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嬿婉
近年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丑聞頻頻出現,財務舞弊已經成為跨越國界的世界性難題。如何根本防范財務造假的發生已經成為全球會計人士最為熱切關注的問題,為南效識別和防止財務舞弊現象的發生,從根本原因找到財務造假的發生,從而建立規范的、可操作性強的防范財務造假對策。本文通過闡述有關財務造假研究的相關理論、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動態、財務造假的主要表現形式與危害,從不同角度剖析財務造假的成因,提出治理財務舞弊的對策與方案。
上市公司 財務造假 成因 對策
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步發展,財務造假事件卻是頻頻發生,財務舞弊的現象已然成為了全國頭痛的難題。如何防范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已是全球會計人員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研究分析財務造假事件,利于客觀正確認識到財務舞弊現象本質,挖掘出造假的根本原因,對癥下藥才能為治理財務舞弊提供可供參考的對策。
財務造假的概念
財務造假是在發生會計行為時,通過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修改財務數據以此達到某種財務目的,利用財務制度的不規范和不全面的缺陷帶著不良目的選擇會計計量方法,甚至偽造和修改財務報表的行為。
財務造假的主要表現形式
(1)虛增資產。虛增資產的表現形式就是通過虛增資產來掛賬,通俗來說就是企業對于已經處于報廢狀態或者不可再用的一種形勢時卻依然選擇不報廢資產,通過掛賬使得企業資產數量較多。在無形之中有著幫助公司穩定甚至提高其股票價格,以此達到融資目的。與此同時少不了的會帶來利潤的增加。這就是很多的上市公司冒著被稅務機關查處的風險還是抵擋不了利益的誘惑。
(2)虛增利潤。有的企業為了營造公司是盈利狀態,采取偽造甚至編造原始憑證,依據不真實的原始憑證做賬,最終還產生不真實的收入和利潤。在實際生活中,企業經常發生因為產品型號、質量和客戶客觀原因發生產品的退回或者折讓,一旦出現以上情況,都是會對企業的本年利潤產生影響。所以就出現了不少的上市公司利用上述情況,在年終的時候發生不真實的銷售行為,在次年的時候再紅字沖回,對外披露的信息就是銷售產品的退回,這樣以此來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
(3)隱瞞信息。對于法律訴訟、資產的重組、關聯方交易、擔保事項、重大事項企業選擇隱瞞或不及時的對外披露,比如母子公司相關交易:母子公司之間常常利用不公允的價格,高價買人低價賣出,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但是因為大額的關聯交易容易引起審計的關注核查,小額的關聯交易操作意義不大,所以一般企業會絞盡腦汁使一切關聯交易變成非關聯交易,從而逃脫審計人員的法眼。
防范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對策
(1)完善會計制度。對于公司發生的借款利息資本化和研究開發產生費用的資本化行為做出完善的規范。一般情況下企業會選擇把應該借款費用化的金額資本化,這樣一來就會導致資產增加,從而利潤得到提升。所以我們必須做到:原則上不允許資本化的費用堅決不能資本化。
(2)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對于上市公司來說防范財務造假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想要做出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從公司整體出發,對公司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出具體的評估。然后成立審計部門,配備相應的審計專員和審計主管。審計負責對公司的財務作出檢查,做到公平公正,不包庇的原則,這樣才能實現我們想要防范財務造假發生的可能性。
(3)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加大造假成本。一是加大國家對于財務造假的懲罰力度。必要情況下可以對施行財務造假單位和相關責任人采取經濟處罰,嚴重的情況下進行刑事處罰,只有在造假的成本大于造假帶來的經濟誘惑時,造假的可能性才會相對減少。與此同時理應加大對上市公司披露會計資料的稽核,這樣的行為對策才可能減少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行為。二是建立民事賠償的制度。盡管我國頻頻出現財務造假的事件,但是卻鮮有因為公司施行財務造假對顧客有賠償的案例發生。因此,從防范財務造假的發生為目的出發,實現在財務造假事件中,允許受害人申請民事訴訟,造假公司以及個人做出相應的賠償。簡而言之就是只要社會受眾有因此受到了危害,就有權提起訴訟爭取得到賠償。
(4)加強會計職業道德的建設。財務造假的發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有了財務人員的參與,所以對約束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就是很重要的。《會計法》對會日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提出明確的規定:對f那些提供不真實財務報表數據的,隱瞞甚至銷毀原始憑證、會計賬簿、貪污受賄的、私自挪用公款的等違法行為而存在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會計人員會日從業資格證書一旦被吊銷就不能再取得。對于會計職業道德的建設不僅依靠的是法律的規定的,更加應該是財務人員在平時工作中養成的不妥協和堅持原則的品質。只有從平時養成,遇事講道理,做事:講原則,這樣才能把住財務的關口。
總之,本文通過從財務造假的概念和特征的介紹,再到國內對于財務造假的研究現動態延伸到國外對于財務舞弊的研究動態,接著闡述相關的財務造假的手段及危害,分析造假發生的原因,最后總結得出公司財務舞弊我們能夠怎么有效識別同時有效防范的這樣一個過程。就財務舞弊的問題深入分析,從根本上去減少造假行為的發生,同時要從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等多重方面采取相對應的防范對策,防止財務造假的行為,進一步維護經濟健康發展。
努力通過多方面資料的查閱研究,例如就相關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案例分析,通過財務造假案例中的相似點找出造假行為發生的原因以及手段,這樣才能為我們最后得出的財務造假的防范對策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1]張淞寧.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動因分析與治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10.
[2]蔣寧世家.淺談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防范與治理[J].市場研究,2016,1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