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楊 王連洋
摘 要:法治興,國家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法治意識進入校園顯得尤其重要。培養大學生法治意識無論是對國家發展戰略,還是學生個人發展都至關重要。為此,本文基于地方高校學生法治意識現狀,深入分析其影響因素,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此引導高校學生增強法治意識,全面貫徹依法治國精神。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地方高校學生;法治意識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8-0136-02 中國圖書分類號:D920.0;G711 文獻標志碼:A
1 地方高校學生法治意識的現狀
當前,在我國大力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背景下,我國地方高校學生在學法、守法、用法等環節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尤其近年來,關于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屢屢見諸于各類媒體,比如“馬加爵案”“復旦投毒案”等案件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為此,現將我國地方高校學生的法治意識現狀分析如下:
1.1 地方高校學生的法律知識比較欠缺
縱觀我國高等教育的具體內容實質,重點是教授學生專業課,而對于日常法律知識的傳播單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來進行。課時的有限性,教材法律知識單一性,學生對于課程的不重視等原因,致使該門課程的教學實際效果不好,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也就不深入,更不能真正領悟法治的實質內涵。例如學生不清楚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具體有哪些;違法與犯罪的區別和聯系等具體法律內容,就更別說是不同部門法各自調整什么關系等問題了。所以,可見我國地方高校學生的法律常識的欠缺。
1.2 地方高校學生的法治觀念比較淡薄
我國人民長期受到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對于平等、民主、正義等法治認識觀念仍然淡薄,與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部分高校學生中,仍然有人認為中國社會沒有“關系”是辦不成事情的。例如高校中的各類學生活動競賽,賽后總會曝出各種所謂的“黑幕”。類似這樣的事例在高校學生生活中不勝枚舉,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地方高校生的法治觀念比較淡薄。
1.3 地方高校學生的維權意識比較弱
在現實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學生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但不愿意去運用法律的武器來實現自己的基本權利。經常有學生會出現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會選擇忍讓,或者用不夠理性的辦法粗暴擺平,而不懂得用法律作武器來保護自己,更不愿意通過法律途徑加以解決。
2 影響地方高校學生法治意識增強的制約因素
2.1 地方高校教育內容的局限
近年來,地方高校雖然在對學生增強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取得了相應的實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目前教材設置的不系統和不合理,影響著法治理念教育的內容。地方高校學生的法治理念教育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來進行,而現行教材法治理念的理論指導地位不夠突出。除了法學專業的學生以外的其他專業高校學生僅能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學習一點法律常識,不能全面系統地進行理論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二是授課教師一般都不是專業出身,并不能很準確地掌握法學知識部分的教學內容,致使這門課程不具有相應的專業性;三是作為公修課的思政基礎課不受學生的重視。單純通過一門課程,學生不能掌握系統的法律知識,更談不上學生的法治意識的培養了。
2.2 家庭教育的制約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積極影響孩子的法治意識的培養。但是,現實生活中由于很多家長本身的法律知識儲備有限,所以對于孩子的法治意識的培養也就不夠重視,這就嚴重影響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再加上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即便孩子犯錯也不去適當懲戒,致使一些孩子在做事上為達個人目的不惜鋌而走險,甚至是違法亂紀走向犯罪的道路。
2.3 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社會風氣不斷形成、傳播到大學校園,嚴重影響了地方高校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工作。尤其是當前,在“互聯網 +”時代,高校學生依賴網絡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程度越來越高,他們通過網絡工具分享、傳播、完成各種信息。但網絡上的信息真偽難辨,可能就存在著虛假、有害的信息,所以網絡給高校學生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危害。這可能不僅會嚴重影響高校學生的成長成才,甚至會直接或間接地誘導部分學生走上違法亂紀或者是犯罪的道路。
2.4 地方高校學生自身的因素
事物的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學校、家庭、社會是影響地方高校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外因,而學生本身則是起著關鍵作用的內因。大學的學習環境相對比較自由,一部分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要求不高,重視專業課的學習,類似思政基礎課這樣的公修課的學習則是不受重視,對法治意識的培養也具有一定影響。
3 培養地方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的實效性途徑
3.1 豐富教育載體,營造法治校園環境
豐富多樣的載體是增強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方法。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教育的實效性,就要充分發揮各類教育載體的作用。這就要求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工具,規范學校的管理活動,營造法治校園環境。拓展法治理念教育渠道,地方高校首先要規范管理體系,創建公平正義的校園“法治執行”環境。其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活動。例如誠邀法律工作者做演講或座談;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類學生文體活動等。再次,要加大投入宣傳法治理念。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各類法治節目等。
3.2 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提高思政基礎課教學效果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地方高校非法學專業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最主要的課程渠道之一。為了實現提高思政基礎課的實際教學效果,就要求授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根據社會實際需求豐富授課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避免灌輸式的授課方法,采取理論精講、學生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思政基礎款的教學效果。
3.3 家庭社會齊心協力,凈化外部環境
外因影響內因。作為法制教育的大環境,社會和家庭是地方高校學生法制教育系統工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和諧的家庭氛圍,就要求孩子的家長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樹立正確、科學的教育理念,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會學生掌握和理解基本的法律常識,從而營造良好的法治意識培養教育的家庭環境。其次,要凈化社會環境。社會各類媒體平臺要遵守最低的道德底線和法律基本準則,傳播社會主義法治能量;要凈化網絡環境,要規范網絡行為制度體系,國家機關要做到依法、公正,發揮法律的時效性,弘揚法治精神,營造良好的外部社會環境,促進地方高校學生在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不斷培養自身的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2012.12
[2]《天津社會科學》,1992(6)
[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5.11
[4]姜志遠,周玉文.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存在的法律問題的探討[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4):9.
[5]王靜.大學生法治理念的培育[J].決策與信息(下旬刊),2009,(2):45,46.
[6]林國平.“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途徑之研究——基于期望理論視野[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0,(5):555.
[7]王升臻,張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幾個理論問題[J].理論與改革,2004,(5):138-140.
[8]程小白,汪立夏,曹晉.當代大學生罪錯行為典型案例評析[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9]韓世強.試析我國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