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職業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了教學模式的改革。分析了翻轉課堂教學的特點,提出了以任務驅動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從而使課堂有效學習時間得以外延,實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讓學生的潛能得以挖掘。
[關 鍵 詞] 翻轉課堂;任務驅動;任務單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103-01
翻轉課堂最早的嘗試起源于2007年,由美國的薩爾曼可汗和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兩位教師提出后很快在美國流行起來,并且這股風潮迅速席卷了全球。在我們國家,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逐漸跟不上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關注,并積極地在教學實踐中探索這種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也稱顛倒課堂,它是以信息技術為平臺,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在課堂所占的地位和學習時間的安排進行了重新的規劃,將原來的“課堂上學習,課后完成作業”的教學過程顛倒過來,改為“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完成任務”。 翻轉課堂教學顛倒了知識傳授與內化的環節,知識學習從課上轉移到課下,把知識傳授放在課前。學生在課前通過在互聯網平臺學習教師針對本次課的微課、PPT、教學圖片等教學資源,并積極查閱各種資料,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具備了課堂內化的前期知識基礎后,課堂上主要通過協作與交流,內化知識,形成意義建構,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教師在課堂上不再以講授新知識為主,而是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內化和建構,組織學生學習交流討論,并解答學生在課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學生學習不到位的地方進行指導和補充,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及鞏固。
一、針對翻轉難度,確立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習的決定權也從教師轉移到學生手中。但是,自由發揮的空間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和壓力,考驗著學生面對困難的承受力和自控能力。為了讓學生在課外的學習更加有效,就必須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指導。以任務驅動為核心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要強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該翻轉課堂模式主要分為三大模塊,分別是:(1)課前自主學習,完成任務;(2)課堂展示學習成果,教師點評;(3)課后拓展,評價反思。該模式依賴于教師認真分析、仔細研究,將教學目標細化分解、轉化為一項項科學有效的學習任務,學生在教師提供的學習支架的指導下,自主地去完成,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達成學習目標。
二、利用網絡技術,搭建學習平臺
要實現翻轉課堂,學生就必須有獲取知識的相應渠道進而完成自主學習的任務。學生知識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的內容,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使信息的檢索越來越便利,學生可以從多個渠道實現知識的內化。
三、制定學習任務,提高自學效率
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是為了實現某種教學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所以學習任務單的制定需要充分考慮學科特點、學生特征以及學習內容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以學習任務單文本為指導,制訂相應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提出單元學習的任務要求,并對任務進行分解,列出相關的子任務,使學習內容更加豐滿。同時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給學生指導性的建議,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在任務難易度方面也要充分考量到多種因素,充分借助藍墨云班課、教學資源庫等網絡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通過各項任務的完成,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形成該課程完備的學習任務單。
四、構建評價體系,注重學習過程
以任務驅動為核心的翻轉課堂這一體系由學習任務單系統、資源支撐系統、答疑系統、反饋評價系統等所構成。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多是對結果的肯定,往往忽視學習的過程。要實現翻轉課堂這一顛覆性的教學模式,勢必要對整個評價體系進行調整。設計有效評價:學習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肯定學生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程度和良好的學習態度,不以作業的對錯來評價學生。采用綜合評價的方式,包括學生自主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通過評價來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如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領導能力、反思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心理調節能力等。
當前,世界已經邁入“互聯網+”時代,教育現代化離不開教育信息化,更離不開互聯網,當前教育在互聯時代必然要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翻轉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采用以任務驅動為核心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使“學”有目標,“學”有方法,達成所有學生都能學會和個性化學習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軍.實例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J].計算機時代,2015(5).
[2]周春花.信息化環境下的“翻轉課堂”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