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海軍 晉鵬程
摘 要:對大力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出了4點建議:一、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加強流轉服務;二、創新金融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支持。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拓展保險范圍。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046-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志碼:A
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積極發展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和基礎。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17年底,靈丘縣共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48個,其中:龍頭企業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46個,家庭農場61個、種養大戶31個,對帶動全縣農民就業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受經營素質不高、土地流轉費用偏大、運行機制不健全等多種因素影響,示范引導作用不太明顯。目前,靈丘縣土地確權工作基本完成,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大力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破解“三農”難題,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具體可采取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
1 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加強流轉服務
為使新型經營主體獲得穩定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安排。一是明晰農民土地權益,用好確權工作成果。二是加強土地流轉服務和管理,為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平臺。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機制。鼓勵轉入土地的新型經營主體與轉出土地的農戶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穩定土地流轉關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四、加強職農培訓工作,造就新型人才
2 創新金融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支持
第一,加快發展農村金融體系。規范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鼓勵發展真正的農村合作金融。建立政策激勵與監管強制并重的辦法,強化縣域金融機構的支農責任,改變農村資金外流的不利局面。
第二,創新財政金融協同支農新機制,深入推進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新農貸”試點工作。根據《靈丘縣開展農業信貸擔保“新農貸”創新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靈政辦發[2017]70號)文件精神,爭取到2018年底,為從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小微農業企業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新農貸”500戶以上,單戶授信額度10-200萬元,投放總額1億元以上。
3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拓展保險范圍
第一,建立土地流轉農業項目優先制度。將農村土地整理、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等涉農項目,盡可能與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相結合,優先并且重點安排項目資金。
第二,完善財政稅收政策,針對不同主體,綜合采用直接補貼、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增強補貼政策的針對性。此外,還需要制定針對新型經營主體的稅收優惠政策,減輕其稅收負擔。
第三,支持規模經營主體參加農業保險。開展財政對新型經營主體購買農業保險的政策性保費補貼政策,鼓勵發展特色農業保險,支持有條件的鄉鎮針對當地規模較大或符合政策扶持方向的農業產業,發展農業保險并給予保費補貼。第四,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對新型經營主體領辦農機服務、統防統治、抗旱排澇等專業合作社,在開辦運營、技術培訓等方面予以扶持,在用油、用藥、機械設備等方面給予補貼。
4 加強職農培訓工作,造就新型人才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人才需求強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應著眼于兩個方面:
第一, 加強從業人員培訓,使之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
針對不同類型農民,確定不同的培訓目標、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完善培訓機制,加大財政投入,擴大覆蓋范圍,提高補助標準。
第二,外部人才引進。制定優惠政策,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扎根農村、投身農業,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