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亮
摘 要:在林下進行規?;B雞,是對林下的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的充分利用,在果樹成長、雞的生長上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促進養殖與種植相互作用的一種生態養殖新模式。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定的作用,可以以比較少的投資得到較高的回報,經濟效應顯著,深受廣大農民群眾喜愛,從而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實現農民的增收,助力脫貧摘帽。
關鍵詞:林下經濟;養雞;綜合效應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8-0056-01 中國圖書分類號:S831 文獻標志碼:A
在林下進行規?;B雞,是對林下的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的充分利用,在果樹成長、雞的生長上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促進養殖與種植相互作用的一種生態養殖新模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百姓對膳食結構的改善要求也在追求品質化,味道鮮美、原生態的綠色食品成為一種大家追求的時尚,傳統的養殖方式下工廠化的養雞模式明顯越來越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1 材料與方法
筆者作為駐村工作隊員,負責的林下養雞示范項目實施,投入37.2萬元建成馬雄村馬雄屯和洞等屯兩個示范養雞場,用地面積近2.7hm2,建設內容包括:兩個150m2和一個200m2吊腳樓雞舍,兩個20m2管理員宿舍,三個20m2的倉庫,850m道路維修和200m道路硬化,以及太陽能照明系統和自動飲水系統等配套設施。
為了進一步降低生產經營的成本,筆者選擇在較為平坦開闊的、水源非常充足的區域作為林下養殖地點,坡度一般選在30°以下,林下植物具有多樣性高的林地比較適宜。雞采用放養的方式,同時選擇地勢高、排水方便地方的林下搭建雞舍,供雞避雨和夜間睡眠。這里要注意與道路保持一段距離,以便隔離病菌,減少病菌的傳播,做好相關防疫工作。
馬雄本地有養殖烏骨雞的傳統習慣,但是這里的村民一般都是零星養殖,沒有形成規模,少則幾只,多則十幾只,大部分是用母雞進行傳統孵化。筆者選擇與廣西潤農野山烏骨雞公司合作,大力發展林下放養烏骨雞項目。在其主要負責的林下養雞示范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將所學相關專業知識毫無保留的傳授給管理員和貧困戶,很好地做到了授業解惑。
2 綜合效益分析
筆者在放養雞的板栗林下和不養雞板栗林的樣地中選擇有立地條件差異不大地段的代表性的地段分別進行取樣,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對采集到的土壤樣品進行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等方面的測定,發現在養雞的綜合效應下樹高、胸徑均有所增加,分別為3.6%和4.3%雖然增幅不大,但冠幅的增加幅度卻比較明顯,達到12.6%。說明林下養雞對板栗林的生長相關指標的增加起到了作用,有助于冠幅的增加。座果率增加8.3%,而果徑則只增加了5.2%,平均單果重對應增加了6.3%。同時,降低了農藥等化學物質的施用、降低對土壤污染。
該項目兩年內養殖林下土雞四批共計9 200只,目前存欄700只,飲用的是山泉水,住的是吊腳樓。由樣地抽樣調查了20只雞樣,由市場上購買的優質圈養雞20只進行對照分析,雞肉的彈性、口感、風味均非常好,雞肉脂肪質量分數在2.8%以上,不飽合脂肪酸比率在63.8%左右,雞肉肉質明顯優于市場優質圈養雞,所養殖土雞品質受到了廣大消費者好評。實現銷售收入近52萬元,其中凈利潤7.8萬元(固定資產折舊不計),另外還獲得隆林縣畜牧局林下經濟補貼15萬元。
3 結論與討論
項目實施以前,養雞仍屬“家庭式”養殖,養殖規模甚小,品牌效應甚微。通過項目計劃的實施養殖,逐漸形成良好的養殖氛圍,職工、農戶參與林下養殖積極性大幅提高,為養殖產業化發展給予了較好的支撐。項目受到《中國扶貧》雜志、《農民日報》、《中國綠色時報》、《中國日報》、《廣西新聞》、《第一書記》、《百色新聞》、《隆林新聞》等多家媒體關注和報道宣傳,與此同時,兩年時間內迎接區內外各參觀考察團上
1 000人,很好的起到了示范作用。
養殖戶按公司+基地+農戶簽訂養殖承攬協議,轉變以往雇傭養殖模式,降低了養殖風險。同時減少瑣碎的生產工作,技術力量得以集中在提升品質、技術指導、飼料配比等重要生產工作。林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和農民脫貧致富,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林農在發展林下經濟過程中,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定的作用,可以以比較少的投資得到較高的回報,經濟效應顯著,深受廣大農民群眾喜愛,從而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實現農民的增收,助力脫貧摘帽。
參考文獻:
[1]邱曉明.淺析林下養殖土雞的經濟優勢[J].北京農業,2011(36):80-81.
[2]騰飛,吳沖,楊豐利.林下養雞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畜牧與獸醫,2016,48(2):146-148.
[3]劉琴.林下經濟土雞養殖模式調研及效益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