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萌
摘 要:古人云:“人無信不立”,其實,企業也一樣,企業的信用好壞在企業的發展中有時存在著決定性的作用。試想企業在資金的籌資、投資、營運活動中,那一項不和企業的信用相聯系,不受企業信用影響。國際化經濟的社會背景大前提下,要想在更新頻頻的經濟市場謀求持續的發展,對企業信用的重視需要高度加強。
關鍵詞:信用風險;企業;管理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8-0089-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203 文獻標志碼:A
1 企業信用風險分析
1.1 經濟環境復雜
自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企業間的貿易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國內行業之間,貿易的范圍由此擴展到了世界各國、各個行業之間。企業經營環境的改變,對企業信用的要求和風險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世界企業之多,難以計量,企業間的業務量和范圍也會同新合作伙伴展開,對于新合作伙伴,如果企業花費大量人力和財力去調查,就會提高成本,這是不太科學的企業經營方式。
1.2 企業重視不高
對于企業來說,成立和發展的出發點都是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在企業看來信用并不能直接參與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為企業帶來明顯的增值,也不能及時的反饋在企業的經濟利益上增加企業的利潤。企業的信用等級所體現的價值是長久而且不明顯的,也許,近幾年,企業信用度極好,企業的市場價值和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也沒有多大的改變,但是經過長久的良好信用積累,會給企業的社會以及市場地位提供強大的信心保障,消費者會看到企業的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強大的企業實力,從而加深對企業的信任,愿意成為企業的忠實者。
1.3 缺少信用制度
信用是企業立足的根本,企業沒有良好信用的建立作為生存和經營的大前提,如何取得合作企業的相信,如何獲得發展機會。許多企業自成立之初到現在,并沒有體會到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在企業內部也沒有一套完整的信用規劃制度,對信用的約束和管理能力弱,不能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時刻做好準備應對和防范信用風險,由于疏于對信用風險征兆的識別和判斷,許多企業往往在發生了信用危機后,才想辦法去補救,這種亡羊補牢的信用管理方法,會給企業無形中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而且信用在社會上的影響是不可逆的,一旦企業的信用破產,企業的生存也難以為繼。
1.4 逃避方式多樣
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難免會涉及到借助其他資金渠道來幫助企業完成決策的問題,例如企業的籌資、投資和經營活動中,當自身資金難以應對企業出現的問題或者決策時,企業就是借助外部融資渠道向企業注入資金,這種做法是絕大多數企業都會選擇的。在融資過程中,為了避免信用問題而導致的融資局限,有些企業會采取民間機構進行資金融合,這種方式通常是高額高利,但卻可以弱化企業信用的影響。
2 企業信用風險對策
2.1 健全信用制度
企業的信用監管制度是衡量企業公信力的一個有力指標,良好甚至高水平的信用等級會給企業帶來正面的社會影響力,因此,要加強信用制度的建設。企業需要對生產經營活動的每個方面,明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信用危機防范制度,在企業的各個環節,防范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維護企業的信用度。在企業信用制度實施員工的選擇上,需要選擇具有敏銳信用風險嗅覺的專業人員擔任制度實施者。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輔佐信用風險防范制度,引進先進的信用審批制度,合理規范企業的審批環節,加強監控。
2.2 加強信用意識
企業需要在內部培養信用風險的意識,提高管理層尤其是決策層的信用風險管理意識,在企業的內部,定期舉辦信用風險意識的講座和培訓,為企業灌輸新的研究成果和創新管理理念。要形成隨時關注信用風險的意識,把公司的信用風險當做重點工作,提倡企業內部管理層及時相互溝通客戶資料,不把客戶資料局限在一部分人手里。具有高強度信用風險意識的企業,能隨時通過觀察新聞事件,做出適當的信用風險應對措施,在信用未損害的同時,保護企業不受市場的打擊,突破市場困局。
2.3 嚴格款項制度
誠實可信的企業是更能獲得市場的認可的。企業在和供應商或者客戶合作的時候,需要嚴格把控應付賬款、應收賬款等賬戶的審核批準職權,為供應商和客戶建立一個良好的信用評價體系,并在企業內部共享供應商和客戶的信用信息,讓各個部門的員工都能夠在清楚了解對方企業信用水平的前提下,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關注工作環節有沒有引發企業信用危機的征兆和預警信號,為企業的進一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孟杰.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方法綜述[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