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文
[摘 要]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間接影響未來環境藝術產業大軍的專業素養,關乎產品、服務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如何培養未來社會工匠,使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具備創新創業的能力,使我國產品、服務占據世界質量之林,成為新時期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亟須解決的問題。
[關 鍵 詞]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212-02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藝術性、科學性等多種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對人們生活、工作環境品質改善有著現實意義。專業教學涵蓋了大量磚雕、石雕、木工藝等工匠技藝,專業學生需明確掌握并予以尊重。同時工匠技藝涵蓋傳統文化的工匠精神,造就了現代的建筑與園林等文明,對發展創新型國家有重要意義。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學生應樹立正確價值觀,充分認識傳統技藝并將其發揚光大,對此培養工匠精神尤為關鍵。
一、“工匠精神”培養在發展創新型國家中的重要性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在治國安邦的文件中體現,將培育工匠精神的訴求,提升至國家意志、全民共識的層面。環境藝術設計中離不開傳統技藝,如磚雕、石雕、木工藝、鐵藝、繪畫、園林等工匠技藝,以及建筑、園林等涵蓋工匠精神的傳統技藝,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工匠精神。對此,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應當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面臨當前創新型國家發展形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結合“工匠精神”培養創新型人才,將傳統技藝與文化發揚光大,不僅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需要,也是企業、職業院校自身發展與生存的需要,更是未來就業與創業提高職業競爭力的需要,具備“工匠精神”素養的畢業生,更易受到企業的青睞。環境設計與藝術的結合,為藝術增加了附加值,讓藝術思想得以在環境設計上呈現,實現環境設計自身的功能性,以及人們逐漸提高的審美標準,是人類歷史的瑰寶,也是精神思想、物質文化結合的高貴財富,具有不可小覷的參照價值。對此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中,結合“工匠精神”,符合國際制造業發展形勢,為國內經濟轉型升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
二、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起源于“工匠”,是指工匠別具一格的設計,實現技藝持續改進,不遺余力制作,以及提升產品品質的理想精神追求。雖然各個時代與地域,對工匠賦予的含義不同,但精益求精、創新務實、嚴謹專注仍是“工匠精神”的最終思想追求與本質,繼而傳承、發揚工匠品質。新形勢下,人們生活品質、水平的提升,對環境藝術設計的標準與要求也逐漸提升。在專業教育中結合“工匠精神”,可培養集藝術設計師與工程師等身份的綜合型人才,同時學生創新創業、嚴謹務實等能力與素養也是毋庸置疑的。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中,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不是將傳統手工藝重返,而是利用傳統技藝、文化,提高環境設計造型美、形式美與色彩搭配美,使學生深層次進行“匠心”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應圍繞行業形象、價值、標準等方面,進行人才“工匠精神”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停滯在表現形式、概念層面遠遠不夠,需將感性、理性設計有效綜合,在其基礎上實現環境設計營建過程與細節的精細化完善,最終凸顯設計作品的創新性、人文性、地域性等特征,將現代生活品質追求與審美高效結合。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無論是個人、社會,還是國家的發展,在創新創業、民族復興大業中,都應具備務實求精、實事求是的“工匠精神”。對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應當結合行業現狀,圍繞“工匠精神”學習理念,提高學生知識、技能與專業素養[2]。
三、專業教育圍繞“工匠精神”培養文化傳承人才的途徑
精益求精、愛崗敬業、持之以恒、守正創新分別是“工匠精神”的目標追求、力量源泉、行為要求與時代氣息。為滿足發展創新型國家對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需求,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應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將“工匠精神”合理發揚與傳承,實現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及精細化建設。
(一)突顯專業性
工匠與熟練工有著較大差異,是具備某項技能與超高技藝的專業人才,借助物質載體傳播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等“工匠精神”的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藝術、工程、技術等多種學科交叉的綜合型學科,不能偏倚藝術感性,也不能偏倚設計理性,規避模仿與模塊化。環境設計行業,對人才的專業理論與文化知識、技能與素養的要求較高,不僅要能夠獨立實現“匠心設計”,更要在作品中凸顯創新性、民族性、地域文化特色等特征,滿足人們對作品的全面體驗需求。對此專業課程體系應當是以創新就業為導向,以全面素質提升、傳承傳統文化為基礎的開放式教學。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專業素養的同時,人文與思想、價值等理念必須鮮明,規避傳統機械化、模式化教學。
(二)突顯科學性
“匠心”多指文藝創造方面精巧的心思。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多指精益求精、造詣高深,側重設計作品的整體科學性。結合“工匠精神”培養專業人才,在教學中需靈活應用交叉學科的理論知識引導,要求學生注重設計細節,確保設計的科學性以及營建工程的科技實踐。避免學生注重圖面形式表達與氛圍渲染,而忽視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與整體設計的科學性。實踐中物質材料是否可用,尺度是否適宜,空間功能是否滿足,環境營建與使用者生理、心理滿足性等因素都要考慮在內,施以精細化設計,靈活運用所學的交叉學科知識,確保環境氛圍的科學性。
(三)突顯創新性
“工匠精神”屬于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與品質的體現,更是從業者的職業價值取向、行為表現。工藝技術高超的人,不僅具備虛以待物、寬以待人的匠心,更具備自主創新的能力,能夠圍繞傳統工藝,不斷創造新技術與工藝。對此,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應當注重其他學科知識的引入,夯實學生專業基礎技能的同時,明確學科基本原理,環境營建細節設計需綜合考慮交叉學科原理,打破思維限制,通過創新升華,實現環境設計匠心。在提升自身“工匠精神”的同時,利用匠心將傳統技藝與文化發揚光大,推動中國民族復興,繼而追求更多的價值理性[3]。
四、弘揚工匠精神助推民族復興
工匠精神對民族復興有著重要意義。“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寓意著我國對技藝的追求從未停止,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大量優秀文化、物質財富。“工匠精神”造就的長城、兵馬俑等中華民族輝煌歷史,不僅是“工匠精神”的化身,更是古代文明發達的象征。新時期的中國,正處于復興過程中,對此應當不斷提煉、梳理新“工匠精神”,將其傳承、延續下去。
在國外發達國家與地區的應用技術大學的實踐教育中,要注重學生利用真實尺度材料、三維空間等技術,處理實際設計問題能力的培養,實現理論實踐綜合能力的提升,繼而帶動學生工作與職業思維的提升,提高設計師等職業的就業能力。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施以“雙元制”職業教育,讓學生2/3的時間是在實踐中掌握實用技術。1/3的時間,在校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成效更高,如“德國工匠”等,聲譽之所以響徹全球,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多元因素有關。
(一)注重課程交叉設置
注重課程交叉設置,實現“教”“學”的平衡。讓學生在學習中注重自我修行與反省。注重課堂、課外課程的結合,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二)注重教學過程的整體性
環境藝術設計注重對環境整體的營建。對此在培養學生精準專注、務實創新“工匠精神”時,可將科學思維、藝術設計的靈感融合,將其嚴謹的邏輯思維在工程實踐中體現。在場地調研至詳細設計,再到具體施工等全程中體現,繼而使學生感性、理性有效結合的同時得以升華。
(三)注重教學模式的互補性
通過理論教學,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理論素養。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現代工藝水平,了解設計價值標準、職業規范,幫助其養成職業操守、認真負責的態度。通過工程訓練,如校外基地實習中,提高學生“工匠精神”。
(四)加強資格認證
職業資格證書,不僅是勞動者具備職業學識、技能的證明,更是職業活動的標準、規范。為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的權威性,應加強對資格證書的認證,提升職業資格水平,以及就業者、創業者的職業榮譽感,提高其敬畏之心,使其能夠更好地履行職業責任,更好地完成職業任務。實現“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具體化,成為社會各界追求的職業道德標準,為環境藝術設計傳統文化的發揚,為民族復興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五、總結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模仿與粗制濫造的環境設計遍布國內,不符合新時期背景下人們對環境品質的要求。對此環境設計應圍繞人們生理心理的需求,將科學性、藝術性高效結合,實現環境設計的轉型升級。“工匠精神”培養是漫長的過程,需將其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重視專業技能型、綜合型人才培養。將“工匠精神”融入創新創業、民族復興大業中,切實發揮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輝。
參考文獻:
[1]謝志賢.高職院校的“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室內設計專業為例[J].藝術教育,2017(10):150-151.
[2]周寅飛,董薇.踐行“工匠精神”,構建“5A”型創新能力模式:以揚州高職化工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例[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12):141-142.
[3]闕真喜.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雕刻藝術設計專業實踐課程體系中的貫徹與實施[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