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面對當今世界資源越來越短缺、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形勢,各國紛紛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努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在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基于我國當下的基本國情,政府愈來愈重視可持續發展,提出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尤其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但是我國的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障礙,延緩了循環經濟的發展s推廣進程。在此前提下,對循環經濟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剖析及解決路徑的探索,不僅有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更有利于我國經濟高速有效的發展,助力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 障礙 解決路徑
背景
隨著傘球氣候問題越來越嚴重,資源短缺現象越來越明顯,世界各國逐漸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紛紛轉變自身的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力求在減少污染排放與資源消耗的同時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最近幾年,世界各國不斷舉辦聯合會議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探討。近來,11月13 H在德國波恩第23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召開的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國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邊會及11月2-4日在東京召開的亞洲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會議,無一不昭示著世界各國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在第十一屆中日民商事法研討會上,我國時任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指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世界各國尋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面對我國GDP持續快速增長而經濟發展問題日益顯著的現狀,我國越來越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對此,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江澤民、胡錦濤等同志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明確要求。在政府、企業等主體的不斷努力下,我國循環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存在很大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如何將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深入剖析并找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成為更有效地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
基本定義
社會上普遍推行的是國家發改委對循環經濟的定義:“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環境與發展協調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從利用廢物到減少廢物的質的飛躍。
問題剖析
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雖然有所起色,但仍遠不及發達國家的水平。循環經濟的低水平,不僅不利于經濟的有效高速發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環境的持續惡化,這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背道而馳。因此,通過文獻總結、資料查閱等方法,對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剖析,是推動循環經濟加速發展的重要環節。
(1)不完善的法律體系
目前,循環經濟的有關法規不僅在我國的基本大法中的比重微乎其微,在我國的綜合環境基本法層面上也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循環經濟在現有的環境立法中比重不突出,無法引起社會的重視,主要體現在《清潔生產促進法》和《循環經濟促進法》兩個基本法律。由此可見,我國循環方面的立法在整個立法體系中的重要性甚微,較為缺乏系統性,在實踐中很難得到充分的認可。
此外,針對性不足是現有的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都存在的問題。我國現有的針對污染問題的立法較多,但大多是采用末端治理的方法,而缺乏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排放的內容。這使得在整個法律體系運作的過程中,由于法律的執行機制不夠完善,對一些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懲處力度不夠,甚至有“鉆空子”的漏網之魚,法律的效應也大打折扣。
(2)較低的公眾認同
從整體上來看,目前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依舊薄弱,環保行為的參與度也不是很高。而目前公眾的環保行為方面主要面臨著兩大矛盾,其一是公眾的環保意識與真正環保行動力之間的矛盾,其二就是公眾對政府依賴性與政府較弱的環保工作力度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不僅導致公眾的環保意識與環保行為相脫節,同時也使得人們的環保意識主要停留在家庭生活方面。因此,即使公眾有一定的環保意識,環保行為的參與度仍然很低,作為社會環保行為之一的循環經濟的公眾認同度則更低。
(3)薄弱的技術支撐
循環經濟是一種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經濟發展方式,相應的技術支撐是發展循環經濟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現下,我國仍普遍存在資源不斷浪費、能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嚴重的高消耗、高產ILl_1的經濟現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水平不足,無法滿足清潔生產的技術水平要求。因此,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成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障礙之一,如資源的節約技術、能源的替代技術、零排放物的實現技術等一系列具有很重要推廣價值的技術的缺乏,己經成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現實障礙。
對策建議
針對循環經濟發展中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因此,為達到助力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路徑選擇從而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基于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健全法律體系
1.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要達到推動循環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首要的是要修訂憲法,將循環經濟的法令法規加入現行憲法之中。其次,要注意修訂《環境保護法》,增加關于循環經濟的明確的原則性規定。最后,在專門性的環境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產資源法》等根據具體情況納入循環經濟的有關內容。
2.制定有關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要制定關于循環經濟的單項基本法,要加快循環經濟的立法工作,制定統一的《循環經濟法》,將清潔生產、廢品再利用等與循環經濟有關的措施加以整合,推動社會循環經濟的發展,加快可持續發展進程。此外,要制定相應的區域性規章制度,針對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循環經濟的法律不僅要站在中央的角度推進,同時也要關注各區域,要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指導下,根據各地區自身的具體情況特點,制定適合區域特點的地方性循環經濟規章制度,從而加速當地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
(2)進行宣傳教育
1.定期開展政府官員的相關培訓。作為各地區的管理階層和領導階層,政府官員對于循環經濟的認知在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各區域較高級的政府要承擔組織較低級別的地方政府官員參加關于循環經濟知識教育的重任,定期舉行素質的培訓、知識的教授、講座的舉辦、研討的開展等活動,不僅著重于增加政府官員相關的知識儲備,同時要注意培養相關的技能。
2.提高全民循環經濟意識。要采取多種形式的活動廣泛開展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推廣活動,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并在環保意識的影響下,做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行為。各級政府可以適當地開展知識競賽、有獎競猜、等活動或采取建立上課激勵機制等措施推動民眾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也可以通過媒體播放公益廣告或者紀錄片等手段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與環保意愿。
3.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方式。不僅要要擴大綠色消費的宣傳范圍,對全民進行思想教育,更要著重于向廣大民眾傳授掌握綠色產品標志等基本知識,引導消費者進行科學、健康消費、綠色消費。此外,要運用消費理論,研究居民的消費結構及居民收入對消費的影響程度,預測未來消費的變化趨勢,為綠色產業發展打好基礎。
(3)推動科技創新
1.政府要借助高新技術突破技術瓶頸并建立循環經濟的信息服務系統。政府出資借助現代高新技術,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瓶頸,重點研發適合國情的污染防治或者清潔生產的科技,避免企業因為資金問題而放棄有關循環經濟的努力。同時,政府除了要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循環經濟的法規政策,更要推廣關于循環經濟的最新科技以及研究成果,并重點組織開發和示范有普遍推廣意義的技術如發廢棄物重新利用處理技術,推動循環經濟的普及。
2.政府應當利用獎勵政策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或者運用新技術,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政府可以通過明確頒布有關于創新的獎勵政策激勵企業的自主創新行為,如對企業就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成果提供額外的可觀的獎勵金額。同時,政府可對使用新技術進行清潔生產或污染處理的企業進行資金支持或者優惠政策。
結語
雖然本文取得了幾點結論,但是仍有不足之處,分為以下兩點。其一,對策構想僅限于政府的角度,而未從企業和民眾的角度來考慮。雖然這是考慮到企業和民眾的主體多樣性做出的決定,但仍是本文的缺陷之一。其二,在對策建議部分,沒有提及到政府可選擇的具體經濟政策如價格政策、稅收政策等。
在當前世界范圍內循環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趨勢下,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改善我國的環境,政府必須針對我國循環經濟所處的閑境、面臨的問題采取相應措施,將循環經濟融人公眾意識、企業文化與國家政策中,將技術進步運用于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切實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從而加快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統一。
[1]齊建國.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理論與實踐探索[J].學習與探索,2005,( 02):160-167+240.
[2]葉文虎,甘暉.循環經濟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03): 102-106.
[3]初麗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
[4]李佳.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現狀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5]宋德勇,歐陽強,申米玲.循環經濟的本質與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科學,2005,(03):36-43+109.
[6]黃敬華.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7]王富昕.關于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思考[D].吉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