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輝
摘 要:目前中國制造的最大優勢是大而全,但要實現制造強國的轉變,卻面臨著工業設計能力不足這一最大瓶頸。針對中國制造所面臨的瓶頸,有三點解決辦法: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重視人才;減少國家干預,提倡自由競爭。
關鍵詞:中國制造;制造大國;制造強國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8-0110-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424 文獻標志碼:A
1 中國制造現狀分析
1.1 中國制造的巨大優勢
據世界銀行統計,2010年中國工業總產值上升為世界第一,其中有220種工業產品產量份額居世界第一位。聯合國把工業產業分成了39個大類,191個中型分類和525個小類,其報告顯示中國擁有所有的工業產業分類。以上數據表明,中國制造業擁有著世界其它任何國家所沒有的優勢:工業產值巨大,工業種類齊全。遂將其概括為:大而全。
相較于中國,美、德、日這三大傳統工業制造強國的特點為:小而精。即這三國的年工業總產值雖不及中國龐大,工業種類也不及中國齊全,但在他們從事的部分制造產業中卻保持著領先地位。
以表中14個高端制造業為例,液晶面板、高鐵產業、鋰電池產業和民用造船4個產業在美國國內幾乎不存在;衛星導航、互聯網、航空發動機等8個產業在德國幾乎不存在;衛星導航、民航客機、通訊設備等8個產業在日本也幾乎不存在。相反,中國擁有以上14個高端制造產業,但在民航客機、航空發動機等領域仍然具有一定差距。
1.2 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歷史機遇分析——以美國為例
研究美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過程,可以發現三個重要歷史節點:1860年,美國工業產值占世界份額為1.80%,居世界第四;到了1890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占世界份額達到15.80%,上升到世界第一位,此時美國制造業的特點也可概括為大而全;30年后的1920年,美國實現了由大而全到大而強的轉變。
美國實現制造強國的轉變,有三大關鍵點。第一,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早在1790年,美國就頒布了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法。第二,歡迎移民。從1860—1920年的60年間,有2 895萬人移民到美國,這些移民中不僅僅是大量勞工,還有許多高質量移民,這些高質量移民為美國創造了約17萬個專利。第三,打破國內壟斷,提倡自由競爭,打造良好的投資經商環境。1890年,美國1%的公司控制了約44%的商品。隨后的30年間,美國政府出臺諸多法律打擊壟斷,同時較低的稅率水平客觀上也營造了較為寬松的經商環境。
觀察21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可以找到與美國相似的兩個歷史節點:2000年,中國的工業產值份額占世界6%,同樣為世界第四位;2010年,中國工業產值份額占世界19.80%,世界第一。不同的是,美國從世界第四到第一花費了30年,而中國只用了10年。2015年, 《中國制造2025》清晰指明了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因此,盡管2017年制造強國綜合指數排名中國仍列第四位,但持樂觀態度來看,中國完全可以再用20—30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制造強國的轉變。
1.3 新形勢下中國制造面臨的瓶頸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不再,通過比較制造業效率比較,發現中國投入1美元工資所創造的產值為2.86美元,而美國和日本為3.1—3.3美元,東南亞的部分發展中國家則達到了2.81美元。這就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低端制造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而部分中高端制造業向歐美發達國家回流的現象。然而,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則是工業設計能力不足。歐美發達國家工業設計資金投入占總產值的比例為5%—15%,而中國這一比例僅為1%。根據英國設計創新行業組織(BDI)評估,英國工業設計投入1個英鎊,回報為225個英鎊;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工業設計投入1美元的回報是1 500美元;在中國卻有90%的制造企業中沒有工業設計這一部門。
但工業設計在制造業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以蘋果公司的產品為例,工業設計產生的利潤率為50%,供應商的利潤率為34%,制造端的利潤率僅為4%;再舉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大疆無人機的硬件制造率為0%,但大疆設計出來的軟件系統集成使得組裝在一起的零配件能夠飛行,近兩三年的時間大疆的營業額增加了10倍,利潤增加了30倍。《世界經理人雜志》對制造業副總以上的企業家做了一個關于工業設計的調研,在工業設計能力、研發能力、生產效率、產品質量、銷售與營銷能力這五項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中,有41.30%的受調查者認為工業設計能力應當排在第一位,認為工業設計能力應當排在前三位的人接近90%。換句話說,工業設計能力已經在發達國家制造業中得到重視且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要實現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必須著力解決工業設計能力不足這一最大瓶頸。
2 面對制造業瓶頸,中國的解決辦法
2.1 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中國制造不善于創造,卻善于模仿。眾泰汽車設計出來的各類車型被指模仿了大眾、保時捷、瑪莎拉蒂等各種品牌;智能手機品牌VIVO的2018款X21機型外觀與iPhone X手機相似度極高……當汽車、智能手機的高端制造業都在模仿行業其他品牌時,中低端制造業的模仿風氣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不能否認中國制造模仿的產品擁有較大規模的消費市場,但從長遠來看這樣過度模仿將不利于國內創新,不利于工業設計能力的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體系還有待完善,在打擊遏制抄襲方面中國政府還有待加強。真正將知識產權保護重視起來,才能為工業設計能力的提高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
2.2 重視人才
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高等教育人才外流嚴重限制了中國制造特別是中西部二三線省會城市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應當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和人才引進機制,能夠培養出人才,更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為中國制造提供充足優質的人力資源保障。
2.3 減少國家干預,提倡自由競爭
部分企業長期依賴國家政策扶持,缺乏活力和創新能力。以汽車產業為例,一汽集團作為國有特大型生產汽車產業,現如今只能躺在大眾身上賺錢,間接導致了其缺乏創新決心和創新能力,旗下的自主品牌紅旗汽車發展步步維艱。而吉利、長城、比亞迪三大民營汽車企業近些年的發展卻如日中天,這與民營企業的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息息相關。因此,這就需要國家逐漸放開部分制造產業,減少相關產業中的政府干預成分,使之實現自由充分的競爭,令企業在競爭中迸發創新活力。
結束語
結合中國制造現狀,分析出中國制造的優缺點和發展瓶頸,并針對瓶頸和缺點實施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從而實現“大而全”的制“大國向大而全而強”的制造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