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 要] 職業教育根據國家產業經濟發展方向,設置課程專業,制定培養模式,在教育投入和產出方面具備較優的效能,是把我國人口數量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途徑。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是專業技術型人才順利完成學業的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精準扶貧的政策背景下,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開展中存在的諸如貧困群體識別模糊、幫扶措施缺乏創新以及動態管理亟須加強等問題,提出資助對象精準化識別、受助對象精準化幫扶以及管理方式精準化實施等措施來實現精準化資助,助力教育扶貧,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支持。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學生資助;精準資助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202-02
一、引言
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是高職院校順利開展各項學生工作的基礎,同時也是國家扶貧思想在職業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探究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精準化實施路徑,保障寒門學子順利完成學業,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也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保證應受助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不應助的學生“一個都不能有”是學生資助工作精準化的終極目標。相對粗放資助而言,精準資助指運用規范制度厘清資助對象,通過差別化的資助方式,使資助目的和對象需求達到高度統一,提高資助的效率和效果[1]。精準資助對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基于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瓶頸,通過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等具體方式將頂層思想落地,以期為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精準化提供可參考的實施路徑。
二、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現狀
經過長期的探索發展和實踐運用,我國建立了以國家資助為基本方式,多元并存的高等學校學生資助體系,涵蓋了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保障了“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貧困而失學”。隨著政策體系的健全、經費投入的加大、育人理念的推進,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在精準化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和阻力。
(一)貧困群體識別模糊
貧困群體的識別是開展學生資助工作的基礎,當前高職院校在執行學生資助的過程中,對貧困群體的把握模糊,精準識別存在困難,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資助隊伍建設存在不足。首先,隊伍理論學習欠缺。部分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人員在日常事務的處理中,缺乏資助政策的學習,導致貧困群體識別模糊。其次,隊伍數量需要擴充。精確識別貧困群體需要資助專項工作人員通過深入班級、宿舍進行個別談話,對需認定學生進行全面了解,隊伍數量的不足會對精準識別造成困難。
另一方面,貧困生認定機制不完善。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偏遠地區、城鎮和農村之間收入消費差距,衡量家庭經濟情況的尺度不一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不明確;因為涉及隱私,一些內心敏感的真正貧困生不愿主動申請,而一些不符合貧困生資格的學生在利益驅使下虛假填報家庭信息,貧困信息的準確性及材料的真實性值得商榷;貧困生認定民主評議階段,師生只能憑借主觀意識進行認定,甚至會有私人感情主導傾向,導致“隱形”貧困生無法認定。
(二)幫扶措施缺乏創新
首先,幫扶任務內涵模糊。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向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2],教育扶貧,尤其職業教育扶貧是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一環。部分高職院校將幫扶職責理解為將國家下發的資助費用分發給學校中家庭經濟困難的貧困學生,然而資金到賬后缺乏后續的幫扶措施。
其次,幫扶資金來源單一。據統計,2017年我國政府、高校及社會設立的各項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共資助普通高等學校學生4275.69人次,資助資金達到1050.73億元,其中財政資金與助學貸款的占比高達75.48%。這一方面顯示了國家和政府對學生資助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校資助資金的來源單一。由于幫扶資金來源單一,部分高職院校采取“平均式”和“普惠式”幫扶措施,導致部分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和突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法得到精準幫扶。
最后,幫扶形式忽視育人。在經濟資助的同時,各高職院校往往會忽視對學生在心理健康上的關懷、自立自強意識上的鼓勵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構建。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高職院校將大量的資源投放在了對貧困生的識別以及資金發放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細致繁雜的工作中,使資助過程中育人工作所需的投入被擠占。
(三)動態管理亟須加強
由于我國經濟社會處于急劇變化的境況下,現實中每一戶家庭貧困的情況并非處于靜態而是動態的變化中,同樣的受資助貧困生自身的情況也在這一過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變化,然而在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管理過程中缺少對這些變化的應對措施。
一方面,缺乏貧困生管理信息系統。在現有的管理機制下,高職院校會設專人對貧困生的信息進行更新,一般是通過在每學期初對各個班級的貧困情況進行統計,然而這一統計缺少客觀性并流于形式,往往會造成家庭經濟情況改善的“貧困生”依據往年的名目繼續受到資助,而因家庭經濟情況惡化新產生的貧困生得不到應有的資助。
另一方面,貧困生資助的監督管理不夠。高職院校對貧困生資助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受助者獲得資助金后不僅不思進取,還認為所獲資助理所應當,造成了較為惡劣的影響。此外還有一些受助者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資助金,即使在學生中有人知道這一情況也少有人對這一問題進行舉報。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對貧困生資助監督管理的力度不夠,缺少完善的申訴機制。
三、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精準化的實現路徑
(一)資助對象精準化識別
1.建立精細的貧困生認定機制
由于高職院校貧困生來自全國不同的地區,這些地區對貧困的認定標準各有差異,同時由于部分貧困生存在自卑心理,對接受資助較為抵觸。在建立貧困生認定機制時應考慮:(1)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同于貧困生自身家庭情況結合加以考量。根據經濟發展程度對我國的地域進行劃分,一般中部及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東部地區存在差距,此外不同城市間以及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經濟發展都存在較大差距,在貧困生認定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生源加以識別。(2)將貧困生的個人消費情況納入識別標準。學生的消費情況往往代表了其所處家庭的經濟環境,可以通過訪談與日常觀察的方法來了解與識別受助對象的消費情況,再進一步結合是否繳納學費、書本費等因素加以認定。
2.完善貧困生信息收集系統
在信息時代,高職院??梢岳镁W絡平臺對貧困生家庭經濟情況進行了解,有助于在貧困生識別過程中對必要的參考消息進行實時更新。高職院??梢耘c各地區的民政部門建立聯系,在貧困生的家庭經濟信息上實現共享,在貧困生的識別與審核問題上實現同步,這樣既有利于當地民政部門的扶貧工作,又有助于高職院校進一步開展貧困生的精準認定工作,避免了信息渠道來源單一、以偏概全、弄虛作假情況的發生。此外,在完善貧困生信息收集系統后可以對受助者家庭致貧原因、如何精準幫扶進一步分析總結,有助于精準資助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二)受助對象精準化幫扶
1.改善資助方式、形成資助體系
我國高職院?,F有的資助方式可以歸結為“獎、貸、助、補、減”,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相互聯系不足、各自為戰的問題。教育部聯合財政部以及國家發改委在《關于做好2005年高等學校收費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曾指出:“高等學校每年必須從學費收入中提取10%的經費,??顚S茫ㄟ^各種方式資助貧困家庭生,確保其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影響入學或終止學業?!睂τ谶@筆??顚S媒?,高職院校應保證其完全落實,同時統籌資助金在不同資助方式之間的使用。通過統籌資金的方式,增加勤工助學項目等級,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有利于其達到就業市場的標準,真正實現脫貧脫困。
2.完善高職院校有償資助體系
高職院校不同于普通的高校,其肩負著為我國就業市場提供具有嫻熟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職院校在實施精準扶貧的過程中需要對如何激勵受助者熟練掌握職業技能加以考量。在高職院?,F有的資助系統中無償資助占很大部分,然而無償資助帶來了很多的問題,比如因為資助的無償性,有一部分非貧困生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資助金,擠占了貧困生的名額;獲得資助金的貧困生因為資金的無償性而意志松懈、不思回報反而把資助金用在了個人享樂的消費上。因此完善高職院校有償資助體系,讓一部分受助者以通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努力提高職業技能的方式來獲得資助金,將有助于完成對貧困生的精準扶貧,實現代際貧困阻斷。
(三)管理方式精準化實施
1.完善貧困生動態觀測系統
完成貧困生資助金落實后,高職院校需要對貧困生的后續情況進行不斷跟蹤觀測,設置專門的管理人員對貧困生的情況進行每年定量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訪、交流及評定。每一個貧困生都有其自身特定的情況,高職院??梢砸罁^測結果為貧困生提供更加合適的資助方式,而這些資助方式也將綜合考量到貧困生自身的心理狀況、生活環境、學業技能進步及就業便利等。此外,通過跟蹤觀測貧困生的后續情況,可以對其信息進行實時更新,如貧困生的家庭經濟情況有所改善,可及時予以公示并從貧困生數據庫中剔除,為需要進一步資助的貧困生留出統籌空間;因突發事件而迅速致貧的學生也可及時收集信息,錄入數據庫并予以資助。
2.完善貧困生動態監管機制
對于部分“偽貧困生”,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資助金,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完善投訴機制來解決這一難題,確保資助過程中弄虛作假現象有合適的投訴渠道。對資助結果有異議的學生,可以通過短信、電話、匿名舉報信等方式予以投訴,資助工作的管理人員收到投訴后應展開積極的調查并在短期內在相應的公共平臺給出調查結果,如有弄虛作假的情況應及時予以糾正。針對貧困生獲得資助金后將資金用于享樂而非學習及技能提升的情況,管理人員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與貧困生進行交流,實時了解其生活情況與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通過引導教育幫助其建立健康的價值觀與消費觀,并鼓勵其學習知識、提升技能,為盡快脫貧脫困積蓄力量。
四、結語
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指導中指出:“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這一目標可謂振奮人心,而這一任務也不可謂不艱巨。高職院校擔負著為青壯年貧困人口提供職業技術培訓、阻斷代際貧困的重要責任,因此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意義重大。在精準扶貧背景下,高職院校應通過資助對象精準化識別、受助對象精準化幫扶以及管理方式精準化實施等措施,切實將學生資助工作做實、做好、做精,助力教育扶貧。
參考文獻:
[1]曲紹衛,汪英暉.高校大學生資助政策成效、問題及精準資助建議[J].當代教育科學,2017(7):89-92.
[2]何丕潔.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