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汝芝
當前的中國經濟s金融存在脫節問題,而這一問題是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遺留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以及對現狀的分析,尋求轉型中的中國經濟與金融的突破點。
經濟與金融 轉型 實體經濟
中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在經濟實踐與理論研究這一過程中,金融體系長期被忽略。在19世紀初期,有位學者率先提出,將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相結合的這一研究課題。在這一階段,大部分經濟學者才開始認識到貨幣對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在之后的經濟發展中,多位學者將貨幣經濟學理論再完善,從多種角度,為政府想要通過貨幣經濟政策影響實體經濟的政策提出了可行性的操作框架,這一研究成果比較傘面的闡釋了中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在20世紀60年代末,相較于金融體系本身,金融體系中的貨幣更加受重視。嚴重的金融壓抑存在于大部分國家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比較滯后的金融體系被忽視并且被嚴格控制著。一部分學者對金融壓抑這一課題進行研究,得到的結果是:實體經濟的發展被壓抑的金融體系制約著,但是他們研究出了可以使經融體系自由化的結論。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分相關研究人員開始意識到金融體系的重要性,往后發展遇到的外部債務危機,讓大多數學者更加強化了這一認識。大批學者開始研究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金融發展理論至此形成。
這一理論,推動了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得到的結論有:一是金融體系可以確保有效支付系統的運轉,二是金融體系可以動員儲蓄并增加儲蓄向投資的效率。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是相輔相成的,金融體系發展的基礎是實體經濟,同時發達的金融體系又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轉型中的中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現狀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體經濟飛速發展,金融體系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其各種業務也在逐步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中國的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出現了脫節的現象,具體在貨幣市場、銀行體系及股票市場卜體現,這一現象對我國的債券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脫節”的重要表現之一即是銀行存差(存款一貸款=存差)。用戶銀行存款中只有少部分用于支持實體經濟,并且這一比例還在逐漸減少中。
引發當前中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脫節”這一問題的原因是綜合性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追逐利潤。在現實與理論的層面上,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并不統一。在現階段金融機構更傾向于追逐自身的利益,這與在理論層面上金融機構本應該服務于實體經濟相悖論。最終結果就是實體經濟的需求與金融機構的業務不對等,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第二個原因就是金融機構的貸款融資。因融資貸款業務尚欠缺成熟的信用體系,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機構特別重視穩定性及安全性,但是金融機構的貸款融資業務上卻選擇了生產能力過剩并且消耗能量、污染特別嚴重的企業。實物通過貨幣交易被生產要素制約著,這一過程具有可控制性。但是,金融機構的金融交易自身就是貨幣交易,所以其很大程度卜無法被掌控和調節,并且隨著技術的升級,金融機構的金融交易成本越來越低,交易者首要關注的就是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的金融交易大部分情況下是無法保持百分之百的理性的,這使得金融機構的金融交易是不受控制。
對策思路與政策建議
金融體系作為我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健康發展與國民經濟密不可分,國家應加強監管相關的宏觀措施用以解決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脫節”這一問題。
(1)建立全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培育中小型投資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互聯網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盡快完善基于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傘面的社會信用體系,盡可能多范圍的調查小、微型企業的信用情況及經營狀況,在這范圍中尋找優質企業,這些企業在融資貸款時可以最大程度的為其提供服務,有助于這些優質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在這一基礎上,還可以培育中小型投資公司,中小型風投公司與小企業長期持股公司這兩種類型可在融資貸款時加以扶持。在現階段,我國的風投公司普遍存在著兩種弊端,其中一個是普通風投公司的特點在行業內部突出,另一個是中小型風投公司更加注重資本利益卻忽略財務利潤。而培育中小型企業風投公司可以有效的規避這一弊端。
(2)將環境成本納入考核,推廣“綠色”金融體系。規模大、經營時間長、產業穩定性高這些特點,是當前金融體系對優質客戶的判斷因素。但是這些企業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建國初期就成立的,存在高耗能與高污染現象,不利于我國在環境方面的發展。現階段有大量的新成立的小、微型企業,具有大量高新技術,同時其生產過程大多是低耗能和低污染的,但是卻因為企業成立時間較短、規模不大,金融機構難以對其的經營及信用情況進行評定。相關責任部門在融資貸款過程中應加強考慮環境成本,在助力于小、微型企業成長的同時更快的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
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出現的“脫節”現象,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歷來存在的問題。在現階段,我國需及時調整,充分利用創新性手段中的互聯網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加強扶持有潛力的“綠色”類型企業,推動國家各產業順利轉型。
[1]林毅夫.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新金融》,2015 (6): 4-8.
[2]皮天雷.經濟轉型中的法治水平、政府行為與地區金融發展一一來自中國的新證據.《經濟評論》,2010(1):36-49.
[3]劉琪.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合理對接.《時代經貿》,2017( 2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