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冬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與日俱增,而且不再只停留在追求物質生活的豐富,對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文化發展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水平卻明顯落后于城市,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水平的落后也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致使我國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現象十分嚴重,經濟的增長失去了持久的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不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也是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因此,只有實現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才能盡快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經濟;協同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010-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3 文獻標志碼:A
1 農村公共文化的概念
農村公共文化的定義十分復雜,至今還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對農村公共文化的概念進行歸納總結:農村公共文化是指在農村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從大的方面來講,農村公共文化指農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從小的方面來講,農村公共文化指以農村經濟建設為基礎,與政治制度相適應的農村居民的精神活動及其物化成果。目前,農村公共文化的概念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2 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農村公共文化與農村經濟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協同發展的關系。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需要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培養擁有相關知識的人才,這些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因此,農村經濟是農村公共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村公共文化的投入就會不同,其發展規模也有差異。與此同時,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可以提升農民自身素質,讓基層農民對國家的農業政策有更深刻的認識,更有利于對國家農業政策在農村的貫徹落實。
3 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文化與經濟相交融。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必須相協調,我們不能只發展經濟而忽略文化建設,也不能只建設文化而不注重經濟發展。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不僅是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農村經濟發展規律,更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當今時代文化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己經成為世界各國所普遍認同的一種重要戰略。因此,只有實現農村公共文化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我們才能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4 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4.1 農村公共文化投入不足,設施匱乏
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村公共文化經費持續增長,但相比于我國龐大的農村人口而言,農村公共文化經費仍嚴重不足,不僅如此,我國在農村公共文化方面的經費投入在全國文化經費總投入中的比重嚴重偏低,人均農村公共文化經費更是微不足道。另外,農民在農村公共文化方面的支出少投入低,導致農民文化生活貧乏,不利于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由于部分鄉村資金不足,對農村公共文化的建設缺乏足夠的重視,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明顯不足。即使部分農村成立了文化站、活動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其利用率也十分低下,成了老年人打牌、聊天室。
4.2 農民公共文化意識不強,文化程度偏低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國農民文化程度不斷提升,但發展速度不快,整體文化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雖然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小學文化程度的人數有了明顯的下降,初高中、中專、大專及以上的勞動力人數有所增加,但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在勞動力人口總數中依然比例較大。另外,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對農村公共文化的認識不足,公共文化的意識不強。由于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在休息時更愿意去打牌,很少有人會看書,認為參加公共文化活動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沒有報酬,還不如去打工賺錢實在,參加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對于閱讀書籍等文化活動缺乏主動性。
4.3 農村傳統文化衰落,公共文化監督機制不健全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扎根于我們廣大的農村,對當今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農村很多村落荒蕪,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沖擊,日漸衰落。與此同時,我國很多農村缺乏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部分公共文化設施都是面子工程,為了應付上級領導檢查。由于公共文化監督機制不健全,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甚至挪作他用,嚴重的制約了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
5 推進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的措施
5.1 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的投入
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落后于經濟發展,要想實現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政府必須優化農村公共文化經費的支出結構,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基礎建設的投入,這樣才能縮小農村公共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差距,達到協調發展的狀態。
5.2 提升農民素質,培育農民意識
相比于城市,我國農村地區較為落后,農民文化程度不高。要想提升農民素質,首先就得加強我國農村地區的思想文化理論建設,將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優秀理論傳播給農民,這些優秀的思想文化理論是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方向。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不僅是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主要參加者,也是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成果的受益者。因此,我們要加大思想教育宣傳工作,加強對農民群眾進行科學文化和農業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主動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意識。
5.3 健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監督機制
在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時,政府要保障農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權益。不能為了經濟發展而忽視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甚至隨意挪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經費。因此,我們要加大監管力度。一方面,鼓勵農民參與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監督。農民作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成果的受益者,跟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有直接的關系,政府可以采用獎勵的方法,鼓勵他們自發地參與監督,并且設置舉報電話、意見箱等設施,為農民監管提供有效途徑。另一方面,政府可通過走訪、跟蹤調查等方式,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事業進行監管,不僅要有日常檢查還要有隨機檢查,時刻掌握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事業的進程。
結束語
過去,經濟與農村公共文化各行其道,各自發展,導致二者發展速度緩慢。現在,世界文化不斷地加強交流和融合,經濟朝著一體化的方向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了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二者融為一體,不斷發展。農村公共文化已滲透到經濟的各個方面。因此,只有實現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通過構建大文化大經濟觀,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何生明.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6(23):10-15.
[2]葉宏.中國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45-48.
[3]張紅娟,李少惠.我國農村公共文化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19):53-57.
[4]程娜.我國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1(06):83-90.
[5]李海艦,王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0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