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艷麗
摘 要: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社會的主要矛盾在農村老齡人口的身上表現得愈加突出,農村地區養老所面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嚴峻。
關鍵詞:農村;養老;困境與出路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023-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842.67 文獻標志碼:A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同時我國的城鎮化的速度也在不斷提高。國家統計局2018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 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比上年增加了0.6個百分點;同時城鎮化率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個百分點。
社會養老模式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家庭養老依然是最主要的養老方式[1]。但是“空巢老人”、贍養糾紛等一系列現象的出現,也反映出農村地區家庭養老模式并不能完全解決年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農村養老中存在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較為恰當的發展策略,從而促進農村地區養老問題的解決。
1 農村養老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1.1 養老模式單一,社會養老服務不完善
在我國農村地區,受中國古代傳統孝道的影響,以家庭為載體,通過血緣親情紐帶,依靠子女履行代際義務和承擔代際責任的家庭養老模式是我國農村地區最主要的養老方式[2]。而農村地區的公共養老服務不僅發展程度落后,服務不完善,且準入門檻較高,一些老年人口一旦失去家庭的贍養,尚未達到免費入住敬老院的條件,他們的生活即刻陷入困境。
1.2 機構養老費用較高且不被接受
機構養老是指由社會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生活護理、健康管理等綜合性服務的一種養老模式。當前農村地區的機構養老存在著覆蓋面小,設備簡陋,費用較高等問題,而農村居民收入較低,無力承擔機構養老的開銷[3]。
1.3 家庭贍養抗風險能力弱
我國農村經濟不發達,農民的收入水平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家庭能夠為老人提供的贍養水平[4];此外,農村老年人口身體素質普遍較差,一旦有較大疾病出現,家庭一般無力承擔。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主要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靠天吃飯”的生產生活方式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收入較低且不穩定;與此同時,一般農村家庭較為貧困,基本沒有較大額度的儲蓄,這同樣使得農村家庭經濟能力較弱。
2 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措施
2.1 豐富和完善農村地區社會養老服務
農村地區的養老模式過于單一化,并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追求更好的發展,往往選擇進城發展,所以農村老人的養老與青年人在城市中的事業也產生了沖突。因此建議國家大力推動農村地區社會養老服務的發展,一方面通過對養老機構的補助從而降低機構養老的費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種多樣的、適合農村地區的養老模式,不僅僅只依靠機構養老作為農村地區家庭養老的補充模式,還可以發展例如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更為舒適的養老模式。
2.2 創新農村地區養老模式,發展人性化養老方式
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日趨嚴重,農村地區養老負擔加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存在諸多弊端,早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加之,農村地區老年人口一般思想觀念較為陳舊,對家庭養老過度依賴,一時之間無法接受機構養老。因此建議創新農村地區的養老模式,著重推動諸如農村社會互助養老模式的新型人性化養老模式的發展。一方面讓老人在熟悉的居住地養老,與熟悉的老年人口接觸,可以合理有效地做到對老年人口的精神贍養,另一方面能夠減輕子女的負擔和國家的財政負擔,有效解決農村家庭養老中存在的弊端。
2.3 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升養老社會保障水平
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較為低下,人們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家庭養老的質量以及抗風險能力。因此建議一方面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地區產業升級或轉型,發展現代化農業,延長產業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同時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應用現代科技幫助農業生產保收增收;另一方面政府應逐步提升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水平,緩解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壓力,從醫療衛生、養老補助等多方面提供可靠保障,同時開展文化活動,為老年人口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5]。
參考文獻:
[1]胡澤勇.家庭養老模式在當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7,37(05):25-29.
[2]段鑫鑫,李自強.當前農村家庭養老的困境與出路——基于山東省Z鎮的調查分析[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 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8(01):68-72.
[3]趙紅霞.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涉農社區養老模式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09):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