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文章分析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面臨發展氛圍不濃、競爭能力不足、集體產權不明的主要問題,給出了夯實發展基礎、選準發展路徑、探索發展模式的對策建議,并特別提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特別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問題;對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意義重大而深遠。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2018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特別強調:“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
近年來,我國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山區由于各類發展的主客觀條件限制,發展相對緩慢,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發展氛圍不濃
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集體所有的企業資源資產等被改了賣了廢了,同時,輿論環境加大對個體私營經濟的宣傳力度,使得個體經濟在干部群眾中家喻戶曉的同時,集體經濟這一形式逐步淡化。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干部群眾從心理上行動上排斥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存在“發展集體經濟已過時”等錯誤認識,另一方面對發展集體經濟缺乏信心和干勁,怕擔市場風險,這些思想狀況嚴重制約了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2.競爭能力不足
新時代的集體經濟發展歸根結底要參與市場競爭,目前,集體經濟的競爭能力明顯不足。一是人才競爭力不足。農村的年輕人大都向城市聚集、單項流動,農村空心化現象十分嚴重;其次是部分農村能人大都傾向于單干;二是政策競爭力不足。當前各項惠農政策包括取消農業稅、種糧補貼、農機補貼等均傾向于支持農村私營經濟發展,對于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缺乏撬動性政策支持,缺乏發展動力。三是資本競爭力不足。集體經濟組織并不具備市場主體地位,導致集體經濟組織無法獲得各項貸款融資,同時,國家對城市資本下鄉又持謹慎態度,使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嚴重缺乏資本支撐。
3.集體產權不明
明晰的產權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目前絕大部分地方行政村還存在集體經濟產權不夠明晰的問題。一是主體缺位。一方面農村集體資產屬于集體所有,但是由于多次撤村并社甚至撤鄉并鎮,導致農村集體界限模糊,另一方面,目前很多行政村都是由村委會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二是成員不明。隨著村社的合并,人口的不斷變遷,導致誰享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不清晰;三是份額不清。目前農村集體所有是一種“共同共有”的關系,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占有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的份額不明晰,造成了村民對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后續分配上的擔憂。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對策思考
1.夯實發展基礎
(1)營造一種氛圍。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組織領導,成立集體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像抓脫貧攻堅一樣抓村集體經濟發展。二是強化輿論宣傳,加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推廣先進經驗,營造示范帶動、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的工作局面。三是嚴格督查考評,將集體經濟發展納入對鄉鎮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及村兩委實績考核。
(2)出臺一批政策。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讓村集體經濟組織同等享受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中小企業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支持保險機構針對村集體經濟組織開發新的保險品種,政府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貸款和保險給予貼息和補貼;要強化用地支持,在年度可用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中,明確一定比例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專項指標優先用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發展。
(3)建好一個組織。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構建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委員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分離的治理結構,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中主體缺位問題,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特別法人地位和權利,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在集體經濟發展中主體作用。
(4)完善一個體系。圍繞鄉村人才振興,構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人才體系。要在每個鄉鎮培育專職的集體經濟發展輔導員,強化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中的政策理論、經營管理、財務指導等方面輔導;要著力培育一批敢于、善于發展集體經濟的黨組織書記,將是否具備發展集體經濟能力作為選拔村干部的重要條件;要從返鄉大學生、復員軍人、農村致富能手中培育一批參與集體經濟發展的帶頭人;要挖掘一批農村瓦匠、石匠、木匠、水電工等本土技能人才,充分發揮他們在集體經濟發展中的技術才能。
(5)建好一套機制。要建立部門幫扶機制,幫扶部門要從人才、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全面幫扶;要建立集體經濟發展激勵機制,從政治、經濟等待遇上獎勵為集體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干部;要創新管理和考核機制,完成情況與干部考核、任用、待遇掛鉤;要創新運營機制,大力推行集體經濟組織以參股或控股的形式發展村集體經濟。
2.選準發展路徑
根據各村不同的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優勢,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圍繞鄉村振興總體規劃,找準和培育集體經濟增長點,大力推動農業產業、資源開發、服務創收、租賃經營、項目帶動等集體經濟發展路子。
(1)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可創辦各類經營實體,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產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鄉村民宿、光伏電站等,打造“一村一品”,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
(2)資源開發。利用農村集體“四荒地”發展生態林,形成 “林票”入市交易;利用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非物質文化等通過自營或作價入股合作經營發展鄉村旅游;充分開發人力資源,組建勞務合作社,開場勞務輸出,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3)服務創收。村集體可圍繞農業產業,開展技術指導、物資供應、統防統治、產品加工、農產品營銷等生產經營服務;圍繞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需求,開展家政、環衛、企業后勤、道路養護、綠化管護等社會服務;圍繞企業需要,開展金融、保險、廣電、通信、快遞等代理服務。
(4)物業租賃。有條件的村集體可利用現有閑置房產或者新建房產,建設廠房、門市、市場、車庫等,通過出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可利用本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招商引資企業入駐;區位較差的村集體可與其他村集體合作發展“飛地”經濟,也可到城鎮異地購置房產,獲得穩定的資產收益。
(5)項目拉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可組建專業施工隊伍,承擔農村小微型農田水利建設、便道建設、土地整治、環境治理等農村小微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設、運營和管護,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3.探索發展模式
積極拓展合作渠道,充分利用上級資金,通過集體經濟組織自營、參股、控股等方式盤活利用好農村集體資金、資源、資產。
(1)獨立經營。村集體在完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成立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利用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三資”,圍繞“五條路徑”,獨立自主開展經營活動。
(2)控股經營。村集體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吸引外部資本投資,由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實行控股經營,按照持有股份獲得收益分紅。
(3)參股經營。村集體以集體自有的資金、資產、資源或者財政投入的各類資金,作價入股到各類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享受固定或者保底分紅收益。
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特別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堅持綠色發展。要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產業、生態加工業、鄉村旅游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2.堅持市場主導。要尊重市場經濟運行規則,堅持市場主導、政策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活農村人地錢等資源要素,平等協商、合作共贏發展村集體經濟。
3.堅持農民主體。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好農民主體作用。支持農民創新創造,確保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決策權、監督權,讓農民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4.堅持因地制宜。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優勢、區位條件和集體經濟積累等客觀實際,做好規劃、選準產業、精準施策,探索符合各村實際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子,不搞一刀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2016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2016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
作者簡介:
譚鏡(1976--)女,重慶巫山人,高級講師,中共巫山縣委黨校教研科科長,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