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力

2008年美國發生了嚴重的次貸危機,當時的危機波及至美國、歐盟和日本等諸多國家的金融市場。雷曼兄弟破產事件就是當時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本文通過回顧分析雷曼兄弟破產的內外部原因,從審計視角出發,剖析此事件帶給審計界的影響及思考。以期引起今后審計界相關人員對類似事件的重視,避免危機重現。
雷曼公司 破產原因 審計思考
事件背景概述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一體化局勢使得國際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頻發。而在2007年初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殃及歐洲、日本等各國的金融危機更令人印象深刻。2007年,美國多個抵押貸款公司由于無力償付貸款回購要求而無奈宣布破產。2008年,美國金融公司陷入困境,資金嚴重虧損,流動性急劇下降,紛紛瀕臨破產。隨后,一系列的金融巨頭都在瞬間轟然倒塌,曾被列人美國財富雜志500強名單的美國四大投資銀行之一的雷曼公司也不例外。雷曼公司的破產標志著美國金融危機進一步加深,審計界對于其破產原因的剖析成為當時的熱議話題。
雷曼公司破產原因
(1)外部因素——次貸危機的爆發
剖析造成雷曼公司破產的原因無論如何都不能避開美國的經濟局勢。當時,雷曼公司處于一個利率低、房價飛速攀升的時期,一方面,銀行常常放貸或是發行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給那些信用狀況不好、沒有收入保證的群體。另一方面,由于住房貸款市場疲軟,市場不景氣,貸款人違約概率增加,抵押住房價格持續下降,合約難以履行。在這種環境下,雷曼公司難免被萎靡的經濟沖垮,最終導致破產。
(2)內部因素——審計層面
1.安永未重視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以固有風險為主要內容的重大錯報風險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核心?;诂F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原則,雷曼公司理應嚴格執行分析性復核等相關的必要審計程序,消除重大錯報風險。然而廠雷曼公司的審計單位安永事務所卻沒能徹底堅持風險導向審計的原則,低估了當時逐漸惡化的審計環境帶給雷曼公司的巨大影響,最后導致雷曼破產的嚴重后果。
2.安永對重要性項目的忽視
雷曼公司為了粉飾資產負債表,隱藏債務并降低較高的杠桿率,運用了“回購105”的交易手段。“回購105”是一種使用較為普遍的短期融資手段,它的原理近似于貸款,利用這種手段可以達到同時增加資產和負債的效果。會計準則規定,若所售資產估值不低于所獲資金的105%,就允許把這種情形作為銷售處理。這樣就使得企業可以用回購來的資金償還債務,達到臨時減少債務掩飾財務報表的目的。下表為雷曼公司回購金額以及使用“105回購交易”前后影響凈杠桿率的情況:
由表可知,雷曼公司的“回購105"行為確實降低了其杠桿率。但是,面對雷曼如此惡意的操縱行為,安永的相關審計人員卻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他們未履行適當的審計程序,更未在審計報告中予以披露。安永的默許成為雷曼公司破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3.審計人員的舞弊
雷曼公司的高級財務副總監馬修.李早就發現了雷曼兄弟利用“回購105交易”來降低杠桿率、粉飾資產負債表的行為,并將此情況匯報給安永審計組。但安永卻置之不理,也未按當時審計承諾書上約定的及時向審計委員會報告。而且在隨后多次進行的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部門的會議中,安永也未曾提起雷曼會計處理不合理的情況。因此,安永不僅未能履行合同中約定的合同義務,還對雷曼公司不得當的會計處理進行舞弊,這拖延了審計委員會及時進行進一步分析性審計程序的時間。因此,安永事務所審計人員的舞弊也是造成雷曼公司破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雷曼公司破產事件的審計思考
基于上述對于雷曼公司破產事件內外因素的分析可知廠甭,曼公司事件的影響絕非僅限于對美國金融危機的加重,更重要的是該事件引發了審計界在審計人員職業素養、審計機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1)必須加強審計人員的職業素養
隨著審計服務業的立足和發展,以
“四大”為代表的支柱性審計主體作用愈發重要。他們在制定會計準則、解釋會計準則中具有無可厚非的強勁作用。但是強大作用的背后是巨大的審計責任。然而,除了雷曼公司審計參與者安永的舞弊案例外,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事件和案例,這說明整個審計界審計人員的職業素養嚴重弱化。這種現狀很容易使審計報告的外部使用者降低對報告的信任,有損審計從業者在公眾中的公正形象。
雷曼兄弟破產案例中的安永事務所已經意識到雷曼公司“回購105”的目的,卻依舊為雷曼公司出具了無保留的審計意見,這嚴重違背了審計獨立性的要求。因此,必須加強審計人員的職業素養,保證審計人員進行適當的審計測試程序的執行力,嚴防審計舞弊現象的出現。
(2)考慮重塑現有的審計機制
審計舞弊現象的普遍發生多半是因為注冊會計師基于從被審計單位獲得高額審計費用的意圖。筆者認為,改變現有的審計機制,加入證監會的中間作用可以緩解審計單位的這種私欲。具體做法是,可以將被審計單位的審計費用按年上交證監會,由證監會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情況負責聘請合適的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下一年再根據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效果決定他們的去留,如果上一年審計效果不佳就選擇另聘。這種改善雖然存在證監會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但目前看來應該會比現有的機制有效,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杜絕審計師與被審計單位的直接利益關聯性,未必不是一個有效的審計機制。
[1]張銳了甭,曼破產的臺前幕后[J].觀察與思考,2008.10.
[2]馮晶.次貸危機中投資銀行巨虧的根源[J].西南金融.2008.10.
[3]尹丹莉華爾街金融風暴啟示錄[J].銀行客戶.2008.10.
[4]周勝橋華爾街風雨飄搖眾巨頭連遭厄運[N].南方周末.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