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摘 要] 從認知、情感、意志、行動四個方面提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提高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引導學生升華新時代工匠的情感體驗,倡導學生磨煉堅強意志,在教育教學中,在實習、實訓中貫穿工匠精神。
[關 鍵 詞] 中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032-01
立德樹人是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發展的過程,因此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使學生理論上認知工匠精神,情感上認同并樹立工匠精神,意志中堅定培育工匠精神,行動中努力踐行工匠精神。
一、提高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
道德認知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動的基礎,只有提高對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意義的認識,才能培育他們良好的職業思維、職業態度和職業操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一是認真學習提高認識。通過組織觀看《大國工匠》,學習相關讀本,增強對工匠、工匠精神的感性認識;學習愛崗敬業等職業道德規范、安全生產操作規范,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紀律意識、安全意識。二是組織討論。針對學生學習生活中存在的與工匠精神相悖的惡習,組織分析、討論“新工匠是怎樣的”“我怎樣成為新工匠”,引導學生認識到培育工匠精神對個體成長、對國家發展、實現“中華夢”的深遠意義,從而增強培育工匠精神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二、引導學生升華新時代工匠的情感體驗
道德情感是推動個體產生道德行為或制止不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培養學生好學樂業的情感,教師既要組織各種活動來豐富學生的體驗,幫助他們獲得成就感;也要注重在活動中幫助他們學會發現、鑒賞、創造生活、學業、職業之美,分享、領略其中的愉快情緒,并逐步升華為敬業、樂業、勤業的情感;通過觀看《大國工匠》等影像作品、舉辦“文明風采”競賽、“向工匠學習”等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直覺的、想象的道德情感,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學生感性的情感體驗上升到理性的情感體驗。
三、倡導學生磨煉堅強的意志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和一帆風順的,要使工匠精神成為一種穩固的品質,需要個體自覺接受磨煉,不斷內化。因此要鼓勵學生發現自身與社會需求、與他人的差距與不足,增強危機與憂患意識,激發他們培育工匠精神的內在動力;要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目標,規劃學業和職業生涯,并對照目標堅持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形成“自省”“自克”的良好習慣;要引導學生學會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應對困難與挫折,促進學生勇于、敢于、善于直面各種挑戰和考驗;要善于利用學習生活的多個環節養成學生堅強的意志,如“堅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堅決改正一個壞習慣”等提高學生自制力,培養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品質。
四、敦促學生踐行工匠精神
品德行為是衡量品德是否養成的重要標準,好學樂業的情感、忠誠履職的態度、通精達致的能力、走向卓越的目標無不通過道德行為來實現。將工匠精神的培育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在教育教學中,實習、實訓中引領學生努力踐行工匠精神。
(一)教育教學中貫穿工匠精神
教育教學中將融合工匠精神的職業道德教育置于首要位置,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不斷破解職業道德培養的困境,抓住道德教育的契機,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追求卓越、認真刻苦、愛崗敬業的精神,幫助學生形成穩定的職業價值觀,習得“工匠精神”。
(二)實習、實訓實踐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
擔任實習、實訓的實踐教學的專業課教師要從學生的現狀出發,充分挖掘并開發相關資源,將專業理論學習、技能操作與工匠精神教育相融入。
首先,引導學生在檢查儀器、計算數據、使用工具、制作產品、提供服務等方面嚴格執行標準,擯棄滿足于90%、“差不多就行了”的想法,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得到提升,努力培養吃苦耐勞、注重細節、敢于創新、獨立自主的工匠精神。
其次,開展和組織參加各種技能競賽,促進學生參與競爭,培養敬業意識。在專業操作中定期進行專業技能競賽,促使學生敢于參與競爭、善于競爭,在競爭中獲得成就感,增強崗位責任感、敬業精神。
最后,幫扶學生,培養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精神。在實訓中采取小組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幫助、共同拼搏提高。
參考文獻:
[1]鄧宏寶.職業院校學生敬業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其培育方略[J].職教論壇,2017(12).
[2]李云飛,徐涵.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緣由與路徑重[J].職教論壇,2017(16).
[3]周如俊.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轉軌”策略:基于“中國制造2025”視域[J].職教論壇,2016(10).
[4]查國碩.工匠精神的現代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