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瑤
經濟轉型是每座資源型城市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就資源性城市經濟轉望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種經濟轉型的對策。
資源型城市
經濟轉型 可持續發展
資源型城市是指因礦產、森林等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興建并發展成具備一定規模的城鎮,該類城市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自然資源的不斷開發,儲量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資源性城市具有較為明顯的共同特征,也就是隨著資源數量的不斷減少,相應的產業效益也隨之下降。由于沒有發展多種類型的產業,導致城市發展的接續產業沒有發育成熟。城市的經濟總量會處于下降的趨勢,地方財政無力推進城市化建設,企業職工收入會有所減少,普遍低于全國工資標準。
資源性城市經濟轉型中存在的問題
(1)支柱產業根植性較弱,產業鏈需要有效的延伸
資源性城市大多已經具備自然資源開采利用的相關產業,一般以資源的原始加工制造為主而形成初級的產品。因為資源的不斷減小和所能生產產品之間的關系不夠緊密,促使支柱產業的規模不斷的縮小,與資源相關的產業鏈條需要進一步的延伸。
(2)產業結構沒有形成多樣化
資源性城市在進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規劃以及制定發展戰略時,只結合城市具備的自然資源形成相關的產業鏈,來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壯大,資源型城市往往會因為資源的存在導致發展的方向受到局限,沒有對其它產業提高重視程度,往往會導致自然資源行業成為城市經濟發展主力。
(3)產業布局并不科學,產業集群化程度較低
受到自然資源優勢的理念影響,以及保守的經濟發展思維限制,資源型城市的產業布局并不科學,對城市的發展方向以及產業鏈條沒有做好準確地定位,沒有提升產業與產品之間緊密連接程度,從而導致產業集群化程度低下。經濟開發同區內的土地利用不夠合理,造成大量地浪費,沒有很好地對環境保護匹配的設施進行合理地布局,對于廢物垃圾、廢水等沒有采用集中化的處理方式,地方經濟的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4)產業外向程度不高,與外部的經濟聯系強度有待加強
資源型城市對外貿易的進出口額度不高,可以出口的產品種類較為稀少,而且具備的科技水平也需要提高,除此之外,資源型城市的歸屬于市政府管理的企業多以為規模不大的民營經濟為主,具有高附加值、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十分少見,外商對于該城市的投資意愿以及投資的額度不高。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對策分析
(1)對城市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讓不同的產業協調發展
資源型城市應該提高不同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能力,強化不同產業之間相互關聯性,讓各產業之間可以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應該保證農業作為城市基礎行業的地位,改變現有的農業經濟成長體制,讓農業經濟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優化和改進現有的工業組成結構,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可以對資源進行循環利用的行業,打造具備一定優勢的產業集群。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壯大,把握住國家對于產業轉型的有利時機,推進高附加值的現代化服務行業,著重開發建設金融、物流、咨詢等知識和技術密集性產業。
(2)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創建優勢產業集群
資源型城市應該把保證支柱產業持續發展作為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構成、提高經濟發展能力的重心。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理念,建立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的新觀念。扶持和促進龍頭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延伸相關的產業鏈條以及拉近與產業集群的距離。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優勢產業集群區域的開發水平。應該把有關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地推進落實,提升新型產業的集聚能力。發揮出人才的優勢,以高科技人才作為產業建設的保證,提升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應該打造成生態環境友好、自然資源節約的產業集群。
(3)提高與外部協作的水平,保證城市競爭能力
城市的競爭力內涵也就是城市對自然資源以及市場的把控能力,體現為對高科技人才、資金、自然資源和服務對象等在保證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在空間上的匯集以及擴散的程度。所以,城市競爭力的有效提升不能每個城市都采用相同的模式,應該把城市拿到具有多個層次的外部空間中來尋找自身的發展定位,而且應該盡量尋求外部的動力支持。資源型城市應該清楚掌握好處在的產業地帶、經濟發展圈并對所在的地位進行準確的確定,利用好自身具備的優勢和所在經濟區域的有關城市展開經濟合作,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競爭力。
實證分析
江漢油田所在地的潛江市是我國比較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具有較為豐富的地下油氣資源以及巖鹽、鉀鹽等自然資源。從上世紀60年代油田進行開發至今,該城市的石油資源日漸枯竭,可以開采的油氣儲量已經小于總量的17%,如果按每年生產原油為70萬噸來進行計算,也只可以繼續開采8年左右。根據潛江市的城市經濟轉型規劃,著力打造三個特色產業區域、兩個自然生態標準工程。
(1)堅持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原則,提升第一產業的效益
根據綠色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以優勢農產品的加工制造作為基礎,緊密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主要打造綠色生態農業和現代化農業,把潛江市建設成為武漢經濟區域內的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實現農業產業的不斷升級。
(2)調整工業結構,提升第二產業
對工業產業不斷地優化改進,根據循環經濟的發展指導思想,促進產業之間的有效結合,規劃產業結構完整的先進工業體系。做大做強主柱產業,建設中部地區的石化基地,促進油氣資源的勘探服務、高端裝備制造和服裝加工等產業集群。
(3)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大力發展城市的第三產業有助于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各行業協調發展。利用好所在的區域以及基礎設施優勢,加大與外部溝通聯系的能力,發展壯大旅游產業、物流業,扶持新型的服務行業發展壯大,把潛江市打造成區域性的旅游和物流中心。
[1]徐卓順,張家瑞.基于精明增長的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研究[J].經濟縱橫,2018( 05):68-75.
[2]周玄德,竇文章,李國棟,高雅.資源型城市轉型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以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為例[J].中國礦業,2018, 27( 04):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