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蕾 劉菁菁 王紅蘭
摘 要:本文基于山東省蔬菜種植農戶農藥使用狀況的調查數據,對影響菜農農藥使用行為的因素進行系統考查。研究結果表明農戶使用農藥的行為受三方面影響:個體特征,農藥知識和風險意識。農戶掌握的農藥毒性知識和風險意識對其行為決策有顯著影響。隨著農藥知識的增加,農戶過度使用農藥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同時,農戶對自身健康損害的風險意識顯著降低了過量使用農藥的可能性。因此,促進農村地區知識傳播效率,向農戶提供各種教育和培訓機會,能有效提高其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從而促進農藥的合理使用,提高蔬菜質量,促進蔬菜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藥使用行為;農藥危害;風險意識;農藥知識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024-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5 文獻標志碼:A
2016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總體指導,會議強調把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和農村環境問題治理放在突出位置,由此進一步闡明了發展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性。中國有4 000年的農業種植歷史,是最早使用化學農藥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在蔬菜種植方面。有研究表明如果在水果和蔬菜生產中不使用農藥,其產量將分別降低78%和54%[1]。另據報道,中國農藥使用避免了8 944萬t谷物、165萬t棉花、253萬t油籽和7 800萬t蔬菜的損失(中國農業年鑒,2007)。
本文通過二元邏輯回歸模型定量分析農戶個體特征,農藥知識和風險意識對農藥使用形為的影響,深入探討引起農藥過量使用行為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手段,從而為改善農戶的農藥使用行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事實依據。
1 研究方法
本文對山東省蔬菜生產中農藥使用情況進行實地調查,采取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山東省位于中國東海岸,多年來在我國蔬菜生產和出口方面居于前列。2014年蔬菜播種面積達186.24萬hm2,總產量達1.1億t,分別占全國播種面積和產量的8.70%和14.47%(中國統計年鑒,2015)。總體來說,三分之一的蔬菜滿足省內消費需求,三分之二供給國內和國際市場。據青島海關統計,2014年山東口岸出口蔬菜358萬t,比去年同期增加4.2%;出口值達到206.7億元,增長1.8%。蔬菜收入占我國菜農總收入的40%以上,因此,控制蔬菜生產中的農藥使用量,提高蔬菜質量是當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文采用典型抽樣調查的方法,于2016年1月至2月對山東省總共600余戶農戶進行調查,回收問卷623份,有效問卷 556 份。在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電話或視頻與農業研究機構專家以及農藥零售商進行訪談,重點關注近年來農藥在蔬菜生產中使用情況的變化和原因,設計調查問卷。然后,隨機抽樣二十個農戶進行預調查,評估農戶是否能夠清楚了解每個問題及選項的意思。基于農戶反饋,對調查問卷進行改進,使問題表述更為清晰,并增加了部分解釋,以便于農戶理解和避免誤解。同時,我們向參與調查的農戶提供了一定的經濟補助(價值十元的禮物),以保證問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調查問卷內容包括:1)農戶的人口統計數據,包括性別,年齡,教育水平,種植蔬菜年限,耕地面積和收入水平等; 2)農藥使用行為數據,包括農藥使用情況,農藥毒性和農藥法規知識以及獲取知識的來源,自我保護措施和農藥處置方式等; 3)農藥風險意識數據,包括對農藥危害的認識,特別是對自身健康、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等的風險態度。
最后,通過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來評估農戶的農藥使用行為與其個體特征、農藥毒性知識以及農藥風險意識之間的關系,以確定蔬菜生產中過度使用農藥的決定性因素。農民的農藥使用形為 y為一個二元分類變量,p表示農戶會過量使用農藥的概率,該模型表示如下:
方程式中,y表示農戶的農藥使用行為,自變量xi,i=1,2,...n表示農戶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種植年限、耕地面積、人均收入;knowj表示農戶的農藥知識情況; riskm是農戶對農藥風險的認知態度,包括對自身健康損害,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的風險態度。
2 農藥使用行為和農藥風險意識
2.1 農藥選擇和使用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購買和選擇農藥時,將毒性作為考慮的因素之一。7.86%的受訪者認為毒性是他們在選擇農藥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主要是因為自身或家庭成員有過中毒經歷。盡管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生物農藥更安全,但效力和價格是依然是農藥選擇的最重要因素。農戶總是希望通過較低的經濟成本和較少的勞動力來控制蟲害侵擾。此外,19.64%的受訪者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熟人或零售商的建議,合約規定等。
根據調查,高達54.29%的受訪者認為高劑量意味著更有效,因而他們使用的農藥劑量比說明書中的推薦劑量高。近一半的受訪者(45.71%)使用符合或低于推薦劑量的農藥。此外,在蔬菜種植中農藥使用種類繁多,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噴灑中總是混合兩種不同類型的農藥。當他們發現更為嚴重的蟲害侵襲時,會混合更多不同種類的農藥,由此導致了抗藥性害蟲數量的不斷增加,又反過來加劇農藥使用量。
2.2 農藥知識獲取情況
關于農藥選擇和使用方面的知識,如品種選擇,使用時間,頻率,劑量等,少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依賴于自身種植經驗來獲取相關知識;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會咨詢其它農戶的建議;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則從外部渠道尋求幫助,例如零售商,農業技術推廣員,合作社工作人員和大眾媒體。其中,20.36%農戶的農藥使用行為是依據零售商的建議,22.86%的受訪者主要從合作社工作人員那里獲得知識,而大約10%的受訪者承認他們愿意接受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建議。
2.3 農藥風險意識的認知情況
約67.14%的受訪者認為過度使用農藥會導致一些負面結果,32.86%的受訪者則對農藥危害漠不關心。41.43%的受訪者認為農藥在使用和噴灑過程中會損害其自身健康,這些人員中有一半表示他們或親戚中有農藥中毒的經歷。30%的受訪者認為農藥會或多或少的在蔬菜中殘留,因此消費者長期食用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或其他疾病。24.29%的受訪者認為過度使用農藥可能污染環境并破壞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但他們并不明白(或只有一點了解)這種不利影響的原因和程度。只有12.86%的受訪者同時認識到了過度使用農藥會對自身健康、公眾健康和生態系統造成危害。
3 回歸分析和討論
3.1 模型變量統計
在所有受訪者中,男性占71.43%,女性占28.57%,受訪者平均年齡約49歲。絕大多數受訪者(71.07%)的年齡在40-59歲之間,而擁有較高勞動生產力的群組(20-39歲)只有較小比例。在教育程度方面,大多數受訪者都接受過初中教育,而很少一部分受訪者受到過專科/高職教育。種植經驗方面,大多數受訪者有大約20年的種植經驗。樣本中的平均家庭農田規模約為0.33hm2。2015年人均收入11 500元,收入仍然相當低。
3.2 回歸結果分析
農戶的人口特征變量中,性別、年齡、教育水平、農田面積和人均收入與過度使用農藥顯著相關。過度使用農藥的可能性會隨著男性使用者的增加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大大減少,相反,這種概率隨著農戶年齡增長、農田面積增大和收入提高而增加。這可能是因為女性更謹慎,對產量損失的預期更高,因而會較多的使用農藥。接受過高中教育或更高教育的農戶過度使用農藥的可能性較小,也就是說,他們傾向于根據說明書使用農藥。然而,大多數受訪者的教育背景水平不高,因此拉低了農民合理使用農藥的整體水平。農田規模、農戶收入和年齡的系數為正,表現為顯著性。農戶在農田較大時一般會采取資本密集型生產策略,這意味著農戶會更多地依靠化學投入來實現高產,同時節省勞動力成本。與預期相反,當收入較高時,農戶會使用更多的農藥,這可能是由于農戶的收入受到蔬菜產量和市場價格的影響,農戶會增加農藥使用以避免產量損失并保持蔬菜的外觀有吸引力。
結束語
農民性別的差異通常導致農藥使用中的不同決策。男性農民傾向于在蔬菜生產中使用更可持續的方式。年輕的農民更傾向于使用較少的農藥,因為與老年人相比,他們對農藥的危害更敏感。研究結果表明,菜農由于知識有限、缺乏專業指導和監督等,仍然面臨著許多農藥使用問題, 濫用農藥的現象較為常見。然而隨著農戶的農藥知識和風險意識的加強,過度使用農藥的可能性會顯著降低。因此,為農戶提供各種有關農藥使用的教育和培訓機會至關重要。此外,為了使得農戶更易獲得專業知識,提高他們對過度使用農藥的風險意識,必須優先考慮運用技術培訓和推廣服務來培育更為專業的零售商、合作社工作人員和技術農民等,以便他們在農村地區能夠有效地傳播準確可靠的知識。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不僅能夠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撐,而且還有助于解決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問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Cai,D.W.,2008.Understand the rol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prevent misuses of pesticides[J]. 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36-38.
[2]王常偉,顧海英.市場VS政府,什么力量影響了我國菜農農藥用量的選擇[J].管理世界,2013,11,50-66.
[3]周峰,徐翔.無公害蔬菜生產者農藥使用行為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經濟問題,2008,1,94-96.
[4]王志剛,李騰飛.蔬菜出口產地農戶對食品安全規制的認知及其農藥決策行為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2),16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