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有機會聽名師的課,對于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而言無疑是一種幸運,而有機會長期聽名師的課,對于一位普通的語文教師而言更是一種幸福。因為工作關系,我成了錢建江名師工作室的成員,于是能日入寶山,滿載而歸,體驗著作為一名教者,又是一名學生的幸福。
從《風箏》到《那樹》,從《散步》到《爸爸的花兒落了》,從《窗》到《水調歌頭》,凡是聽過的錢老師的課,我都能如數家珍。每次聽課,我都感悟深深、收獲滿滿。錢老師的課堂一如其人,鉛華洗盡、返璞歸真,透著濃濃的書卷氣和語文味。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過程的安排,無論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還是教學活動的組織,錢老師都堅守著“讓語文教學回歸學科文化本位”的理念。即便是一些小的細節,他也會用“語文”的方式去設計、呈現。錢老師語文教學中的這些小鏡頭,“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一、小小標點能傳情
小鏡頭一:
師:我還有一個發現,一般人在寫下面這個句子的時候,往往是連著寫的,不加逗號,你覺得要不要加逗號呢?
(投影句子:又將風輪擲在地上,踏扁了。)
生:我覺得要加逗號,用了逗號,減慢了動作的過程,有一種慢慢折磨對方以獲得一種快意的意味,這充分表現出“我”的冷酷與殘忍。
師:你能讀一下這個句子嗎?
(學生朗讀。)
師:你讀得很有感情,你的體會也很深刻!當然,在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我們也分明感受到作者回憶往事時,對小兄弟的同情和內心的自責、愧疚。
師:請大家齊讀這個句子,注意逗號處的停頓,體會“我”回憶往事時的復雜感情。
(學生齊讀。)
這個鏡頭截取自錢建江老師執教的《風箏》一課,是他對文句中一個小小的逗號的巧妙處理。一個本來可以連著寫的句子,為什么要在中間加個逗號呢?錢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平時我們上課都不把它當作問題,而恰恰是我們所忽視的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關注——這不僅是語氣上的一處停頓,而且應該有更豐富的意蘊。于是,經過一番思考后,學生就探尋出其深層含義。從表現人物動作到體會動作背后的情感,再到把握人物性格,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有效拓展。學生又動情地朗讀,停頓處可以想見文字里所呈現的生動情景。繼而,全體同學齊讀文句,因為有了思考,產生共鳴,讀來更是聲情并茂,眼前仿佛有鏡頭閃現。這樣的情景吸引了每一位學生,也感染了每一位聽課者。
于無疑處設疑,并具有思考的實際價值,這樣能很好地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也能引領學生和老師一起深入文本、沉浸文字,明白“標點符號也是文本的表情”。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標點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時還在其上。”學生能在語言文字中潛心涵泳,在細節之處探查入微,其語文素養的提升一定是快速并有效的。
二、平常字詞亦走心
小鏡頭二:
師:同學們,英子眼睛里的淚水始終沒有落下,就像文章的結尾,她知道了爸爸已經離世,但是當她走過院子,看到垂落的夾竹桃時,她沒有哭,只是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老師看《城南舊事》原著時,讀到此處,我看到的是——
(投影句子: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師:同學們來比較一下,看看“已”和“也”哪個字用得好?自己小聲讀一讀。
生:我覺得“已”用得好。因為用“已”的話,說明即使英子以前還有一些小孩子氣,任性,那么現在開始完完全全地要有擔當了,不僅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別人。
師:非常好,你從這個“已”字中讀出了英子的擔當和坦然面對人生的巨大變化,而用“也”的話,可能就是陳述一個客觀的事實。
生:英子明明還是個孩子,但是結尾寫“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說明她小小年紀就要去擔當生活了,這樣就更讓人覺得沉痛了。
師:是的,我們可以看一段林海音的女兒的話,大家或許更能體會這種沉痛感。
(投影句子:母親在文章中提到:“在別人還需要照管的年齡,我已負起許多父親的責任了。父親去世后,我童年的美夢從此破滅了。”——夏祖麗《追尋母親的足跡》)
師:林海音的文字有著她獨特的風格,寧靜而溫婉的文字背后,往往蘊涵著深沉而動人的情感,蘊涵著坦然面對人生的堅韌力量。
聽錢老師上《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聽著聽著,我們的眼眶里就有了淚水。黑格爾說過:“藝術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從來就是尋找引人入勝的情境,就是尋找可以顯現心靈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蘊的那種情境。”錢老師的這一堂課自始至終都在用文字的品讀創設這樣的一種情境,一個孩子面對與至親生死離別的那種深沉而蘊藉的苦痛,迅速地占領了每一位聽課者的心靈。錢老師不是拿一條“標準解讀”的繩索就地畫牢而創造出這種情境的,而是通過文字的鑒賞品味來讓學生充分感知,“披文以入情”,從而產生生命的觀照和體悟。尤其是結課時的這個鏡頭,一個“已”和一個“也”,實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兩個字的比較,卻展現出了深厚的情致:學生們感受到了“英子的擔當精神”,同時也體會出了人生的“沉痛”,“人生實苦”,可“英子沒有落淚”。聽課的學生們淚眼迷離,這樣的課堂滿含溫度。在這樣的課堂中,成長是自然的,更是幸福的。語文教學的情境創設本無須刻意,佶屈聱牙或標新立異有時反而造成一種疏離;返璞歸真,從最平常的字詞入手,在無陌生感的認知中進入情境,能快速有效地引發相關情緒,讓學生見出平常背后的不平常。
三、短暫結尾有妙用
小鏡頭三:
師:老師把小說的結尾漏掉了,我想請大家根據上文內容來補上一個結尾,看誰寫的與原文最吻合。
生:他看到外面是一個工地,那個美麗的公園已被隔在墻外面了。
生:只見外面的公園里靜悄悄的,并沒有他想象的那樣熱鬧,他頓時無比失落。
生:他看到了那個公園,和那位病人告訴他的差不多。他慢慢躺下來,開始感到有點不安。
(投影句子: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
師:這是原文的結尾。
師:好的作品,讀到結尾,往往不是思維的終結,而是思維的激越騰飛。讀到小說最后所寫的文字,你一定像我一樣感到十分震驚。在吃驚之余,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
這是錢老師在溫州實驗中學執教的一堂示范課。他將課文《窗》印發給學生時,去掉了結尾一段。小說這個一句話的短暫結尾戛然而止,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讀者細思量這樣的結局,完全是在情理之中,卻也在意料之外,于是,我們習慣上把它稱作是“歐·亨利式結尾”。在講授這篇小說時,我們總會認真地為學生分析這種結尾的藝術性體現在哪里,但錢老師就沒有按套路出牌,他也在這短暫的結尾上做文章,卻別具匠心,將其直接置于課堂的開端,且故意隱去原作的文句,讓學生猜寫。這樣的安排,完全打破了教師講小說的常規流程,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就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審美注意,隨即又迅速展開對小說人物形象和主題的探討。整堂課的過渡巧妙自然,過程簡捷明快,可謂綱舉目張。語文課堂需要有這樣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定位精準,整體統轄,層次分明,流程暢達。錢老師的課堂教學,將上述范式進行了操作層面的生動呈現,尤其是從起點處著力,變小說的結尾為課堂的緣起,將小說的懸念轉為教學的懸念,以此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從教學效果來看,實有無窮的妙用。
這樣的精彩鏡頭在錢老師的語文課堂中還有很多,但它們絕不是碎片化的。這些鏡頭是對教學細節的認真打磨,是對教學藝術的執著追求,使人充分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