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艷
[摘 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開始實行了扶貧政策,中國的農村人口所占比重較大,這一基本國情自然加大了我國扶貧政策的實施和減緩了我國步入小康社會的腳步,通過四十年的努力,我國的扶貧政策有了相當大的突破。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扶貧范圍的縮小,我國必將采取相應的創新扶貧策略,創新方法、創新路徑,同時也要精準創新。
[關 鍵 詞] 精準扶貧;創新;政策
[中圖分類號] F3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071-01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得到國家的補助,生活有了保障,也脫離了貧困。但東部地區經濟水平提高速度明顯高于我國其他地區,就好的方面而已,東部發達城市的快速發展必將帶動我國全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些地區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有著更廣闊的市場。但另一方面使我國的貧富收入差距變得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國情下,精準扶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針對性地扶貧能及時有效地解決不同地域的貧困問題。
一、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從貧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來看:地區所處地理環境差。首先,我國的西南方向有地震帶,所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其次,西南地區地勢較高,山脈較多,交通不便,所以導致局部地區閉塞,交通不發達,與外界交流少,所以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再次,西北部地區靠近黃河流域,黃河的河道多有泥沙淤存,有些地區管理不善,導致有排水不暢的現象,在水量多的旺季,可能導致黃河決堤的現象,對周邊居民的生活甚至生命構成了威脅。這也是那些地區經濟不發達的原因之一。
從貧困地區所接受教育的比例可以看出:文化教育水平落后。通過比對分析不難得出結論:需要扶貧的地區大部分是偏遠農村,這些地區觀念滯后、傳統,有的家庭是因為家庭條件不能送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家庭是認為讀書無用,不愿意讓孩子接受教育;有的家庭是沒有意識到教育對一個孩子、甚至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影響,目光短淺,留孩子在家里幫忙務農。各種原因導致孩子們不能接受義務教育,而極少數從大山里有幸走出去的孩子,毅然決然地留在了異鄉,所以導致故鄉的發展相對滯后。
二、精準扶貧創新路徑
首先,可以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采用旅游扶貧的策略。隨著國人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保障以后,開始追求精神享受,其中旅游成為眾人追求享受的一大樂趣。而在貧困地區,因為交通閉塞,生活方式傳統,自然環境沒有被破壞,外省人民對這些地區的生活習俗、自然環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情況下,發展旅游業能一定程度上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這些地區的人民和富裕地區的人民溝通交流能很好地打開他們的視野,有可能改變他們的觀念,讓他們開發自己的頭腦,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意義,還能加強各民族的凝聚力。此外,政府要加大宣傳當地旅游的力度,可以進一步帶動周邊產業鏈的發展,進而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幫助貧困地區擺脫貧困,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對貧困地區的扶貧。
其次,文化扶貧。教育乃是一國之根本,只有發展了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扶貧問題,才能從根源上實現精準扶貧。對文化扶貧而言,首先當地政府要積極響應對教育的號召,向這些條件不好的地區宣傳并普及教育的好處,還要提供經濟支持,減輕貧困地區接受教育的經濟負擔,努力完善教學的制度,積極地改善教學的環境,對前來支教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此外,還要在社會中呼吁愛心人士和相關企業來向貧困地區伸出友愛之手,一切為給這些大山里的適齡兒童提供相應的幫助。
總之,近年來,我國在扶貧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現階段,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國家政策的不斷完善,在精準扶貧方面更進了一步,使更多的農民改善了當前的生活環境,擺脫了貧困束縛,有效地縮小了城鄉收入的差距,奔向小康。而“十九大”提出的步入新時代以來,人民在國家地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針對環境、教育、文化的方面分析了在國家精準扶政策下的原因及其創新路徑。總而言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完成我國現階段的發展目標,將我國的扶貧政策落到實處,我國中西部的差距也在不斷地縮小,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共同富裕的曙光會出現在正前方,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指日可待。所以,我國積極地進行精準扶貧,對當前乃至以后都是十分重要的項目和內容,其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量,需要不斷引起我國政府的重視,也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所必需的建設項目。因此,要高度重視當前的精準扶貧活動。
參考文獻:
[1]劉軍林.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分析:基于公平與效率角度[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4).
[2]李強.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7(3).
[3]王介勇,陳玉福,嚴茂超.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