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民生之本,土地是農業的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上,而發展現代農業,依然離不開土地——農業的根。
一個國家民生是否得到保障,關鍵還得看農業是否得到發展。現在的很多國家僅僅追求經濟效益,片面發展二三產業,舍本逐末,最終導致可耕地面積下降,民生凋敝,青壯年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愈發嚴重。與這些國家相比,中國的做法可堪稱是其他國家的農業典范,古代如此,現代中國更是如此——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綿長的歷史中,中國的農業的發展一直是穩步前進的,這與農業工具的進步,土地制度以及人民的思想觀念是密不可分的。為了政治方面的穩定,中國歷代統治者都選擇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為本。統治者的支持下,與時代相應的土地政策應運而生。以唐代為例,唐初,為了鞏固民生,安定天下,統治者輕徭薄賦,在賦稅較低的情況下,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激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唐中后期,為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中央加大了賦稅力度,但此時的租庸調制,確使人身依附關系松弛,客觀上推動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農業的集中化和專業化生產也推動了農業工具的改進。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器牛耕,漢代的犁壁,唐代的曲轅犁以及流傳至今的二十四節氣歌都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結晶。都江堰,鄭國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更是給中國農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期的農耕傳統和高度發展的小農經濟也促成了人們的置地守業和安土重遷的思想觀念。這種觀念的形成是古代集權統治得以存在的重要因素以及社會穩定的思想根基。但在客觀上卻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甚至還影響到了現代城市化發展的進程。
如果說古代的農業的發展是基石的話,那么現代農業的發展一定是錦上添花。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土地的承包期限為十五年,第二輪延長至三十年。今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會后發出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堅持質量興農,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土地承包期限的不斷延長,促進了土地流轉,從而使了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同時,拓寬了農民的收入來源的渠道,農民可以放心進城務工,客觀上推動城市化的進程。
習近平主席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三農”問題的解決,光靠中央的好政策是遠遠不夠的,技術的改進和發展才是治本之策。雜交水稻的問世,不僅解決了中國本國的糧食問題,同時也為世界的饑荒國家帶來福音。農業的機械化,滴灌、噴灌技術的改進,以及沿海灘涂上超級水稻的種植都一步步的推動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縱觀世界,各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大有不同,但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現代農業必然高度依靠科學技術。因此,我國正在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應用水平,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機械化和信息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換一個視角來看,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如何破解這些瓶頸問題?只有靠推進農業現代化,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靠創新驅動。中國正以一個和平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為世界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說:“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現代的新農村建設正以工促農,上下齊動手,共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作者簡介:
胡柏聞,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高三文科一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