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心毅
本文主要圍繞蘇州市城鎮體系展開,使用引力模型分析了蘇州城鎮體系以及其與上海之間的空間結構關系。
蘇州市 空間結構
引力模型 中心城市
蘇州市概況
(1)地理區位
蘇州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蘇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1°19,東經120°37,自然條件優越。京滬高速鐵路、滬寧鐵路、滬寧和沿江高速公路貫穿東西,京杭大運河和蘇嘉杭高速公路連接南北,境內河港密布,公路四通八達。橫臥北側的長江是重要水運干道。位于長江下游南岸的蘇州港是國家一類口岸。同時蘇州也是長江經濟帶上重要的組成部分。
(2)經濟發展概況
蘇州自唐代起就逐漸成為我國經濟中心之一。明清時期,蘇州地區手工業發達,加上大運河的槽運,蘇州成為當時中國最繁榮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曾是其外港。鴉片戰爭后,上海的地位迅速崛起,蘇州反而成為上海的腹地城市。20世紀50~70年代,由于蘇州不是國家重點發展區域,經濟增長緩慢,年均增長10%以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0年代,改革開放后,蘇州充分利用有利的環境及地緣優勢,主動接受上海技術和設備的擴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實現了經濟超常規的發展;自2008年經濟危機后,2009年增長率下降至10%以下,隨著經濟復蘇,之后2010年到2012年,仍保持10%以上的增長,并在2011年突破10000億元。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蘇州生產總值也進入中高速增長,保持在6%-7%之間。2016年蘇州市生產總值達到15475.09億,在江蘇省排在第一位,并居全國第七位,城鎮與農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4341元與27691元,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蘇州市城鎮空間結構
通過研究蘇州市城鎮體系的空間結構,由于蘇州市特殊的地理區位,可以發現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蘇州市不斷與上海接軌,表現為:中心城市為蘇州和上海,蘇州轄內的縣級市昆山、太倉直接與上海接壤,和常熟、張家港,便捷的交通使得這些城市均在上海的2h經濟圈內。正在建造的滬通鐵路更是將原本無鐵路運輸的太倉、常熟、張家港幾座城市串聯起來,接軌上海。同時蘇州市內的公路運輸也很好的保障了這些城市之間互相的聯系。上海作為國家的經濟中心,交通發達程度較高,集聚和輻射能力強;蘇州作為長江經濟帶上重要的一環,也逐漸成長為特大城市,在長三角都市圈及蘇錫常都市圈內都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蘇州也擁有較良的港口,作為長江人海口,無論是長江運輸還是海洋運輸條件都非常發達。兩個城市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各自發揮長處,成為了區域中強有力的發展動力。
(1)中心城市吸引力
中心城市是區域發展的核心力量,經濟發展程度較高,商業發達,容易聚集較多的入流、物流、信息流,同時由于其輻射能力較強,在外圍地區經常會形成一個中心城市的吸引區。本文將中心城市上海和蘇州,4個外圍縣級市作為共同測算其相互聯系的強弱,引用引力模型來計算。
本文運用引力模式的公式來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E表示城市間相互聯系強度,P1為蘇州的非農業人口數,V1為蘇州的生產總值,P2為上海的非農業人口數,從為上海的生產總值,幾為某縣級城市的人口數,珠為某縣級市的生產總值。D1n為蘇州到某城市的距離,D2n為上海到某城市的距離。
根據公式利用2016年各城市的非農業人口,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和蘇州、上海的直線距離進行計算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上海市作為長三角的中心城市,對蘇州市及縣域城市的發展有著非常強的聯系,主要表現為,上海市與次一級城市蘇州市的聯系強度達到1454.67,在整個區域內數值最高,即可說明在研究討論的區域內,蘇州與上海的聯系最為密切。
2.蘇州作為次一級的區域中心,其表現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如與其直接接壤的昆山市表現出了很強的聯系,在其他幾個縣級市中處于較強的位置,緊接的是常熟,太倉等城市。
3.在比較上海與蘇州市的聯系強度時,可以很明顯發現,昆山與太倉作為直接與上海接壤的兩個城市,聯系強度更為密切,比與蘇州聯系更強,而相距較遠的常熟與張家港聯系強度稍弱,而昆山的地理位置處于蘇州與上海直線的中間,體現出了與中心及次中心城市巨大的緊密關系。
(2)蘇州市空間結構
綜合上述分析,蘇州市及其縣域城市均體現出了與上海市的空間吸引關系:
1.蘇州市與上海市作為該區域內的次中心城市與中心城市,對蘇州市區以及其縣級市都表現出了不錯的空間聯系,而中心城市內部的作用是最強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上海蘇州的城市體系空間結構已初具規模,二市的福射和影響作用已初步顯現,各縣級市與滬蘇二市的空間聯系越來越緊密。
2.各縣域城市經濟發展有差異,人均指數很接近,發展程度相近。各城市由于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也不同,由于受中心城市上海蘇州同時的輻射較大,蘇州縣域內的幾個城市均發展較快。其周圍的城市發展速度較快,形成了城市的密集發展地帶,昆山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太倉市均人選中國縣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前10。區域各城市由于距離中心城市的遠近不同而出現了明顯的經濟發展差異,張家港、常熟由于距離中心城市稍遠,體現出了與中心城市的聯系稍低于另外兩個縣級市,但仍綜合運用依靠自身擁有的優勢等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的發展,經濟總量與人均均相近,而昆山市作為與蘇州與上海交界的縣級市,其經濟總量為第一,也體現了與蘇州上海聯系程度的緊密。而太倉市比較特殊,經濟總量不高,其原因主要也受到當地資源的影響。其發展規劃主要與上海接軌,承接各類產業專業等等,同時也仁要發展與德國企業合作的各類制造業,總體規模不大,但經濟效益卻不小。作為上海連接常熟、張家港,以及沿江城市,成為重要的交通支點。
[1]劉卓超.京津冀都市圈城鎮體系的結構分析及優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