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會枝
摘 要:隨著經濟市場的迅速發展,我國畜牧養殖的數量及規模在不斷的擴大,畜牧業養殖的好壞就成了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因素。畜牧養殖過程中的動物疾病是養殖戶最為頭疼的問題,本文從畜牧養殖動物的常見疾病類型和主要原因著手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預防控制疾病的對策,希望給養殖戶提供幫助。
關鍵詞:動物疾病;產生原因;預防研究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8-0060-01 中國圖書分類號:S851.33 文獻標志碼:A
1 常見的動物疾病類型
1.1 寄生蟲類疾病
寄生蟲類疾病是目前畜牧業養殖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動物的體內體外極容易產生寄生蟲,蠕蟲、螨蟲、原蟲、節肢動物是目前最常見的寄生蟲。
1.2 傳染病
傳染病屬于畜牧養殖業中最復雜也最難控制的疾病,這種疾病主要是通過病原體在動物之間進行傳播,病原體分為括細菌、病毒和真菌。
1.3 普通疾病
內、外科疾病及產科疾病都屬于普通性的病癥,這類疾病不具有傳播的特性。內科疾病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外科疾病主要是動物外傷所致的眼疾、蹄病。三者中最為重要的是產科疾病,容易發生于動物產前產后,若生產過程中不注重對動物的護理極易增加發病的概率。
1.4 中毒性疾病
飼料的好壞也影響著養殖的成敗,飼料好能夠使動物健康,若使用添加劑多、發霉病變的飼料則會導致動物腹瀉,甚至嚴重會造成動物的食物中毒。
2 動物疾病的成因
2.1 養殖環境的影響
動物的生長環境與動物的健康有著緊密的聯系,環境的優劣影響著動物健康與否。當環境中出現不利影響因素的時候就會導致動物無法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造成營養失衡,進而抵抗力下降,出現各種疾病癥狀。養殖場所的衛生環境、濕度、養殖密度對動物健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2.2 人為養殖不專業
由于養殖戶養殖的知識不夠專業和規范,未進行系統的學習,在養殖的過程中為了減少成本的投入,進出養殖場所時不進行消毒,無形中把病菌帶入,造成養殖動物產生疾病;其次是動物出現疾病征兆時,未掌握藥物的毒性和機理,盲目的給動物進行用藥,未能對癥下藥,不僅效果不好,嚴重的會造成動物藥物中毒和死亡。
2.3 動物本身
由于孕母體中帶有病毒,幼崽從出生開始就感染上,這種疾病的控制只能是從母體的疾病病原出發,這樣才能的從根源上杜絕幼崽出生伴隨著這種疾病。
3 畜牧養殖中疾病的預防措施
3.1 飼養環境的改善
畜牧業養殖過程中要合理的選擇養殖場所、合理的規劃布局,完善養殖場所的設施,動物的很多疾病都是通過空氣的傳播而產生的,所以場所要選擇水源好、通風好的地方,并且要完善養殖場所的取暖、排污設施,動物所排出的糞便要及時的排出,遏制細菌的滋生,保證養殖場所內的清潔,降低動物的發病率。
3.2 飼養人員的培訓
飼養人員在整個飼養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要加強對他們飼養技能、用藥、疫情防治等專業知識的培訓,讓飼養人員在專業知識的幫助下更有效的飼養。
3.3 制定嚴苛的檢疫制度
(1)對于新引入的種群,要進行嚴格消毒和疫病檢查。對于剛購買的畜禽類要先進行觀察隔離,再注射疫苗和驅蟲,確保引進的物種健康,最后再放入飼養區混養;(2)重視消毒。對于出入養殖區的人員制定一套標準,只允許飼養的相關人員消毒之后進入該區域,并且進入的車輛也需要消毒;(3)定期的對所養殖的動物進行疫苗注射,增強動物的抗病毒能力;(4)重視疫情治理制度。發生疫情后在一定程度下會造成養殖戶的恐慌,不知所措,甚至有的養殖戶只關心眼前的利益,對養殖環境和動物不進行消毒處理,造成后續更嚴重的后果,損失嚴重[2]。疫情發生之后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盡快的找出患病的禽類,將其與正常的禽類進行隔離,對患病的禽類進行認真的記錄病情,合理的用藥,觀察其后續的發病情況,若無好轉,應及時的銷毀;②對畜禽的用藥情況和免疫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根據獸醫的指導,及時的停藥,避免藥物在畜禽體內過量的殘留,進而危害到人類的健康。
結束語
通過對畜牧業養殖中動物疾病的分析,探討防治的對策。作為養殖人員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養殖能力,專業技巧,面對突發的情況積極的處理,減少損失,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和國棟.洛本卓白族鄉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產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5(10):274.
[2]黃森,李偉.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產生的原因及預防對策[J].鄉村科技,2017(0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