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藝慶
企業績效評價是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經營成果的反映,有助于管理者制定適合企業的目標和戰略,幫助管理者平衡相關問題和不同主體之間的矛盾。本文以有關企業績效評價的文獻為主,從研究主題、研究采用的理論、研究方法三個角度進行了較系統的梳理,總結與評述。發現我國的企業績效評價研究與國外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并為我國未來的企業績效評價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
管理會計
企業績效評價 BSC理論
引言
企業足現代經濟生活中最基本的組織,企業的健康發展對整個社會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企業的績效評價足對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利用其有限的資源從事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成果進行測評。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主題相對集中,具體集中在績效評價系統和薪酬體系的研究主題。本文研究回顧了我國豐流學術期刊上有關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文獻,總結了它的發展和理論運用情況,希望能夠為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導。
研究主題
有關企業績效評價的觀點和理論有很多。如:Hal1的四尺度理論,Lynch和Cross的等級制度理論,業績金字塔模型,平衡計分卡等。但是具有代表性的績效評價體系是Kaplan和Norton提出的平衡計分卡法,該體系在企業界迅速得到推廣。因此,為了避免研究主題過于分散,本文從基于BSC的企業績效評價和跳出BSC框架的探索性研究兩個方面對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文獻展開論述。
如何合理評價經營者和企業內部各部門的績效,不僅對企業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中國的經濟改革也有現實意義。因此,國內關于BSC的研究較多,但是以介紹BSC的內容和理念,解釋其優于傳統績效評價的原因為主。部分學者結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的發展,基于BSC提出了相對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劉運國和陳國菲歸納了國有施工企業GP集團現行績效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并重新構建了基于BSC與EVA相結合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我國類似國有企業集團的績效評價改進提供了新思路。許暉等以天士力集團的國際化進程作為案例,基于BSC建構了企業的戰略性績效評價體系,有利于評估和整合不同國際化背景、不同戰略區位以及戰略目標的國際化組織績效。陳共榮等基于BSC的基本原理,構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有效地傳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戰略目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績效評價體系與戰略目標脫節的弊端。
以上研究雖然都豐富了BSC的內涵,推動了BSC在中國實踐踐的應用,但是以案例研究為主,借鑒國外理論為主,沒有真正基于中國的實踐提出適合國內企業操作和推廣的績效評價模型,缺乏創新性。進入21世紀,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企業績效評價模式也開始發生改變。傳統績效評價體系過度強調股東利益,而BSC只考慮了股東、員工與顧客三個利益相關者。因此,Adams和Neely提出強調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的績效評價模式,績效三棱柱體系,受到了很多國外優質公司的青睞。傳統績效評價體系都沒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企業績效進行全面評價,于是基于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構建了企業的三重績效模式,從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方面建立了新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徐光華和周小虎發現以前的企業績效戰略評價模型都忽視了企業社會責任,于是提出了一個由經營績效、財務績效與社會績效構成的企業共生戰略績效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較好地回答了現代企業關注社會責任的原因、內涵及意義,從而可以指引企業健康、穩定、可持續地發展。溫素彬和黃浩嵐按照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將績效三棱鏡應用于企業實踐,希望為中國企業實施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的績效評價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指導。
雖然中國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獲得了新的發展,但都是針對企業整體做出的績效評價體系,缺乏具體的實踐指導意義。于是,從實踐角度出發,構建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績效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姜宏青以會計基本理論為分析結構,研究了非營利組織的績效評價問題,希望通過全面披露非營利組織的績效方面的信息,提升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周紹妮和文海濤認為雖然在通常情況下,企業并購的終極日標是提高股東財富和公司價值,但處于不同產業演進階段的企業獲取收益的路徑也不同,因此提出從并購動機視角研究企業的并購績效時應該與產業演進階段聯系起來。這有助于解釋實證檢驗都認為并購的實際績效不好,但中國企業在實務中并購事件卻不斷發生的現象,是非常有意義的。在早期對單純依靠財務指標作為績效評價體系持批判態度的背景下,在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日益復雜的趨勢下,用基于理論的實證研究表明靠會計信息做決策的好處,提倡“簡化”。這個研究發現令人感到意外,但值得深思。時代不斷進步,沒有永遠正確的觀念,敢于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敢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問題,更有助于科研的發展。
研究采用的理論與方法
閱讀整理搜集到的文獻,發現只有3篇文獻明確提出了所采用的理論。溫素彬和薛怛新根據復合系統理論和協同學原理,構建了企業的三重績效模型。徐光華和周小虎根據企業共生理論和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提出了企業共生戰略績效評價模式。溫素彬和黃浩嵐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為中國企業實施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的績效評價提供了現實指導。可見,企業績效評價系統的研究中,大部分文章都缺乏理論基礎,只有少量文獻運用了相關的理論,運用的理論則以經濟學理論,組織行為學理論為主。 基于查找的相關文獻,借鑒杜榮瑞等的分類,將研究方法分為以數據庫為基礎的實證研究、規范分析概念性研究調查研究、案例研究、分析性模型研究五類。
調查研究的方法多與實證研究或案例研究相結合,較少單獨使用。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搜集相關數據,然后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進行計算,或者運用案例研究法對案例進行深入研究的同時,采用問卷調查作為構建指標評價體系的一部分。但是運用調查研究方法時仍存在不足,只有一篇文獻運用信度系數法對問卷進行了檢驗。另外,涉及調查問卷的文獻最終并沒有提供所使用的問卷,不利于讀者判斷其問卷設計的好壞程度。
案例研究法運用相對廣泛,有3篇文獻以案例研究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在特定情境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的方法。但是,運用案例研究法的文獻大多是以描述案例研究對象的背景,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思路為主。較少涉及案例背后“為什么”等深層次的問題,說明案例研究法的運用還有待加強。
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企業績效評價模型的文獻數量較少,數據來源以問卷調查和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為主。規范分析概念性研究和分析性模型研究兩類方法,由于本文研究的文獻數量較少,研究主題集中在企業績效評價,而且對這兩類方法的概念并沒有完全理解清楚,因此不對運用這兩類方法的文獻進行評析。
評價與展望
通過對管理會計領域里企業績效評價主題的研究發現,早期很多文章都是通過借鑒國外的經驗和理論,為國內應用提供指引和建議,近期很多文章開始結合中國的實踐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但是與國外的文獻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總結來說,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更注重理論,將對實務概念的描述上升為理論的高度,理論的運用也應該有更廣泛的涉及,跨學科的理論運用可能更有助于推動其發展;應該更注重與中國企業實踐相結合,研究企業如何發展更好的績效評價體系雖然有助于從戰略的高度指引企業的發展,但是對企業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幫助卻是有限的;應該注重提升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以定性研究為主的案例研究法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如何結合管理會計的研究方向,真正做到深入挖掘,系統總結,代表性強還是有較大的困難,應該試圖突破慣性思維的束縛,探索更多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多元化。
[1]劉運國,陳國菲.BSC與EVA相結合的企業績效評價研究一一基于GP企業集團的案例分析[J].會計研究,2007,09: 50-59.
[2]溫素彬,黃浩嵐.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的企業績效評價一一績效三棱鏡的應用案例[J].會計研究,2009, 04: 62-68.
[3]陳共榮,沈玉萍,劉穎.基于BSC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會計研究,2014,02: 64-70.
[4]徐光華,周小虎.企業共生戰略績效評價模式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8,05: 19-26.
[5] Adams C.and Neely A., The New Spectrum:
How the Performance Prism
Framework
Help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No.2,2003.
[6] Kaplan S.R. and Norton P.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