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榮娥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安徽省種植業結構現狀分析,接著提出了安徽省種植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接著提出了新時期安徽省種植業結構調整及優化對策,要合理布局農業生產結構,發揮區位優勢,強化科技和惠農政策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關鍵詞:安徽省;種植業;結構調整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020-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1 文獻標志碼:A
1 安徽省種植業結構現狀分析
種植業是農業經濟的一部分,對于安徽省來說,整個省的種植行業的結構是百分之七十為糧食作物,百分之三十為經濟作物。安徽省種植業結構現狀如下:
首先,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相對比較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有所增加。隨著國家政策政策改革力度的深入,安徽省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在逐年增加,保持著穩定的增產速度,糧食收入也比較穩定。比如,2000年安徽省的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為561萬hm2,2009年為600萬hm2,2017年全年糧食總播種面積664萬hm2;平均667m2產348.9kg,較2016年增長1.75%;糧食總產347億kg,較2016年增長1.71%,比全國高1.41個百分點。[1]
其次,糧食作物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安徽省的糧食作物組成包括谷物、豆類以及薯類。就種植結構來說,小麥總產139億kg,比2016年增加0.3億kg,增長0.55%。夏糧平均667m2產386.9kg,比2016年增加10.8kg,增長2.86%。早稻面積16萬hm2,下降9.79%;單產每667m2406.3kg,較2016年增加9.64%;總產10億kg,較2016年下降1.1%。豆類播種面積也在增加,增速比較大,年平均增長幅度達到了7.45%。薯類作物面積則逐年減少,年平均減速在6.3%,這些都跟市場需求密切相關。
2 安徽省種植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2.1 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拉動力不強
要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就要注重農作物的科學技術含量,因為科學技術在農作物生產中的作用比較明顯。當前安徽省農業發展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業關鍵技術以及科研成果在農業發展中的適用性不是特別強,這在全國范圍內都是一個通病。農作物新品種的更新換代相對比較慢,技術服務體系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導致農民增收的空間不是特別寬泛。種子市場還存在“多、雜、亂”等現象,甚至還有一些農戶選擇自留種子,這些自留種子的產量自然上不去。此外,從農作物的種植到深加工運用的高科技設備相對比較少,而研究證明,種植業結構調整需要農業科技的支持,這樣才能看到明顯的經濟效果。[2]
2.2 農機推廣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實施農機技術的普及及田間培訓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也是農業生產過程中進行科學管理的一部分。農機技術的普及及田間培訓開展能夠把農業生產中先進的技術以及組織管理等方面聯系,進而把農機與農藝結合在一起,讓農業經濟按著經濟規律進行有序的進展。要實現科技興農,就要進行農機技術的普及及田間培訓開展,這是先進技術推廣的一部分,也是農業方面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方式。但是,縱觀安徽省種植業發展中,農機推廣力度仍舊不是特別大,傳統作業模式仍舊占據主導地位,這些都影響了種植業結構調整及優化。
3 優化安徽省農業種植結構的思路
3.1 合理布局農業生產結構,發揮區位優勢
要結合當地實際,充分發揮安徽省的區位優勢,注重特色農業資源建設。每個地區的氣候條件不一樣,地表狀況的復雜程度不一樣,導致不同地域的農業資源呈現出很強的地域性特點,不同地區的農業資源不同。這屬于一個大的多功能系統,結構多、層次多,影響因素也多,各個組成系統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比如,土地資源、氣候資源以及水資源等系統是農業自然資源的組成部分。作為子資源的土地資源的構成要素又可以分為土壤、地貌以及巖石等,隨著水土流失或者生物群落出現變化等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出現相應的變化,從而可以看出各個要素之間的依存關系。要加大政府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方面的支持力度,建設布局合理的農業生產結構,比如,淮北地區以優質的小麥、棉花和水果為主,江淮地區以優質的稻米和油料為主,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則以名優茶、干果和繭為主等等,在距離城市比較近的郊區,則可以選擇綠色無公害的瓜果蔬菜產業區,借助交通便利的優勢來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3.2 強化科技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要積極培育新的農業品種,加大科學技術在農業種植結構中的應用力度,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注重農產品品質的提升,擴大稻、麥、棉、油主要農作物品種選育試驗示范基地建設。要注重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建立農業生態種植示范基,運用現代傳媒來推動農業資源的開發,讓科技服務農業生產。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的速度,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稻、麥、棉、油主要農作物品種選育示范基地建立,讓生產者感受運用現代化的農業種植技術帶來的經濟效益,增強其科學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明確現代化種植技術的理論與實際操作,起到很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此外,還要鼓勵反季節蔬菜基地建設,運用溫室培育的方式。溫室采用的是復合材料,內層具備蓄熱系數大的特點,外層的導熱率小,能夠在溫室相對比較密閉的環境中盡可能的減少散熱。要選擇恰當的溫室規模,長寬高、后墻高以及脊高等都要符合規定。一般來說,溫室的跨度在6m到7m,高度空載2.4~3m之間,高度降低10cm就要讓南坡的角度降低1°。日光溫室節后要本著堅固耐用的原則,還要減少因為材料太多導致的遮光。[3]總之,結構性能良好的日光溫室才能保障農作物對陽光以及溫度的需求,保障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3.3 發揮政府惠農政策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要調整種植業結構,要充分發揮政府惠農政策的作用,包括糧食直補、農機購置稅補貼等。種植業補貼重點放在主要農產品上;經濟作物中除了棉花和油料,適當增加皖西、皖南山區的特色茶和干果的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進行農業科技創新的保障,提升了農機作業的整體水平。在選擇農機設備的時候,農戶要結合自身經濟實際,還有具體的使用率,選擇合適的機械設備。國家在對農機設備購置方面的補貼,提高了農民的購買力。安徽省要結合地方實際,在開展農機推廣過程中考慮當地農機產品特色,關注農機補貼政策是否落實到位,提升農民購置農機設備的積極性,實現農機補貼政策價值的最大化。要在全省范圍內成立相應的農機推廣系統,設立專業的監督管理機構,負責農業機械作業方面的質量檢測,驗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還有農機購置補貼狀況,及時解決因為農機作業質量引發的矛盾,針對用戶對農機作業中出現的質量問題進行分析,并給予解決,一旦發現農機作業質量不合格的經營者進行處罰,對所轄區域內的農機推廣質量進行管理,從而為種植業結構調整及優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束語
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安徽省在當前國家政策、市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種植業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安徽省種植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合理布局農業生產結構,發揮區位優勢,強化科技和惠農政策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從而促進當地農業的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鐘甫寧,朱晶.結構調整在我國農業增長中的作用[J].中國農村經濟,2016(7):4-7.
[2]魯禮新,周杉.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行為和農村發展的影響分析[J].特區經濟,2015(8):160—161.
[3]王宏偉,楊代營,陳長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做好農機推廣工作的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