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璐 李雁冰

摘 要:在電子時代的今天,年輕人越來越依賴手機等電子產品來獲取信息或者是閱讀電子書、聯系他人。而對真正的書籍越來越遠離,對人與人直接的交流形式也越來越冷漠化。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下,設計師的使命就是設計出讓書籍走進人心,溫暖讀者的作品。劉運來先生作為河南省知名的書籍設計師,親自設計了《箋譜日歷2018》。本文以《箋譜日歷2018》為研究對象,借鑒書籍裝幀中常見的審美思維,分別從形式美、內容美、意蘊美三個方面對其的藝術設計審美進行探析。以此為“紙質書”發聲,希望人們回歸最初,慢下來,享受生活。
關鍵詞:劉運來;箋譜日歷;形式美;內容美;意蘊美
1箋譜的由來與傳承
我國最早形成的書籍是公元前1300多年發現的,它由竹子做成,一根竹片被稱為“簡”,把很多簡編織在一起就形成了“簡策”。箋,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于簡。”[1]箋紙,是紙張中精致華美的、尺幅較小的一類、將箋紙匯集成圖冊,便成為了箋譜。“箋譜指印有書畫的信紙,它是一種詩箋圖,也是一種‘小品藝術”[2]“其中,《箋譜日歷2018》是從《蘿軒變古箋譜》、《十竹齋箋譜》、《成都詩婢家詩箋譜》、《捕捉齋箋譜》等不同時期權威箋譜中精選的365種箋紙,配以簡潔說明文字,結合24節氣,且有12幅文人手札。”[3]讓人們在享受箋之美的同時,更看到一個逝去的時光,喚醒人們內心對美好事物的眷戀,對正在消失的文化氤氬的挽留。
2設計審美分析
《箋譜日歷2018》是2017年“中國最美的書”獲獎作品中唯一的一本以中國傳統畫箋為主題的日歷書,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設計者選用亮麗的橘紅色為封面顏色,字體用燙金和壓凹工序完成,成品尺寸為120mmx190mm,可以完全180度平攤,這種能夠帶給讀者最好書寫體驗的紙張來自于曾無數次獲得國際大獎的雅昌印制。《箋譜日歷2018》設計精妙之處是讀者可以撕下單頁作為一張小箋,作為信件寄給遠方親友。用一種如今已經離我們遠去的方式來關聯人與人,正所謂“見字如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箋譜日歷2018》的設計者、策劃者、編寫者、設計師都由劉運來先生一人承擔。劉運來經常說他走的都是最笨的路,2003年他進入出版社當美術編輯,從懵懂無知到如今成為一個全國著名的書籍設計師,他用一種最文藝的方式擁抱生活,用書來與人交流。劉運來在做書的過程中一直探索如何不重復自己,他在追尋一種新的思路來記錄生活,他在電子時代的今天為“紙質書”發聲,讓人們回歸最初,慢下來,享受生活。劉運來先生對藝術的認識上也曾走過彎路,體現在他跟呂敬人先生的一次談話中。談起“中國最美的書”和“世界最美的書”時他感慨到:在國內偏重于書脊、封面、工藝等元素,幾乎所有的書籍設計都跳不出以上范疇;在國外則偏重于對內容的呈現,解讀與創新。在這次談話中,呂敬人進一步提出,東西方的文化是處于一種相互交融的狀態,兩者應相互結合、補充。此番談話對劉運來感觸頗深,他認為書是有生命的,一個好的書籍設計可以帶動讀者的興趣,可以傳遞出圖書中的靈魂與信息,帶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筆者借鑒書籍裝幀中常見的審美思維,從形式美、內容美、意蘊美三個方面對劉運來《箋譜日歷2018》的藝術設計審美進行探析。
2.1形式美
《箋譜日歷2018》封套設計采用橘紅和燙金兩種顏色,其中紅橘色為底色,燙金為字體顏色。“箋譜日歷”四個大字用豎排法放在封套正面的右側,農歷戊戌年2018依序排列。封套的背景有兩只狗狗在玩耍,點明了2018年是狗年。封套的背部排列了十組印章,還有“十竹齋箋譜”和“蘿軒變古箋譜”的文字設計《箋譜日歷2018》封面設計與封套設計互為融合,設計者采用硬裝形式,用燙金色為底,前后加上橘紅色硬板。其中“2018”采用印凹的形式,“箋譜日歷”四個字采用燙金,激凸的方式印刷(圖1)。在《箋譜日歷2018》版面設計中,我們可以發現書的內頁一面為箋譜,一面為空白頁,兩頁均可書寫。在日期的設計方面,設計師采用數字遞進的方向排列來記錄陽歷,具有靈動性。與之相反的,設計師把陰歷日期固定地放在書頁的右上角。兩種計時方法一靜一動,相輔相成,趣味十足。從整體看來,簡約靈巧成為此本書籍設計的主要特征。此處的簡約正是設計者為了滿足讀者的書寫體驗,它是設計者精心推敲過后的編排,反復修改過后的一種精美設計,帶著讀者一種視覺美感和濃郁的文化氣息。
2.2內容美
在內容美這一層面,是設計者通過多年的積累總結出來的結果。因為在做書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門會用到很多的元素,在生活中也會積累到一些好玩的東西,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就會習慣于某種特定的形式。筆者通過聽劉運來先生的講座得知,他對箋紙的關注起源于一位朋友送的一套六本書,這時候他才真正地被箋紙所吸引,開始一直探索深究。在做《箋譜日歷2018》的過程中,設計者遭到了一些“痛苦”,其中之一就是,關于“箋”的資料很少。詳細的信息資料對設計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確保資料的正確性對設計者來說是首要注重的問題。據劉運來先生口述:“由于箋紙距離我們年代比較久遠,大家都不熟悉,很多是誤傳或不真實的,現在很多復刻的東西,像《北平箋譜》有很多版本,版本不一樣,收錄的內容也不一樣,但它都叫《北平箋譜》。”[4]因此確保一個作品內容的真實性對設計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日歷原本只是一種記錄時間的形式,設計者結合箋譜的用途加上精美的設計,組合成了一種可以記錄生活的日記本或是信箋,這是設計的一個亮點。它將箋譜與日歷完美地結合起來,有秩序化的排列組合,加上讀者在留白處的書寫體驗,呈現出一種形色俱全的視覺享受。
2.3意蘊美
意蘊美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概念,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中的靈魂支撐。近年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現代設計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設計師還是大眾都把目光放在了西方文化上,進而對本土傳統文化的忽視越來越明顯。書籍為我們打開了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大門。更是架起了向國外傳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橋梁。設計師們如何在不同的文化領域中設計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魅力的作品,是他們首要解決的問題。設計者選用離現代生活較遠的“箋”作為元素進行設計,就是想傳播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設計中,設計者選用12幅文人手札,放在每月之首。”[4]其中本書開篇是潘庭筠的尺牘,還能看到一百多年前林則徐曾經在箋紙上寫給友人的信(圖2)。更有齊白石,張大干,吳昌碩,任伯年……這些大師的畫作等你享受。可以讓讀者在欣賞箋譜具有的獨特魅力的同時,感受到逝去的時光,和在時光中消逝的文化氣韻。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另一個點睛之處是在日期頁,設有關于“箋”的小知識。讓讀者在欣賞箋過程中還可以學習到關于“箋”的知識(圖3)。
書籍裝幀是一門具有功能性的視覺藝術和觸覺藝術,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箋譜日歷2018》極好地滿足了書籍裝幀的原則:第一,書籍的美感:美觀大方、賞心悅目、內容與形式、藝術與功能都給人一種統一而整體的感受。第二,整體性與系統性:好的書籍設計不僅是靜態的閱讀更是人與書的對話,在翻閱書籍的過程中不是平面的形態,而是頁與頁之間架起的三維空間。書是有生命的,它能與人溝通。第三,商業性與實用性:書籍裝幀不僅是一種藝術品更是一種商品,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市場的銷售定律,順應市場需求。第四,文化性與趣味性:書要有書卷氣及藝術感染力。第五,個性化與前瞻性:書籍裝幀本身要具有獨特的性格,它是獨一無二的,更要有一種全新的形象引導生活的潮流。
3總結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閱讀的載體層出不窮。年輕人越來越依賴手機等電子產品來獲取信息或者是閱讀電子書、聯系他人。而對真正的書籍越來越遠離,對人與人直接的交流形式也越來越冷漠化。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下,設計師的使命就是設計出讓書籍走進人心,溫暖讀者的作品.劉運來的《箋譜日歷2018》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又有著創新的、獨居匠心的作品。充分體現出了設計者在書籍設計界的造詣,他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箋.詳細解釋新華字典,2012 (09)
[2]戴利朝,張予涵.魯迅與《北平箋譜》的編輯出版[J].中國出版,2017 (20):71-74
[3]梅林二寸.箋譜日歷2018.https://www.douban.com/note/643253406/
[4]回顧|劉運來:《箋譜日歷2018》用最文藝的方式擁抱時光.http://www.sohu.com/a/203815243_796887
[5]傅繼強.探討書籍裝幀設計中的造境之美[J].包裝工程,2014,35 (24):83-86
[6]應艷.書籍裝幀設計的文化內涵[J].包裝工程,2014,35 (22):81-84
[7]呂敬人.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的過渡[N].中國圖書商報,2002-06-06(006)
[8]呂敬人.構建書籍設計新理念[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10-1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