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曉敏
摘 要:針對產業化住宅的快速發展狀況,利用供應鏈與規模經濟理論,分別對住宅產業化縱向規模經濟和橫向規模經濟進行分析。從產業化規模效益分析來看供應鏈管理對產業化住宅的建設具有明顯的優勢。從供應鏈管理和規模經濟的角度分析,利用供應鏈管理對推進產業化住宅大規模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產業化住宅;供應鏈管理;規模經濟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097-02 中國圖書分類號:S7-05 文獻標志碼:A
住宅產業化已成為實現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現行階段中,主要是以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設為主,然而還未形成規模化發展,且缺乏與之相對的精細化管理。供應鏈管理能夠整合住宅建設的全生命周期過程,可實現住宅建設項目利益相關者對項目前期階段、生產建造階段、銷售維護到拆除階段的增值過程的把控。
本文以房地產企業開發的住宅項目為實施對象,運用規模經濟理論,對供應鏈上各環節進行規模經濟效益分析,并對供應鏈管理下的產業化住宅經濟效益、節能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分析,表明供應鏈管理有利于住宅產業化的管理,對住宅產業化大規模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1 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理論是指生產規模的擴大導致單位成本降低,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一般采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表示,即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長期成本下降的趨勢。實現規模發展是住宅產業化發展的根本,因此對產業化住宅成本即效益方面的研究時,需要先對規模經濟理論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分析的規模經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縱向規模經濟,在工業化生產的基礎上,將住宅全壽命周期過程中涉及的參與企業全部聯結為一個整體。二是橫向規模經濟,在工作流程上,節點企業以模塊化生產、成組化施工等構成多層次標準化協作體系進行產量的擴張。對于住宅產業化,影響產業化住宅成本較大的主要為預制構配件的大規模定制,通過產量的增加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
2 規模經濟在產業化住宅中的應用
住宅產業化是我國實現住宅功能的高度集成和精細化建造的必由之路,供應鏈管理為其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基于供應鏈管理下的產業化住宅在縱向上形成由核心企業主導下各節點企業集成下的一體化經營,橫向上實現生產過程中的某一環節的集群式拓展。
2.1 住宅產業化縱向規模經濟
住宅產業化的開發流程是在政府部門的監管下,住宅開發企業作為核心企業對整個流程進行協調,設計咨詢單位提供標準化的建筑和裝修方案,部品部件生產廠負責部品部件與預制構件的生產,并由物流配送中心將部品部件運至現場,建筑施工企業與裝修企業按施工計劃安排進行施工作業與裝修作業。根據住宅項目開發流程上的節點企業在不同節點從事的工作,整合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系統。
供應鏈系統能夠實現上下游企業的一體化發展,各個企業進行集成合作,并逐步進行完善。通過住宅產業化縱向規模的擴大,形成一個完善的供應鏈,參與企業可實現供應鏈上設計、生產、建造以及銷售環節上的價值增值,降低生產過程的建造成本,實現縱向規模效益。
2.2 住宅產業化橫向規模經濟
對于住宅產業化來說,橫向規模的擴張主要在于大規模定制,即是產量的增長。設計單位基于標準化、模塊化設計,從而減少設計施工難度,降低返工的可能性從而降低成本,另外基于共同設計合作下可以使多方的設計周期重合,從而進一步縮短施工工期。構配件生產企業通過供應商制定的采購計劃,及時進行大規模生產,并交由物流運輸企業將基于標準化生產的部品部件可直接運輸到施工現場使用。施工企業與裝修企業按施工計劃安排進行大面積的施工作業與裝修作業,并及時對施工計劃做出優化和調整。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規模效益在于組建合作聯盟,通過降低各個環節的交易成本,將增值整合到企業內部,隨著開發規模的擴大,產生規模效益。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生產加工單位的規模化生產,以及構建的企業聯盟的長期合作,供應鏈模式將比傳統方法獲取更高的效益。
3 住宅產業化規模效益
3.1 經濟效益
供應鏈影響下的住宅產業化,由于工廠化生產設備精良,工藝完善可實現工廠化批量生產,其采用機械化手段,大規模重復制造與施工,現場裝配減少了現場作業,且受環境因素影響小,保障施工質量,能夠減少質量通病90%。如預制裝配施工方式可將墻面平整度的誤差控制在1~2cm范圍內,而傳統施工方式誤差可達3~8cm。由于預制裝配構件及住宅部品體系,能夠解決傳統住宅項目中存在的抹灰層空鼓開裂、滲漏現象嚴重、住宅外墻保溫效果差及保溫層剝落等問題因此供應鏈在質量上有明顯的優勢。產業化住宅可減少現場濕作業,改善工作方式,基于供應鏈管理下能夠進一步的加快、優化和精細化生產建造方式,大大的提高效率,有效縮短工期,減少成本以及節省用工時間,也可節約管理人員的費用。
3.2 節能效益
基于供應鏈應用下的住宅項目能夠節約資源,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基于供應鏈技術可以實現住宅的大規模建造,并在住宅產業化建造過程中,由于施工跟裝修一體化建設,減少二次裝修中的資源浪費和噪音污染,如傳統每百平米建筑垃圾5~9t,工業化方式每百平米0.5t。由于住宅建設采用節能綠色的建筑材料并以低能耗的建造方式,可改變傳統項目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生產方式。由于產業化住宅內部結構采用部品部件體系,以及構配件的應用,能夠減少場濕作業,真正實現了節時、節地、節能、節材、節水、環保的目標。
3.3 社會效益
基于供應鏈的產業化住宅,機械化程度水平較高,并且能夠大規模的提高住宅質量與提升建造效率,在降低住宅建造的成本基礎上,提高住宅的效益,促進產業化住宅的推廣和發展。產業化住宅的推廣能夠節約人工消耗并解放勞動力,也促使農民工向建筑產業工人的轉變。另外在政府管理部門的扶持與管理下,提高住房質量,消除住宅的隱患,同時也方便住宅的后期維護與改造。當前住宅產業化其住宅性能優勢較為顯著,而供應鏈的應用能夠促進產業化住宅從性能優勢階段升級到性價比優勢階段,隨著技術的進步與供應鏈技術應用成熟到最后可實現性能價格雙優,因此推廣供應鏈的應用能夠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
結束語
住宅產業化的規模化發展,在橫向上能夠對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帶來成本降低,其次,通過供應鏈整合,在縱向上形成住宅產業化聯盟,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隨著產業化不斷發展,規模化生產帶來的規模效益會更加顯著,因此有必要對住宅產業化的規模經濟效益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鄭生欽,馮雪東.住宅產業化在我國廣泛推行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J].工程管理學報,2015(6):54-58.
[2]王幼松,伍洋,張雁.基于供應鏈理論的房地產企業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經濟,2010(8):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