心理問題;貝克認知療法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178-02
一、一般資料
(一)人口學資料
李某,男,漢族,18歲,未婚,獨生子女,就讀于某大專院校,是大一學生。父母初中文化,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
(二)個人成長史
求助者出生于江蘇省泰興市的一個小鎮,從小沒有生過什么大病。父親經常因家庭瑣事發脾氣,母親性格溫和、順從,非常孝敬爺爺奶奶。父親對求助者管教非常嚴厲,有時犯了錯誤父親會對求助者打罵,求助者與父親的交流比較少,在學習生活上母親給予更多的指導。在上初中時,學校老師對待學習差、表現差的學生“非打即罵”,自己也因為學習不好曾被老師辱罵過。所以,求助者在非常傳統的教育下長大,一直很努力讀書,成績良好,雖然不會主動與人交往,但為人善良、正直,人際關系正常。
(三)目前狀態
情緒焦慮、不安,有些低落,每到晚上入睡時,煩躁不安感更強烈。食欲下降,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下降;上課注意力和學習效率下降;與舍友人際關系緊張,與人相處主動性下降;但能準時上課、參加班級活動,努力學習。
二、主訴及個人陳述
(一)主訴
宿舍三個同學玩電腦聲音太大,吵得睡不著,宿舍人際關系緊張,內心焦慮、情緒低落。
(二)個人陳述
最近三周來感覺每晚沒法睡覺,一到晚上睡覺的時間就感覺內心焦慮、煩躁。剛開學時宿舍同學關系融洽,生活作息規律,宿舍內務分工明確,上課狀態良好。自從有同學配備了電腦后,有同學每天晚自習后就在宿舍打游戲、看電影,有時忘記打掃宿舍,基本上要到十一二點鐘才睡覺,上課聽講會走神甚至遲到。求助者從不遲到、上課認真聽講,注重個人衛生,一般十點半準時上床睡覺,但即使舍友玩電腦時帶上耳機,也能感覺聽到耳機里面的聲音和鍵盤的聲響,影響其睡覺。忍受了一段時間后,求助者近來每天晚上睡覺前總有種焦慮感,怎么也睡不著覺,那一刻的感覺就像自己是一匹馬,被四周包圍的蝙蝠吮吸著他身上的血的感受,非常難受、痛苦。因此,與舍友發生矛盾,人際關系緊張,認為他們三個人是一個圈子的,故意孤立他,不主動打掃宿舍、不結伴上課吃飯等,自己被排斥在外。所以,自己也不打掃宿舍,不理會他們,希望班主任能夠幫其調整宿舍。
三、觀察及收集到的資料
(一)咨詢師的觀察和班主任的評價
求助者身材修長、衣著得體,低頭皺眉、話少不主動,說到宿舍關系時語速加快,帶有焦慮、煩躁的情緒反應;思維清晰,注意力分散,基本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性格內向,做事嚴謹,在說明情況時反復表示舍友排擠自己。
該生第一次班會演講時思路清晰、語言流暢,就是低頭不敢面對大家,性格內向、略感自卑,學習努力、認真聽講,做事按部就班,人際關系尚可。
(二)心理測驗結果
根據求助者的情況,征得求助者同意后選擇實施以下心理測驗:
(1)SCL-90結果顯示,因子分:軀體化因子1.6,強迫癥狀 1.4,人際關系敏感2.5,抑郁因子1.65,焦慮因子2.7,敵對因子1.2,偏執因子1.8,精神病性1.1,其他1.0;(2)SAS標準分為61分;(3)SDS標準分為44分。
四、評估與診斷
(一)初步診斷
通過對求助者攝入性會談搜集的臨床資料、心理測驗結果的綜合分析:(1)無既往病史、無器質性病變。(2)有自知力,主動就醫,無幻覺、妄想等癥狀。(3)其焦慮情緒是因為舍友玩電腦影響其睡眠致使宿舍人際關系緊張的現實刺激引發,心理沖突屬常形。(4)其不良情緒的引發僅局限于最初事件,無泛化;(5)焦慮情況持續近一個月時間。(6)其不良情緒反應在理智控制下,言行不失常態,維持正常學習、生活和社交,但學習效率有所下降,宿舍人際關系有所影響。(8)確定造成其心理與行為問題的關鍵點,是其內在不良認知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最終,對其心理問題初步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二)鑒別診斷
(1)由以上分析,其可排除精神病性問題、神經癥、嚴重心理問題。(2)其有焦慮情緒和癥狀,但程度不重,病程較短,思維清晰,心理沖突與現實刺激有關,可排除焦慮癥、抑郁癥。
五、求助者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男性,18歲,無既往病史,沒有器質性病變。
(二)心理因素
從小家庭學校教育嚴厲,性格內向,做事嚴謹。舍友玩電腦聲音大影響其睡眠,認為舍友故意排擠孤立,人際關系緊張、食欲下降、學習效率下降,影響其將來發展,存在不良認知。
(三)社會因素
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父親對其管教嚴厲,甚至打罵;初中學老師的教育方式嚴厲,高考失利考入大專院校。在校讀大學,甚少回家,無交心朋友,社會支持不夠。
六、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評估與診斷,同求助者協商后制定以下咨詢目標:近期目標是降低其焦慮情緒,使其能適應宿舍環境,改變不良認知,改善現有宿舍人際關系,改善睡眠與食欲。長期目標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構建合理認知模式,完善個性,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人格發展。
七、咨詢方案的制訂
(一)方法及原理
采用貝克認知療法,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咨詢的方法。該理論認為,認知過程決定著行為的產生和情緒的變化,不適應行為和不良情緒應從認知中找原因,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認知的改變。
(二)雙方責任與義務
求助者要提供與此次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遵守預約時間;完成雙方商定的家庭作業,配合完成咨詢師安排的心理測試。咨詢師必須尊重求助者,對訪談資料和心理測試資料保密。
(三)咨詢時間與費用
安排:每周一次,一次50分鐘,共7次。
收費:學校心理咨詢室免費為學生開放。
八、咨詢過程
咨詢階段分為:(1)心理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第 1次)。(2)心理咨詢階段(第2、3、4、5次)。(3)結束與鞏固階段(第6、7次)。
(一)第1次咨詢
目的:了解基本情況、收集資料,建立咨詢關系,進行心理測驗、心理診斷,探尋改變意愿,進行咨詢分析。
(1)填寫咨詢登記表,詢問基本情況,介紹咨詢中的相關事項與規則,雙方責任與義務。(2)攝入性會談收集臨床資料,通過傾聽、無條件積極關注讓其盡情傾訴、宣泄情緒,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探尋其心理問題及改變意愿。(3)經過協商和介紹心理測驗的意義,給其做SCL-90、SDS和SAS量表,確定主要癥狀。
(二)第2次咨詢
目的:加深咨詢關系,反饋測驗結果,確定咨詢目標,介紹貝克認知療法,確定其存在的問題。
(1)反饋測驗結果,綜合初步印象及收集資料,給以初步診斷及原因分析。(2)與其協商建立咨詢目標。(3)介紹貝克認知療法的基本原理和程序。(4)通過提問技術確定其存在的問題。(5)引導其進行自我審查,說出其對自己的看法,幫助其體驗和反省他與舍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認清其不良認知,明確其自身存在的認知性錯誤與自己現有困擾之間的關系,進而放棄這些不良認知,建立合理觀念。
(三)第3~4次咨詢
目的:檢驗表層錯誤觀念,通過建議、演示技術學會發掘和識別自動化思維,深挖其核心錯誤觀念。
(1)針對其暴露的不良認知,建議其與舍友深入溝通,在實際情境中加以檢驗。(2)建議了解舍友及同學對此事的看法與感受,了解同學們對自己的評價。(3)溝通后其觸動很大,似乎大家對此事并不在意,也沒有故意不打掃衛生、故意孤立他,但舍友們也意識到玩游戲影響學習的問題。求助者的表層錯誤觀念得到了初步破解。(4)通過演示、角色扮演方法,假設其在玩游戲影響到咨詢師,咨詢師以求職者應對的形式和相對合理的處理方式去面對,讓其對比演示后的內心體驗和情緒反應,檢驗到自己的觀念不合理,求助者反映“我是一個懦弱的人,將來估計沒有好出路了”。(5)與舍友、同學交流后發現同學對他的評價很高,認為他是一個做事認真、積極進取的人,只是偶有性格內向、不善表達。
九、咨詢效果評估
(一)求助者的自評
入睡前焦慮情緒減輕、睡眠質量好轉,心情也逐漸放松了,與舍友人際關系好轉,內心有什么想法會想到合理的行為方式與舍友交流、溝通,會監控自己的情緒變化,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模式,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與周圍人的關系得到了改善,學會嘗試主動與他人交往。
(二)他人、咨詢師的評估
班主任反映求助者心情變得放松了下來,情緒不緊張、焦慮了,精神狀態也變好了;舍友表示現在與求助者的人際關系也變得不那么緊張了,求助者較真、固執的言行有所好轉,宿舍關系得到了緩和,舍友也會邀請求助者玩電腦、看電影,一起外出游玩、學習;咨詢師也明顯感到求助者焦慮情緒得到了緩解,情緒變得平和,與之交流時,發現他可以正視交談,對自己的評價也中肯而理智。通過回診和跟蹤,求助者不良認知得到了改變,已減少了原來不自然的癥狀,情緒平穩,能夠正視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三)心理測驗
(1)SCL-90自評量表結果顯示,因子分因子分:軀體化因子1.3,強迫癥狀1.1,人際關系敏感1.3,抑郁因子1.3,焦慮因子1.55,敵對因子1.0,偏執因子1.5,精神病性1.0,其他1.0。(2)SAS標準分為50分。(3)SDS標準分為40分。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二級)[M].民族出版社,2012.
[2]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三級)[M].民族出版社,2012.
[3]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民族出版社,2012.
[4]孫時進,張海燕,陳增堂.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11.
[5]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