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香
摘 要: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一直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方式。這種經營方式不利用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農業現代化進程。本文從澤州縣的土地經營情況,來探討如何讓土地作為農業生產要素充分流動起來,發展適度的規模經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關鍵詞:新型經營體系;優化配置;農業現代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056-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從長遠來看,推動農業從傳統的農戶分散經營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經營體系轉變,是我國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只有讓土地作為農業生產要素充分流動起來,才能發展適度的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的供給制結構性改革和發展現代農業。面對新形勢新的挑戰,廣大農民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多形式多路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1 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主要模式
1.1 土地租賃
土地租賃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 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其特點是承包農戶不參與經營管理,只收取一定的租金,收益固定,不承擔經營風險,是我縣當前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模式。2017年我縣土地流轉面積6 291hm2,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16%,其中:轉包和出租4 775hm2,占流轉總面積的75.9%。其優點:對農民而言,收益穩定,不承擔任何風險,對流入方而言,賦予流入方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只要在不違反相關法規政策的前提下,種什么?怎么種?流入方說了算。如:澤州縣的綠城林果專業合作社,2010年至今流轉高都鎮南焦莊、秦莊等7個村的農戶承包地133.33hm2,目前已建成核桃示范園區133.33hm2,陸地蔬菜53.3hm2,中藥材33.33hm2,養豬200頭,薯類加工廠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去年還建成了桃子、草莓采摘園區,每斤可賣到38元。同時,得到更多實惠的是當地的農戶,每年從合作社得到800多元的租金,放心在外打工,不外出的勞動力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每天50~80元的工資。
1.2 土地股份合作
土地股份合作是指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入股到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業企業,農戶參與經營,收益不固定。近年來,農村土地流轉費用日趨高漲,受土地租賃費用增長以及國家惠農政策對農業發展的利好,通過股份合作,使承包農戶和經營主體雙方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經營模式應運而生。從最初的“保底+分紅”到真正意義上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目前多數還停留在“保底+分紅”的階段。其優點是:對合作社而言,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對農戶而言,在保障基本收益的前提下,還可能獲得土地規模經營和政策紅利。如:山河鎮的匯苑種植合作社2016年吸收以土地經營權入社農戶41戶,入社耕地面積8.3hm2,入社農戶從合作社得到固定收益200元/667m2.年,另按照每畝折算1 000元的股金分享合作社的收益分紅。
1.3 農業生產托管
農業生產托管是具有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的一種新的農業經營模式,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將農資購買、糧食運輸、晾曬或烘干、儲存銷售等環節全部委托給服務組織。簡單地說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其優點是:農業生產托管既保留了農戶經營權,又解決了無人種地的問題,對農戶來說省心、省錢,對經營主體來說增收、壯大,降低經營風險。同時有利于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先進的農業機械的應用,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這種經營模式在我縣已實施多年,去年澤州縣作為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試點項目縣,在實踐中摸索出一些好的經驗做法,如:晉城市天天鮮農產品專業合作社,2017年聯合周邊農機大戶,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作用逐村宣傳引導,發展農業生產托管,項目確定后,積極組織人員力量,對農機手進行崗前培訓,統籌安排作業任務,然后進行分片承包,責任到人,服務小農戶1 186戶,服務面積527hm2。還有澤州縣宏達詳農業專業合作社2017年率先購置了無人植保機進行專業的植保防治,根據地塊情況,一天可以噴施20~26.7hm2,并且噴施效果很好,尤其是小麥灌漿期和農作物后期的防治,可以避免對莊稼的踩踏。2017年,澤州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小農戶1.6萬戶,服務面積0.66萬hm2。農業生產托管的經營模式已得到廣大農戶和服務主體的認可,最明顯的是,由原來的服務主體找農戶服務到現在的農戶主動上門找服務主體服務,并積極同意簽訂服務合同,確保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這種模式已成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橋梁和紐帶,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經營模式。
2 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1 土地流轉信息不暢問題
由于農村承包地沒有一個管理系統和信息平臺,土地的承包情況只能到村或鄉鎮進行人工查詢,有的資料保存不完整還查不到。流出方和流入方信息不暢通,經營主體想流轉土地只能通過親戚、朋友或村級組織尋找地源,效率很低。
2.2 二輪承包剩余期限的問題
目前二輪土地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還有近10年時間,此次土地確權也是按照原二輪合同的起止時間進行完善。面對土地經營權期限越來越短的現實,一些大的新型經營主體想加大投資,發展現代農業的信心有所動搖。雖然十九大報告提出“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但沒有相關明確的規定,二輪到期后是否需要再續簽合同或者到期后不做任何調整續簽合同再延長30年,還是保持整體不變,根據相關規定進行“大穩定、小調整”?工作中在指導經營主體和承包農戶簽訂流轉合同時把握不準流轉期限是超過二輪承包剩余期限還是超過二輪到期后再延長30后的剩余期限。
2.3 土地租金不能兌現的問題
目前的耕地地力保戶資金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補貼不得用于高效農業,成片良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常年不種糧的,不予補貼。現實中,按照“誰種地補給誰”的原則,承包地轉包給他人的按承包協議處理,多數是補貼給具有承包權的流出農戶,種糧補貼已成為承包農戶的一項固定收入補貼。有的經營主體流轉后改種果樹、藥材的,除給予農戶正常的租金外,還得另加上因不種糧食而使農戶得不到的補貼資金,無形中將這部分農業補貼資金轉嫁給經營主體,難以承受。致使部分流轉主體因農業效益低,流轉租金無法兌現,解除流轉合同。
2.4 農戶棄耕撂荒的承包地不能收回的問題
隨著城鎮化發展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季節性或長年在外打工,收入大部分來自二、三產業,承包土地基本上是粗放經營,只為了滿足家人和親戚朋友的需求,或者只種農業生產條件好的,對于不能通車的或遭動物禍害的溝、坡地常年撂荒。但當一些經營主體想投資發展干鮮果或中藥材去和他們協商流轉價格時,農戶卻要價較高,最低不能低于國家的農業補貼,致使流轉擱淺。究其原因,《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農戶將承包地撂荒沒有成本,甚至還有可能獲得國家的相關補貼。這對保護耕地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是個很大的制約因素。
2.5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經營效益問題
目前土地入股經營的有加入經營比較好的農業企業或合作社的,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經濟效益低,盈利能力還較弱,農戶不愿承擔更大的風險,多數還停留在“保底+分紅”的利益分配機制,經營主體的經營風險仍然較大;也有少數新組建的合作社的(農戶只以承包地入股,不出資或少出資),實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但缺乏好的經營管理帶頭人,也缺乏發展資金,“合作”流于形式,基本屬于僵尸合作社。
2.6 農業生產托管中的問題
通過對農業生產托管的探索和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單個服務組織服務能力不強,部分農戶和服務組織規范化意識不高,托管環節少,農機手短缺,播種收獲時農業機械嚴重不足,農機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3 建議
盡快建立農村承包地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平臺,要有專職人員負責,而不是僅僅掛靠在農經部門的農村承包地流轉服務中心。
盡快從國家層面明確農戶承包地的承包剩余期限,對撂荒幾年以后的承包地發包方可強制收回其承包經營權,用于解決人地矛盾或另行發包。
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對規模經營主體給予保費補償,降低投保成本,進而降低農業經營風險,
要整合“小、微、散”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引進種田能手等職業經理或者既有資金實力又有經營經驗的企業投資,也可以和基層供銷社聯合,與村兩委密切配合,共同組建聯合服務體,分享政策紅利和規模經營的紅利。
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多形式、多環節、全程式農業生產托管經營模式,農業生產服務組織要廣泛吸納農機大戶,增強服務能力,也可跨區域進行合作,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從長遠來看,通過實施“三權分置”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發展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的供給制結構性改革和發展現代農業,是發展的目標和方向。不同的規模經營模式都是基于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狀況、農村人口結構、收入狀況等因素,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多管齊下、共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