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冀露婷
摘 要:2016年5月,我國政府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的通知》,該《通知》規定要擴大資源稅改革的范圍,將實施地區由試點推向全國。此次改革作用突出,資源稅的全面推開不僅僅是淺顯的增加了財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對資源的保護,在發展的同時也保住了青山綠水,這樣的彈性機制,對于健全我國的稅收體系也裨益良多。
關鍵詞:稅制改革;資源稅;資源稅改革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8-0116-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1 擴大征收范圍
當前,我國資源稅的征稅范圍、計算口徑太過狹隘,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將原先并未納入到征收范圍的資源納入其中,例如不可再生資源、核電資源等;其次,有選擇性的將一些再生難度大的資源列為資源稅的課稅對象,例如原始森林資源與耕地資源。最后,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要將那些供需不平衡的可再生資源囊括到征稅范圍中,這些資源雖可再生,但儲蓄量少、再生時間長、及時性差,不能保證及時的供應,無法滿足人們與日俱增的資源需求。不斷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充分發揮資源稅的調節作用,為保護生態貢獻一份力量
2 調整稅率水平
2.1 調高現有課稅對象的稅率
第一點,對于部分不可再生且數量稀缺的資源,因其產生負外部效應,所以應該加大征稅力度,提高現有稅率,以督促開發者轉變開發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第二點,雖然其他非金屬礦原礦和金屬礦原礦可以進行重復利用,但是,他們在生產和開采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廢物,我國當前的技術水平不能處理掉所有的廢物,所以一定會對環境造成負擔,而且這些礦產資源的儲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應該對其課以重稅。第三點,要將鹽資源按照工業用鹽和食用鹽的標準進行區分,因為兩種鹽的廣泛程度是不同的。
2.2 新增課稅對象的稅率設定
要繼續擴大征收范圍。將以下課稅對象擴充到征收范圍,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是生態恢復期長的資源,例如我們曾過度開發耕地,導致其生產力下降,甚至演變為荒漠化,并且對其進行修復的時間成本、資金和人力的投入,都應附加在耕地的資源稅上,因此我們應對這類資源課以重稅;第二類是可再生資源,例如地熱資源,這類資源儲量豐富、可修復性強、綠色環保,我們可以征收較低稅率;第三類是稀缺資源,比如稀土資源,這類資源因我國現存較少,部分資源需要靠進口支撐,提高稅率可以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提高使用效率。
2.3 不同地區的稅率設定
國家在設定某種資源稅率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特殊條件,“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只有設置彈性較大的稅率調整空間,才能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地方政府應充分調研本地區資源的實際情況,結合國家政策,確定合理的稅率。比如,若某地保持較高的回采率,對環境產生的威脅也會相應較小,那么就應對其采用較低稅率的征收辦法,若相反,就應該采用高稅率的征收辦法。
2.4 增加征收環節
綜合分析資源稅的征稅環節,我們發現:資源稅的征稅環節主要集中在源頭,這影響了其調控作用的發揮。為了使資源稅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需要改變當前征收現狀,將單環節單一征稅變為多環節單一征稅,做好計劃安排,逐步增加征收環節。絕不能對征收環節一次性大幅增加,要先選取資源流通量相對大的地區當作試點,避免市場做出過激反應,防止產生惡性后果。
首先要明確企業類型,然后對其流程和環節進行劃分,以此為依據來增加征收環節。按資源型企業的生產模式可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源頭企業,這個生產環節屬于上游階段,企業僅涉及資源的開發和買賣,不負責加工。第二類是中游企業,這類企業負責原料的初級加工,生產模式較為粗放。第三類是深加工企業,主要負責精細加工,與市場對接更加緊密。這三類企業在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資源種類有很多,它們是資源行業的主力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所涉及生產、銷售的流程正在增多,尤其以一體化深加工企業為主,深入分析一體化深加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對于改革資源稅征收環節具有重要意義。
3 規范稅收優惠措施
想要規范稅收優惠措施,就要對適用稅收優惠政策的礦產企業展開全面系統的估測,對減稅、免稅流程要嚴格把關,避免一些企業擦邊球,給國家財政收入造成損失。也要對減免稅額度嚴格把控,如果稅負太低,就不能督促企業節約高效利用資源,但如果稅負太重,企業成本太高也會限制其發展。這種情況下,應當根據不同的企業規模,調整所應實施的優惠政策,體現出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