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躍
一、教學目標
1.借助圖片拼接(電影蒙太奇)梳理出與小說人物有關的四種關系。
2.運用四種關系分析人物命運的成因。
3.通過對人物不同命運的對比,養成積極的人生觀。
【設計理由】四篇小說在主題上都對人物的生命狀態進行了探討。前兩節課已經深入研究了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打開生命、嘆問生命應當成為本節課的目標。與此同時,以怎樣的方式達成這一目標,同樣也是在教學目標設計時需要考量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人在生活中需要處理四種關系,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我的關系。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源于生活,同時也高于生活,因此也需要協調上述四種關系。他們置身于這四種關系之中,如何適應、如何處理,往往影響著他們的命運走向。基于此,將小說中的人物放置于“關系”中加以審視,才能讀出人物的內在價值。所以,本課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教師結合情境,通過圖片拼接或畫面蒙太奇的手法,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存在的四種關系,進而引導學生利用四種關系去分析人物的命運,最后由文及人,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該如何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四種關系,養成積極的生命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運用四種關系分析人物命運的成因。
2.教學難點:人物對不同關系的處理對命運造成的影響。
【設計理由】在以往的閱讀和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只會將人物放置于事件中探究其命運,本節課要引導學生以一種嶄新的視角進行分析,因此教學重點應當設置在如何運用四種關系分析人物命運的成因上,這樣才能促使教學能夠深入有效地開展,不流于形式。同時,由于小說人物是處于一個復雜的關系網之中的,而初中生往往只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很難做到全面、綜合地從多種關系中分析人物,所以教學難點要瞄準不同關系對人物命運所造成的影響上。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教師導入語:“同學們,前兩節課中,大家的表現讓我驚喜。如果大家的設想能夠落實成作品,我想一定會被熱捧。但是花費心血完成的作品如何能讓觀眾真正看懂,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了讓作品更容易被影迷接受,我們打算辦一場名為‘嘆問生命的影迷見面會,與影迷深入分享一些創作者的想法和深意,以便影迷能更好地欣賞作品。”
【設計理由】承接前兩節課“我們都是電影人”的主題情境,本節課以“影迷見面會”這種形式,引出對文章主題和人物命運的深入探討,同時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國內電影市場的現狀,在激發學生趣味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關注生活。
2.鏡頭語言很神奇。
(1)教師用PPT展示圖片,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明確答案。
A.問題:這只狼在干什么?(PPT展示一只狼的照片。)答案:瞭望、尋找獵物……
B.問題:這個人在干什么?(PPT展示一個人在地上爬的圖片。)答案:爬行……
C.問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PPT先展示狼,再展示人。)答案:狼想吃人。
D.問題:一只饑餓的狼和一個虛弱的人放在一起,為什么會產生新的意義——這只狼想吃人?答案:因為他們之間發生了聯系,形成了一種關系。
【設計理由】如何引出“關系”有多種途徑,最簡單的就是直接告訴學生,但是這種方式太過死板,同時也不能讓學生深入了解關系的意義。兩張意義單一的圖片拼接在一起后,就能產生新的意義,這種電影里的蒙太奇手法很好地展示了關系的價值和意義。教師結合《熱愛生命》中的內容,用三張圖片逐一展示,就能讓學生發現關系的存在。
(2)教師承接上一步驟,提出問題:“兩張圖片相互聯系就產生了新的意義,而小說中的人物產生聯系的內容更多,這樣看來,小說中的人物需要面對哪些關系呢?”學生自由回答。
【設計理由】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想讓學生在知道“關系”存在的前提下,對文本進行探索。這樣既對前面兩節課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回顧,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審視文本的全新視角,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新鮮感提升學生閱讀的趣味性。
(3)教師以圖片拼接的方式來使學生加深印象。首先,教師用PPT展示一個人物的照片,然后陸續增加一個自然環境、一個人物、一個社會事件,引導學生明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存在的關系。
【設計理由】教師緊扣鏡頭語言(蒙太奇手法)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梳理和總結,正式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學生通過不同關系去分析人物命運提供依據。
3.嘆問生死。
(1)教師用PPT投影幾個人物形象,提出問題:“當人物處于不同的關系中時,本單元中的幾個人物命運有何異同?”繼而引導學生明確答案:“孔乙己死了;淘金者活了;‘變色龍活著很拘謹、難受;‘蒲柳人家活得很自在。”
【設計理由】聚焦教學重點,教師引導學生在比較和分析中形成整體意識,打通不同文本的界限,將人物從不同的文本中匯聚到一起,發現人物各自命運的異同,從而初步認識不同的生命狀態。
(2)教師提出問題:“生死是人生大事,容不得半點馬虎,孔乙己真的死了嗎?今天我們不妨從關系的角度入手,將孔乙己放置在關系網中進行觀察。請同學們將孔乙己作為中心,分別繪制一張關系圖,來進行探究。”學生自主探究并討論,繼而明確:在那樣的社會制度下,在那樣寒冷的自然環境中,在那樣的人際關系里,孔乙己必然死亡。
【設計理由】以《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話為抓手,教師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一個學習支架,讓學生在繪制關系網的過程中,結合文本探究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同時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梳理孔乙己死亡的原因。
(3)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孔乙己的死與他人和社會密切相關,那么,如果將孔乙己放到一個無人的荒原中,他還一定會死嗎?”繼而引導學生明確:“孔乙己還是會死,源自于他對自身的放逐與放棄。”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人與人的關系包括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系,而最終決定人的生死的既不是他人,也不是社會、自然,而是自我。”
【設計理由】教師將《孔乙己》和《熱愛生命》兩篇文章關聯起來,讓學生在看似“天馬行空”的假設情境中,探究孔乙己最主要的死因——自我放棄,從而整理出與人物相關的四種關系,為后面探究活著的人物的生命狀態奠定基礎。
4.嘆問生存。
教師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生活為什么會那么憋屈呢?‘蒲柳人家為什么能那么自在?請大家用同樣的方法加以探究。”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答案,再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
【設計理由】逝者已逝,對學生成長更有價值的是懂得人應以何種生命狀態活著。因此,在嘆問生死的基礎上,本環節引導學生嘆問生存。“蒲柳人家”的那種自由自在和奧楚蔑洛夫的窘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師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支架,繼續深入探究對于不同關系的不同處理是怎樣影響人物的命運和生存狀態的,繼而加深學生對生命的全面認識。
5.嘆問生命。
(1)教師提出問題:“人的生死與生存狀態并不是天注定的,與之相關的諸多關系對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這些關系是單一起作用的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答案,并完成板書:生活,網。
【設計理由】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受限于已有的心智能力,往往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僅僅以某一種關系來簡單分析人物命運。因此,教師可借助板書總結前面的教學內容,同時引用現代詩人北島極具特色的小詩《生活》來收束前面的活動,讓學生明白人物命運是在多種關系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形成的,將生命和生活聯系起來,為后續反思自己的生命做好鋪墊。
(2)教師提出問題:“在這張關系網中,今天的我們該怎樣處理身邊的關系,又該做一個怎樣的人呢?”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做一個能認識自我、明白自我的人;一個能夠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人;一個能夠選擇環境、利用環境的人。”繼而,教師進行總結:“只有處理好這些關系,才能在這張大網中好好生活,同時也要熱愛生命,因為只有熱愛生命的人才會熱愛生活。”
【設計理由】如前文所述,語文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讓學生認識某一篇文章的好處,而是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語文,能夠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該如何處理四種關系,將教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6.作業。
作業內容:請你為一篇小說設計一張“海報”,并配上一句富有哲理的話作為文案,表達對生命的體悟。
【設計理由】教師回溯教學情境,以生動的作業形式,引導學生鞏固所學,從而完成“電影”的拍攝和宣傳工作。
四、教學反思
反思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過程,我認為,當下的閱讀教學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變革,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首先,和前兩節課一樣,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閱讀變得真實而有意義,讓學生將生活和閱讀、學習關聯起來,融入課堂、參與課堂,感受到自己不僅僅是在讀書,而更是在解決問題。其次,教師構建支架,為學生在閱讀中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學習提供幫助。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正處于逐漸成熟的過渡階段,如果教師能夠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一個有趣并有效的支架,學生就會感覺到學習的樂趣。第三,重構教材,教師通過單元整體建構引領學生全面發展。葉圣陶先生提出過“例子說”,認為課文也好,教材也罷,都只是一個例子。教師如能基于學情,瞄準學生的學科素養,綜合利用單元內外的一切資源,就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調動已經掌握的內容和積累的學習經驗,進行綜合性、整體性學習,從而達到發展核心素養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朝陽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