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翠翠
[摘 要] 分析傳統計算機實訓室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將信息技術引入實訓室的管理。使用門禁系統、網絡報修平臺、設備管理系統等信息化管理方法,實現實訓室管理的信息化,在保障日常教學科研工作順利進行的同時為學校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關 鍵 詞] 信息技術;實訓室管理;計算機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183-01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校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計算機實訓室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重要場所,是承擔教學、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實訓基地。隨著學校在計算機實訓室建設中的投入,購置了大量的設備滿足日益增長的教學需求。計算機數量的不斷增加給實訓室管理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如何最有效地對實訓室進行管理,節約維護費用,并有效保證資源的使用,是實訓室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科學有效地管理好計算機實訓室,保證計算機的高效、正常運行,保障教學和科研工作順利進行,已經成為計算機實訓室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傳統實訓室管理的問題
(一)傳統實訓室管理浪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傳統的實訓室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巡視的方式,這就需要大量的實訓室管理員,增加了學校的人力成本。實訓室管理員要負責每間實訓室每次課的開關門,以確保設備安全,同時一個實訓室管理員可能還要負責多間實訓室的設備維護,這讓實訓室管理員整天忙于事務性工作,費了力又出不了效果。這種方式不僅造成了安全隱患,而且可能因為個別管理員的臨時失誤影響正常的上課秩序。
(二)人工管理不能充分發揮計算機的效能為師生服務
傳統的人工管理可能造成某些新建實訓室的管理員無所事事,而另外一些舊實訓室的管理員因計算機故障多而忙不過來。可能因為計算機的故障得不到及時解決,導致學生上課時機位不夠,從而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
另外,教師在課余時間使用實訓室,必須要實訓室管理員開門,這樣一方面強迫實訓室管理員必須加班值守,另一方面也讓教師對實訓室的使用受到了限制。這種方式不僅增加了成本,也不能充分發揮計算機的效能為師生服務。
(三)傳統實訓室管理不利于資源共享
傳統的實訓室管理中,教師不清楚每間實訓室的軟、硬件配置情況,一旦出現實訓室的臨時調課,就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查證調課的實訓室是否能滿足上課的需求,從而浪費人力。另外,一方面根據課程安排,一些實訓室可能會出現閑置的情況,而另一方面有些教師根據課程需要臨時要用實訓室上課卻找不到實訓室,造成資源浪費。或者是閑置的實訓室已經被教師申請使用,而其他教師不知道再次進行了申請,導致使用沖突。傳統的實訓室管理不利于資源共享,不能做到物盡其用,合理分配。
二、信息技術在實訓室建設中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師生的需求,將信息技術引入目前計算機實訓室管理已是勢在必行。
(一)門禁系統解決了上課的管理問題
門禁系統主要是對師生的身份進行核查。師生進入實訓室時必須先劃卡,進行身份驗證,只有驗證通過才能進入實訓室正常使用計算機上課和學習。同時,在下課時也必須進行關機驗證。使用這種門禁系統的好處在于:
1.防止未經許可的人擅自進入實訓室使用計算機,可預防設備丟失或被盜。
2.防止上課期間學生或教師擅自離開教室,可以用作教師學生考勤和查看人員進出記錄的一個門檻。
3.門禁網絡化模式可以使管理人員消除怕丟失實訓室鑰匙
的顧慮。
4.方便了教師對實訓室的使用,能充分發揮計算機的效能為師生服務。
(二)網絡報修平臺方便了實訓室管理員的工作
網絡報修平臺,即讓每個實訓室的上課教師在發現實訓室的問題時登錄統一的網絡報修平臺申報維修,而實訓室管理員只需在指定工作點進行實時監控,及時派出人員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解決了傳統實訓室管理需要大量人員值守的問題,還在實訓室管理員之間實現了競爭,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網絡報修平臺以無人值守的方式實現了實訓室設備的及時維護,不僅大大減少了實訓室管理員的數量,并且能集中優勢人力快速解決問題,同時還實現了對實訓室管理員工作的初步計量。而維修記錄更有力地顯示了實訓室各種設備的運行情況,為設備的更換、實訓室的更新建設提供了依據。
(三)設備管理系統充分發揮計算機的效能為師生服務
設備管理系統提供了一個讓全體教師能夠方便查詢和了解各實訓室的資源配置和運行情況的平臺。它不僅可以讓各職能部門方便地獲取實訓室運行和實踐教學開展情況的各類信息,提高管理績效,還能讓教師根據實訓室軟硬件配置及使用情況合理安排其他科研、培訓等工作,有效提高計算機實訓室的利用率,充分發揮計算機的效能為師生服務。
三、結語
信息技術有效地解決了人工管理實訓室的局限性,使實訓
室管理進入了信息化,能充分發揮計算機的效能為師生服務,也讓實訓室管理員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為學校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參考文獻:
江鳳兵.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網絡化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J].
科技廣場,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