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云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及金融業務的增加,加之網絡購物的發展,人們對于電子支付的需求呈顯增之勢。以非金融支付組織為主體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應運而生。其中,以支付寶最為典型。近日,支付寶涉及七項違規行為被罰18萬。筆者從支付寶被罰入手探究其背后的法律問題,首先分析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與用戶的關系;其次深刻探究了支付寶被罰款背后所隱藏的用戶信息安全問題、金融消費者知情權問題以及產品虛假宣傳問題;最后,根據當前現狀及未來發展態勢,提出對第三方支付平臺不法行為的法律規制。
關鍵詞:支付寶;第三方支付平臺;法律問題;法律規制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100-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724.6;F832.2 文獻標志碼:A
2018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以“個人信息使用不當等七宗罪”對電子支付巨頭支付寶處以18萬罰款。一時間,支付寶被罰事件成為各大媒體頭條。央行公示表稱,支付寶涉的七項違規行為,主要分為客戶權益、產品宣傳、個人信息保護3種。支付寶被罰背后所隱藏的各種法律問題以及如何規制電子支付過程中的不法行為必將會引起各界深思。
1 支付寶等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與用戶之間的法律關系分析
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關系眾說紛紜,學界存在諸多觀點,有債務承擔說、第三人代為履行說、委托代理說等。綜合理論及實踐經驗,筆者贊同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與用戶之間是委托代理關系。用戶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注冊過程中閱讀服務協議,同意協議即可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即可以用戶的名義代為收付款,其本質是基于服務協議而產生的委托代理關系。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接受賣家的委托,代為其進行收款,接受買家的支付指令將錢款劃至賣方賬戶;支付寶等第三方平臺接受買家的委托,代為其進行支付及資金保管。實際上,第三方支付平臺與買賣方之間形成了雙方代理關系。我國法律并沒有對雙方代理明確禁止,而且著名民法學者王利明提出“雙方代理可在雙方事前和事后認可的情況下得到法律的承認”,因此,第三方支付平臺與買賣雙方形成的雙方委托代理關系是合法且有效的。
2 支付寶被罰款背后隱藏的法律問題
2.1 用戶信息安全問題
用戶使用支付寶等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首先需要進行注冊實名認證,姓名,手機號,銀行卡,身份證四項信息保持一致。在網絡交易過程中,用戶個人信息與資料也會被留存。如若支付寶等三方支付平臺不慎泄露用戶的個人信息,或是這些平臺濫用用戶個人信息,會嚴重侵害消費者的權益,給其造成財產損失。如根據用戶的購物記錄及瀏覽記錄而推測出用戶的個人偏好,購物地址,商品需要,從而根據這些數據對用戶實行不同的定價,近日愈演愈烈的大數據“殺熟”就是一大證明。
2.2 侵犯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保障不充分
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是以經濟主體所能獲得的信息對稱化為前提。而當今,隨著金融產品專業化、多樣化,金融機構與金融消費者之間所獲得的信息是嚴重不對稱的。這種不對稱極易使得金融消費者受到銷售者的誤導,以致金融消費者受到嚴重損失。支付寶在其平臺上銷售理財、基金等產品時,沒有真正保證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這不僅在支付寶中存在,在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銀行、保險領域也存在對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保障不充分的問題。如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只講收益,不講風險,而在產品到期后,消費者卻獲得“零收益”的理財后果,甚至本金得不到保障。在保險領域,投保人只向保險人介紹特定險種,不作出險種之間的對比分析,讓保險人在選擇投保時失去自主選擇權。
2.3 產品虛假宣傳問題
產品虛假宣傳問題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至今為止,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都或多或少的銷售理財產品,在對理財產品的銷售宣傳過程中,這些平臺有時會采用小米手機所使用的饑餓營銷模式。如支付寶曾告知用戶預備開售1年期投資收益6.4%起的理財產品,但要提前預約搶購,一部分用戶認為其收益高、銷售火爆便去購買,但最后才獲悉這項理財產品的保底收益只有2.5%。顯然,支付寶在銷售這款理財產品的過程中,采取了虛假宣傳手段,給客戶造成誤解,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3 規制支付寶等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侵權行為的建議
3.1 完善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制度
用戶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過程中所留下的個人信息是很私密的,一些不法商家獲得這些信息后會以高額價金出售給其他企業,有些商家會利用用戶個人信息推測出用戶的消費習慣等信息,從而對用戶采取專項措施來賺取更多利潤,極大的損害了用戶的正當權益。《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33、34條明確規定:“第三方支付平臺要嚴格保守用戶的商業秘密,妥善保管客戶的身份基本信息、支付業務信息等,不得對外泄露”,但是該辦法對商家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的處罰方式以及責任劃分等皆沒有具體規定,可操作性較差,未真正起到保護個人信息的作用。因此,我們仍需在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的道路上不懈探索。首先,從立法方面規制,第三方平臺需要用戶的個人信息時,平臺與用戶需明確簽訂用戶信息使用合同及保密合同,明確規定平臺泄密的法律責任以及用戶的自我救濟方式。
3.2 “五位一體”共同規避產品虛假宣傳行為
第一位是消費者提高維權意識,敢于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敢于揭露產品虛假宣傳行為。第二位是經營者,相關部門加大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支付寶等第三方平臺的經營者的法律意識。第三位是立法機關,我國立法機關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支付寶等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領域,完善立法,使所立之法能夠有效規制不法行為。第四是執法機關,加大對虛假宣傳行為的打擊力度,給虛假宣傳商以警示作用。第五位是社會公眾的監督,提高社會公眾的主人翁意識,提升其法律觀念,建立從上至下完整的監督網絡體系。
3.3 加大力度保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
我國銀行、保險以及證券行業雖然明確規定保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但其范圍不清晰,保護工作沒有落到實處,因此,從各方面完善制度以保證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落實是促進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首先,立法需完善,就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現狀而言,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規制金融行業侵犯消費者知情權,新出臺一部法律實為更好的舉措。如出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制定此法工作量大,但是在經濟全球化以及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此法的出臺是完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其次,提高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質量。提高金融機構披露信息質量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加大對信息披露質量的金融監管。
結束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革新,支付方式更青睞于支付寶等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這些平臺在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近日的支付寶被罰款事件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不僅是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存在的問題,甚至是整個金融行業,都存在著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支付寶被罰事件為切入點,分析了用戶與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的法律關系,并結合當前的爭議熱點,提出第三方電子平臺及實體金融機構所存在的法律問題,結尾部分在反復查找及論證的基礎上提出規制建議以規范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康利.第三方支付相關法律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6.
[2]劉棣.第三方支付平臺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5(11):267.
[3]鐘志勇.網上支付的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王利明.合同法[M].中國人大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