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鵬
摘 要:促進大學生人格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F實中,地方農業院校大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面臨些許困境。一些青年學生不能夠獨立地自我抉擇,自我承擔責任的意識不強,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也相對欠缺。薩特的存在主義從哲學的角度強調個人在發展過程中的自主選擇、自我對責任的承擔以及個人對實際生活的介入,這對于大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理論啟發。結合這三個理念,從地方農業大學的教育實際出發,擴大對外交流,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主動投入現實生活,實現良好人格發展。
關鍵詞:薩特;存在主義;農業院校;人格培養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122-03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讓·保羅·薩特(1905—1980),法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在哲學與文學兩個領域的豐富成果使其本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薩特存在主義理論中關于人的發展、人的責任意識以及其文學作品中的“介入”理論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的存在和發展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讓我們對大學生需要具備的主觀能動性、責任感以及社會行動能力有更深刻的認識。
1 薩特的存在主義
薩特的存在主義關注人的發展。二戰之后,整個歐洲世界彌漫著絕望、迷茫的情緒。高度發達的理性世界被戰爭直接摧毀,人們再也找不到生活和發展的方向。薩特強調的“存在先于本質”、他的責任觀以及對實際生活的介入,賦予了人們更多的生活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了人們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1.1 “存在先于本質”
與以往哲學家的理論有所不同,關于人的本質問題,薩特認為“存在先于本質”。按照海德格爾的提法,“人的實在(human reality)”先于本質[1]。因此,在薩特看來,人的存在問題是在關于人的本質問題之前的?!叭?,在把自己投向未來之前,什么都不存在”[2]。薩特認為,人首先是存在,在這個基礎之上,隨著人的成長和發展,我們才能對人的本質進行詮釋和理解。人存在的過程是不斷選擇、創造、完善自身的過程,也是自我本質澄明的過程。我們唯一確定的是什么呢?是自身的存在,只有“我們自己存在”,才是一切知識得以建立的基本出發點,存在是不證自明的,也是自我意識出發的根本?!按嬖谙扔诒举|”中的存在狀態表明人沒有給定的、不變的本質和規定性,沒有現成的“人性”。所謂人的本質、普遍的人性,都是歷史的生成[3]。
人的本質,是一個完善的過程,這就為自身的發展和選擇提供了極其廣闊的空間。人只有不斷地發展,將自己投入到經驗世界,才能夠通過現實生活來認識自我。自我與他人所發生關系的一切內容才構成了人的本質。
在薩特看來,外部經驗世界需要由人來創造,人不斷行動,不斷地面臨選擇并做出選擇。人進行能動地選擇,對自我進行界定。在他看來,人猶如一粒種子,突然被拋入世界。然而,一旦它存在,自身的本質就必須通過自己的行動進行證明。作為人,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自己一切行動的結果。
關于人的選擇和發展,薩特在這里可能存在一定的絕對性,忽略了人存在的一些客觀因素,這些客觀的因素時刻影響甚至在特定的實際場景中限制人成長和完善。但是,我們需要從中看到的是,薩特弘揚了人的行動能力和創造性,對人的強大的主觀能動性進行了肯定,激發人積極向上的發展意愿。
1.2 薩特的責任意識
薩特強調個人選擇的廣泛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個體發展的無限前景并不是不依賴任何因素的獨立存在。在薩特看來,人的存在是一種不斷選擇的狀態,他賦予人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決定的權利。薩特并不認為人有完全絕對的權力去做任何事,他所強調的是,人在做任何事時,自我的選擇是絕對存在著的。然而,人的選擇是一個異常痛苦的取舍過程,并且人在選擇的同時總伴隨著道德責任的承擔。在《存在與虛無》一書中,薩特指出:“把整個世界的重任擔在肩上,他對作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人本身是有責任的”[4]。
人的生存,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人需要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其個體的行為具有道德特征。作為人際網絡中的個體,自身的行為和選擇總是會對周圍的人以及社會因素產生影響,無論這種影響以何種形式存在,都是人需要承擔的責任。薩特認為:由于人的存在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進行人生選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人面對一個場景做出選擇,這就從意識和行為的角度為自我存在的環境樹立了規范和準則。這種規則和準則對別人產生影響時自我就需要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這種責任不僅自我需要承擔,也是別人需要承擔的。
1.3 薩特的“介入”觀
薩特既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文學家,他的小說作品集中體現了自己的“介入”思想。他認為,文學作品以及文學家要關注現實,自身的社會活動以及文學作品要啟迪當代社會,真正推動社會的轉變和進步。
薩特的“介入”觀與個人的存在有著緊密的關系。在人的存在過程中,他強調了人面對選擇的必然性。人的這種選擇雖然不是絕對的,卻是必然的。在他看來,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需要作出選擇,即使不作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這就意味著人一定是要行動的。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是一種行動哲學,他強調人的選擇、人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人要將自我的選擇行為與現實社會環境相結合。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5]?!敖槿搿爆F實,從現實中超越自我,真正實現自我的完善。我們能夠看到薩特對人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即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同時也要作用于社會,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環境相連,真正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2 地方農業院校大學生人格發展的現狀
地方性農業院校,由于其人才的培養模式受到自身發展歷史和學科特點的影響,因而其大學生的成長既具有其他高等院校的共性,同時也具有自身較為鮮明的特點。
2.1 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尚待進一步發揮
對于大學生而言,在自我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肯定自己的存在。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利用與自身相關的環境因素,做出適合自我發展的選擇,真正激發潛力,為自身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在實際生活中,一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會感到生活方向不明確,對自身扮演的社會角色認識不足,在學習生活中不夠積極主動。特定的成長階段和生活環境,使其不能夠真正完全認識自己,發現自身的潛力和優勢,因而產生迷茫和絕望的情緒,在人生這個重要的階段停滯不前,不利于自身的成長。這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現象之一。他們需要自我肯定,需要自我創造。他們需要做的是認真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和生活方式,不斷在選擇的過程中認識自己、領悟生活。他們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多樣化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來開發自己,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提供可能性。
2.2 大學生的自我成長需要學會承擔責任
薩特“存在主義”理論中關于人需要承擔“責任”的觀點恰好是當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命題。薩特談個人選擇時具有私人性。私人是一種浪漫主義色彩的空間,公共領域永遠尋求一種理性的制約[6]。正是由于人時刻處于一個社會網絡之中,所以其個人行為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有責任的。薩特認為,個人的選擇與現實生活中的他人發生聯系,自我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群體性意識以及社會性后果,這正是做出選擇的主體需要考慮和承擔的責任。馬克思也強調,“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
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雖然具有極強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意識,但是責任感相對欠缺。青年大學生的個人意識往往從自我角度出發,對與自身相關的社會因素考慮較少,在人生的一些重要時刻缺乏自我承擔責任的意識。這種現象對于大學生自身的發展極其不利。當然,出現這種現象也有多種多樣的主客觀因素。但是,人的存在是一種主體間性。存在主義哲學者認為,人具有開放性、生成性和參與性。因而人的發展需要承擔責任,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當前社會大學生培養過程中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2.3 大學生的成長需要“介入”社會實際
薩特的“介入”觀主張文學家與文學作品需要關注社會現實,真正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我個人看來,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也應該具有這樣的指向性。
一方面,大學生需要不斷地堅持學習,通過多種途徑來強化自身的綜合素養,為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打好基礎;另一方面,還需要持續關注社會環境和自身周圍的現實問題,能夠將自我所學與社會實際相結合,主動了解自我的成長環境,依托社會環境進行人生選擇,明確人生方向,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共同發展,實現自我的價值。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僅僅是思考而不付諸行動,最后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迷茫[8]。
然而,大學校園和社會環境有一定的距離,不同學生的成長路徑也大不相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文化的多樣性使得學生對社會環境的認識還不全面,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是幻象。一部分學生過于關注自我利益,忽視他人以及社會利益,脫離群體性環境,沉迷于自我的小世界,這都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大學生的遠大志向,要使其將課堂中的知識主動融入到現實生活,真正實現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要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3 地方農業院校人才培養需要不斷創新
3.1 不斷加強對外交流
地方性農業院校,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高校,由于相對封閉和局限的地理環境,自身的發展速度并不快,質量還不夠好。因此,必須堅持開門辦學,不斷加強和發達地區優秀高校的交流,堅持吸收發達地區甚至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從根本上轉變思維方式。教育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必須堅持立德樹人,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高校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教育模式。要提升培養平臺,緊緊抓住新時代教育發展主題,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機會,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在豐富大學生的知識儲備,要使學生的個人發展能夠有更多的可能性,在面對個人選擇的時候能夠有能力選擇,有機會選擇,走進更廣闊的未來,實現自我完善。
3.2 持續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
大學生人格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大多數都與人文素養的相對缺乏有關系。因此,農業類大學的學科設置、課程內容等需要進一步增加人文類學科的學習內容。可以通過增加人文類必修課、加大人文類講座的比重、提升人文類學科的教學質量等途徑來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高校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學校的學科門類,逐漸形成農、林、文、理、工等多學科共同發展的局面,進一步活躍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利用人文學科來關照自我的內心世界,從而促進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個人品格的提升。
結束語
總之,大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是個體成長過程中不可逾越的命題,我們必須持續進行探索,積極梳理和分析能夠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的理論,努力培養合格的、全面發展的大學生。薩特存在主義哲學中的核心理論為當前大學生人格的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理念。這些理念既有助于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同時又可以引導大學生積極承擔人生責任,主動貼近社會現實,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使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持續發揮自身應肩負的社會責任。
對于地方性農業院校,要將學生的個人發展和學校自身實際相結合,不斷加強對外交流,創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新要求;要學會進一步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探索大學生人格培養的新方法,讓他們敢于肯定自我,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承擔起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3.
[2]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3.
[3]陳長蓮.絕對自由與絕對責任——評析薩特的存在主義自由觀[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8-11.
[4]馮克紅,許麗芹.自由和責任:薩特存在主義作品中的介入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0):112-113.
[5]龐曉利.《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人的本質思想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18-20.
[6]林華敏.浪漫與理性的平衡——薩特的自由與責任觀之重新解讀[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5-9.
[7]徐茂華.準確把握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的四個維度.[N].重慶日報.2018.5.16(15).
[8]徐晨光.薩特的哲學思想對大學生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