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帥男
[摘 要] 在鄉村建設發展過程中,鄉村旅游是當前建設熱點之一。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規劃,引領鄉村建設和發展。積極創造條件,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村傳統積極體制,提高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文化傳承,協調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 鍵 詞] 鄉村旅游;鄉村建設;鄉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204-02
隨著城市化建設發展,鋼筋水泥代替了原來的自然田園鄉村,城市人民的生活壓力也日益增長。而悠閑的田園生活、淳樸的鄉村文化、清新的自然風光成為人們放松解壓的理想之地,也因此成為近年來旅游開發的熱點,也是促進城鄉建設發展的一大重點。這不僅可以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還能傳播鄉村傳統文化,對促進現代農業經濟轉型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鄉村旅游概念和特點
“鄉村旅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出現于工業革命后,當時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在假期回老家探親,屬于探親旅游。第二階段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主要以鄉村自然和人文資源,吸引廣大游客,在農村開展農家休閑和農業產品體驗等新型旅游模式。因此,鄉村旅游就是指人們為了緩解城市快節奏的工作壓力,暫時解脫現代社會中復雜的人際關系,享受悠閑田園生活和體驗傳統鄉土文化,其特點主要如下:
(一)體現當地特色
所謂“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每個地域都有各自的特點。因自然環境形成的特色地形地貌,如四川興文縣的興文天坑,最大的特色就是當地獨特的自然地貌;因自然氣候形成的獨特建筑群,如江蘇蘇州周莊,有著“東方威尼斯”之稱,整個村莊都被河流包圍,獨特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因民族風俗形成的獨特文化,如廣西西雙版納勐景來少數民族寨落。這些具有地方文化和鮮明的鄉土特色,深深地吸引著廣大游客。
(二)節目參與度較高
隨著鄉村建設的發展,當地民俗風情也隨之擴散。近年來多個鄉村旅游節的順利展開,如潑水節、油菜花節、羊肉節等,都能讓廣大游客參與其中,體驗當地特色民俗文化,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以及追求不同文化體驗的好奇心。同時,一些農副產品的親自采摘,農家樂節目也大大提高了游客的興趣,讓人們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自然,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鄉村旅游的魅力所在。
(三)景觀原生態
相比城市的景觀而言,鄉村景觀都是原生態。強調自然的和諧、清晰、淳樸,達到了休閑放松的效果。遠離城市中現代化鋼筋水泥建設、燈紅酒綠的環境,回歸自然,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炊煙裊裊的淳樸鄉情,這正是城市快節奏人所向往的。
二、鄉村建設的意義
(一)為城鄉一體化搭建橋梁
通過鄉村旅游來建設新農村,增加了農村經濟發展來源。鄉村旅游主要涵蓋了鄉村傳統建筑、特色民宅、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通過這些資源,可以進行深度轉化和利用,使其具有特殊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氣息,增添了不少吸引力。通過將村民住宅轉化為旅館,用當地的民宅特色,吸引廣大游客,一方面可以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來源,另一方面可以推廣當地民宅建設,招商引資。另外,在鄉村特有的農產品銷售過程中,隨著旅客人數的增加,促進當地農產品的銷售,與此同時,為新型娛樂農家樂提供了不少渠道。如大棚果蔬的采摘、農家宴的流行等。在這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播,也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
(二)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可以促進當地農民的文化素質。新的信息,新的理念,不斷激發了當地人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學習新的文化和知識。其次,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使城鄉居民之間得到很好的交流,甚至不同國度之間的人民也得到了溝通,使國外人民了解中國風俗,也打開了鄉村居民的眼界,拋棄陳舊觀念,改變陋習。鄉村居民漸漸開始學習英語,學習用電腦,微信等現代化技術,利用新型技術發展經濟,鄉村農民綜合素質和精神文明逐步提高。
(三)促進生態環保建設
通過鄉村旅游,借助網絡傳媒技術,大力宣傳環保意識,建設綠色家園,鼓勵廣大人民保護野生動物,促進生態環保建設。鄉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是親近自然,近距離接觸原生態,在此過程中,通過對游客普及野生動物的目前情況以及一些綠色植物的生長習性,環境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發展,引起廣大人民對生態環保的重視從而更好地保護環境資源、生態資源,增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鄉村規劃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在鄉村建設過程中細節就是基礎設施,主要從吃、住、行三個方面加強建設和管理。吃,要體現特色以及注重食品安全。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因此餐飲層面要有特色,比如突出歷史來源或者獨特制作等,體現“自然本味”的特色,營造鄉村食品的天然、純樸、綠色以及清新氛圍。當然,在后期食品監管中,要嚴格做好食品安全管理,杜絕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現象。住,隨著民俗住宅的盛行,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住在民宿中,體驗農家樂趣。因此在建設民宅住宿的時候,落實好住宿的基本設備以及做好主題文化的構建,發展溫馨浪漫的居住設施,避免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建筑。行,交通在安全便捷的基礎上還應考慮游客的多樣性出行需求,建設好相關道路和停車場、加油站等配套設施,在一些小細節上可以結合當地民俗文化特色,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加強產品的開發,深化發展鄉村旅游
在發展鄉村旅游業時候一定要加強產品的開發,才能推動其他附加產業的升值,從而推進經濟的發展。通過打造獨特的品牌,用品牌搶占市場,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另外,加強新媒體技術的宣傳,提高游客的認知度。其次,加強對民俗文化的發掘。要體現當地民俗文化是鄉村旅游的特色,不僅要在寬度上體現鄉村旅游的特色,還應在深度上探索。對常見的舞臺表演應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基礎上進行變化,而不是脫離實際,變得商業化,讓游客更加理解民俗文化,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
(三)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加大宣傳
在我國經濟體制下,必須依托“政府主導,市場為輔”的原則,采取指導、監督和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發展鄉村建設。這樣才能在后期的運營中讓人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鄉村規劃有條理性、走向規范化。同時,在后期的宣傳上,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利用媒體技術,擴大鄉村建設的號召力。一方面可以引起城市居民對鄉村建設的注意,另一方面可以讓農村居民感受到政府的關注度,提高農村居民的幸福感,把更好的鄉村姿態展現給大家。
(四)建立健全鄉村基礎設備后期管理機制
在大力發展鄉村建設的同時,也會帶來相關后期的管理問題。大批基礎設施的建成投運相應的會帶來污水排放、垃圾制造等問題。因此,在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體制機制創新,做好市政綠化、設備管理維護,探索建立長期有效的美麗鄉村建設和發展機制。
(五)構建完善的群眾參與體制
鄉村建設不僅是以鄉村容貌改造為主的硬件建設,也是民眾參與的一項軟件建設。從規劃、建設到管理和經營,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做到以農民為建設的主體,擁有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更好地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把鄉村建設的主動權交給農民,讓“為我建”變為“我要建”。
參考文獻:
[1]何麗芳.基于旅游發展導向的“美麗鄉村”建設探討[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4(3).
[2]吳理財,吳孔凡,美麗鄉村建設四種模式及比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寧四個地區比較[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09):15-23.
[3]唐軍,錢慧逸.誰的鄉愁?誰的鄉村?:鄉村建設熱潮和一個縣域樣本的觀察與思考[J].新建筑,2015(1),12-17.
[4]唐麗君.英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原因、特征及啟示[J].世界農業,2014(7):157-222.
[5]王文龍.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反思及其政策調整建議:以日韓鄉村建設為參照[J].農業經濟問題,2016(10):83-91.
[6]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12):1597-1605.
[7]高慧智,張京祥,羅震東.復興還是異化,消費文化驅動下的大都市邊緣鄉村空間轉型:對高淳國際慢城大山村的實證觀察[J].國際城市規劃,2014(1):68-73.
[8]王霞.美日歐鄉村“農家樂”旅游發展的經驗[J].世界農業,2013(3):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