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閣
2015,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使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均沾金融眼務的“雨”和“露”。農戶和貧困人群作為市場主體的一部分也逐漸從金融服務的邊界外過渡到邊界內。金融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創新手段,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為精準扶貧注入了新鮮缸液和活力。本文從普惠金融相對于傳統扶貧方式斷具南的優勢,以及對于精準脫貧的傳導機制的角度,深入剖析普惠金融助力農村精準扶貧的可行性。
普惠金融 精準扶貧
傳導機制 可行性分析
普惠金融的含義
2005,聯合國提出的普惠金融概念,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所有具有金融服務的社會階層和團體提供適當和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城鎮、小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群體等弱勢群體是服務的核心對象。普惠金融強調消除貧困和社會公平,但這并不意味著普惠金融是低收入群體的一項公益活動。潘光偉,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指出,普惠金融不是白慈善和援助,而是幫助受益人提高造血功能。必須堅持商業可持續性原則、市場化與政策支持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確保可持續發展。普惠金融需要注意市場原則。在發展普惠金融的過程中,既要滿足多個群體的需要,又要使供應商得到合理的收益。總而言之,普惠金融是一個有效的、綜合的金融體系,對農民、小微企業、城市低收入者和其他社會各階層和群體都是一種有效的綜合金融體系。
精準脫貧的含義
精準扶貧:是全面扶貧的對稱性。通過科學、有效的程序,對貧困地區和不同貧困農民的狀況進行準確、準確的扶貧,準確的扶貧管理,是正確識別、準確扶貧、準確管理的手段。一般來說,準確的扶貧主要是針對窮人,他們將支持窮人脫貧。
貧困原因的有關概述
要研究普惠金融對于精準脫貧的傳導機制,首先要究其根源探索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低收入和貧困人群的一直陷人貧困陷阱的。
從經濟貧困理論的研究出發,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貧困”理論到馬克思的“制度貧困”理論、早期發展經濟學家“只有資本”,再到現代“人力資本”貧困,提出了不同的貧困理論。和“正確的貧困”。理論上,對貧困的研究經歷了從外到內、由淺到深的過程。通過對貧困理論演進歷程的梳理,我們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困問題的表象不斷變化,人們對貧困問題的理解也愈加深入。他們的研究為反貧困的斗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他們的研究視角過于單一,將導致貧困的原因都歸類為單一的因素。貧困是一個復雜的概念,隨著時代,區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定義。但總體而言,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物質資本不足、人力資本不足、社會資本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
普惠金融對于精準扶貧的傳導機制
(1)投資機制
普惠金融通過降低貧困人口的貸款成本和抵押物品等來助力精準扶貧,金融機構所具有的杠桿性使得貧困戶投資成本降低,改變了農戶們投資農業項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同時普惠金融通過培訓加路演的方式,為貧困地區的企業提供展示平臺,提高他們的融資效率,提升貧困地區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能力,有助于扶貧攻堅戰的實現。
(2)人力資本提升機制
這一影響主要表現在家庭個體獲得收入的能力上,由于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個人所擁有的原始財富和資產成為制約未來收入的先決條件,普惠金融可以為貧困戶提供教育信貸,提高他們的學識素養,增強他們的潛在的收入能力,并且貧困戶通過在普惠金融扶持的產業的生產中不斷學習,邊干邊學,即所謂的干中學,不斷積累學習經驗,促進入力資本的積累,有利于提高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有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
(3)經濟增長,優化收入分配機制
普惠金融促進經濟增長的勝要途徑是提高生產力、增加投資、節約勞動時間等,以促進經濟增長,進而優化收入分配制度。包容性賬戶和存款服務可以提高居民儲蓄率和包容性支付服務的投資率,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交易瞬間完成,邊際成本接近于零。通過貸款和其他業務,農民從事農業項目,獲得資金支持財富積累,縮小收入差距,優化收入分配機制。
(4)產業帶動機制
金融機構通過對地方產業貸款等資金支持,可以促進當地產業的發展,帶動地區的貧困者參與生產。依托當地特色資源,逐步形成貿易、工農業、一體化,讓窮人積極參與生產建設、輸血換血等多種形式。變輸血為造血,使窮人從被動救濟到尋求致富的途徑,這與窮人的方式最為不同。通過普惠金融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的模式,印證了普惠金融助力精準扶貧的可行性。
普惠金融對于減緩貧困目前存在的問題
(1)缺乏約束激勵機制
金融機構作為營利性組織,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他們更偏向于把貸款等服務向大中型企業和高收入者傾斜,而農村地區經濟實力較弱,農戶的信用較低不確定性較大,違約幾率較大,增加了不良貸款甚至壞賬的可能性。然而,政府對農業金融機構的相關優惠政策的缺失,將導致農業金融機構缺乏對農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者的積極性。
(2)配套設施不健全,難以發揮市場機制,增大交易成本。
各金融機構相繼出臺了相關的金融扶貧的大政方針,但缺乏與之相配套的精準識別、精準信貸、精準授信、等相關品種設計、流程管理和服務模式的有效支撐,使得這些政策在有些金融機構往往停留在文字上,實際實施卻很少。這主要表現在信貸產品和服務簡單化,契合精準扶貧的信貸產品仍較少,信貸門檻較高;缺乏有效擔保,貸款少
(3)金融有效需求不足
農戶金融有效需求不足也是抑制普惠金融的重要因素。他們缺少可盈利項目和獲取可盈利項目的渠道,而且農業生產的周期一般較長,考慮到預期不確定的風險,他們可能會選擇放棄向當地的金融機構的貸款。對包容性金融的認識不足和程序復雜性,也會抑制其有效的金融需求。
(4)風險分擔補償有待進一步增強
貧困地區環境較差,生產方式較為落后,金融體系非常脆弱性,普惠金融扶貧風險較大,保險等有關產品更新慢,較為單一,普惠金融風險產品體系依然處于空白農戶投保意識較為薄弱。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再保險的有力保障,加上農業較為脆弱,季節性較強,不確定風險較大,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較少,貧困地區擔保制度落后,政府財力支持不足,使得風險與收益不對等。
(5)金融產品服務比較單一
目前普惠金融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比較單一,不能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制約了農民參與金融市場的積極性。
解決金融扶貧問題的有關對策
(1)完善金融扶貧政府政策,完善約束激勵機制
政府在金融扶貧中起著重要作用政府可以完善各項政策,對于在扶貧工作中有較大貢獻但是利潤微薄的公益小額貸款機構,可以給與其免稅優惠,但同時也要采取相應的強制性措施,可以使大型金融機構固定投入比例,但是對于超過該比例的額度給與優惠激勵政策,同時制定績效考核體系,對于效率高業績好的金融機構給與資金支持。同時,可以制定定向專項優惠計劃,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進入到扶貧攻堅戰中去。
(2)加大金融基礎設施投入力度
拓寬鄉村服務網絡,推廣便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系統,,支持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利用在農村的網絡優勢提高農村地區網點覆蓋水平,拓寬農村金融業務,以支付結算工程和示范區創建為重點不斷強化支付基礎建設,與村支兩委在資金組織、信貸管理、金融宣傳等方面建立緊密聯系的長效機制,創新金融支農新,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村級普惠金融服務中心,模式,為農戶解答金融咨詢,介紹信貸產品、宣傳金融政策提供便捷渠道,為普惠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建立完善的風險分擔補償機制
為了創新和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有關部門可以通過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建立政策性擔保公司,發揮金融資金的杠桿效應和相對效應。它可以幫助銀行分擔風險,提高信用評級,降低商業風險。擔心吧。
(4)創新金融產品服務,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服務。
各金融機構可以對應推出土地抵押、股東擔保農戶聯保、、房產質押設備抵押及等擔保方式,貸款額度、利率等多種選擇組合方式。還可以推出“銀行+農戶+公司”支農新平臺,通過對當地龍頭企業擔保,為農戶發放小數額的創業信貸資金等,滿足農戶的多樣化金融產品服務需求。
[1]周才云,李偉.普惠金融助力精準扶貧的適應性、瓶頸制約與創新路徑[J].理論探索,2017(06):95-99
[2]韓國強.踐行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甘肅農行為例[J].農銀學刊,2016(01):8-10.
[3]李濤,徐翔,孫碩.普惠金融與經濟增長[J].金融研究,2016(04):-16
[4]吳國華進一步完善中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0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