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影

摘 要:對托馬斯齊彭代爾的設計影響及價值進行分析和反思,重新認識托馬斯齊彭代爾的歷史價值和啟示意義,強調中西方設計“邊界之間的無限可能和巨大價值,以期給當下設計原創更多的鼓勵和空間。以國內外有關著作和研究文獻為基礎,通過對托馬斯·齊彭代爾相關的設計認識方式以及評價結論進行分析論證和比較研究。基于符號學和解構主義視角對托馬斯·齊彭代爾設計價值的判斷過分強調既有的文化邊界,將其作品機械拆解為不同文化要素的拼湊和組裝,從而漠視了托馬斯·齊彭代爾設計創作的獨立性、系統性和創新意義。值得被關注的是,在既有的文化邊界基礎上的再創作,探尋“邊界之間”的無限可能,陛正是托馬斯·齊彭代爾設計的價值所在,關注邊界之間的價值,同時轉變審視設計創新的認知方式,對當下設計探索與創新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托馬斯齊彭代爾;文化邊界;設計啟示
當下,國家崛起、民族復興增進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是設計領域的光榮使命,如何創新性的傳承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是設計師們無法回避的難題。創新的價值被一再強調,但如何看待創新似乎不太被關注。本文收集整理了有關國際設計大師托馬斯·齊彭代爾及其作品的研究資料和歷史評價,重審了學界對齊氏的設計批評和價值判斷,試圖從諸多研究文獻中尋求看待設計創新的方法和啟發,然而眾口一詞的論調和評價結論,讓人不禁反思:如果看待創新的方式本身就缺乏創新,如何指引和鼓勵創新,更難以充分發掘創新的價值。筆者通過托馬斯,齊彭代爾設計創新的價值再研究,希望設計創新能有更大的空間,獲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1托馬斯·齊彭代爾及其設計概述(概述、生平、作品及成就)
托馬斯,齊彭代爾(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是中西方家具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在整個喬治王朝的中期,幾乎成了最高水平的代名詞,也是第一個得以本人名字給家具風格命名的平民。1754年出版了有名的《紳士與家具師指南》,此后又連續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奠定了他在歐洲家具設計史上的不朽地位,被稱為家具發展史上的天才設計師。據考證,1755-1760年間,齊彭代爾以明式家具為藍本,為英國皇宮打造了一套宮廷家具。見圖1(摘自《Gentleman and Cabinet-Maker' sDirector紳士與櫥柜制作者指南》),轟動整個歐洲。
2托馬斯·齊彭代爾的設計評價及價值認定
任何事物所產生的影響取決于我們看待它的方式和態度,同樣的事物,持不同的審視態度和角度,評價結論也會截然不同。一直以來都不斷有學者對齊彭代爾進行研究,研究范圍涵蓋家具產品、設計思想、設計方法等各有不同,然而所有的評價幾乎完全統一,幾乎沒有不同的評價結論。筆者收集整理了相關文獻,分別從國際國內進行分析考證。
2.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有關托馬斯,齊彭代爾的學術研究較為系統,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直接針對齊彭代爾的作品進行研究,涵蓋柜子、床、桌子、椅子等,分別從材質搭配、設計手法、工藝結構、造型特點等方面著手,全面而深入;其次,是對托馬斯,齊彭代爾的設計動機和其家具創作思想源頭進行研究;再者,以托馬斯,齊彭代爾為代表的共性研究,從宏觀層面研究同時期的行業發展和文化現象。
2.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托馬斯·齊彭代爾的研究主要針對托馬斯,齊彭代爾設計作品的形式和風格兩個層面。《論中國建筑對奇彭代爾中國風家具的影響》、《東方藝術在西方綻放》、《17-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影響研究——齊彭代爾式家具與中國明清家具》、《設計原理傳承視域下的中國現代家具研究》均在裝飾和造型方面解剖式的研究了齊氏家具設計中的中國元素,強調了中國建筑,中式園林、明清家具以及中國繪畫藝術元素與齊氏家具的對應關系,最終均求證同一個結論:中國要素(文化)對齊氏家具的影響,在此論調下,看到的是嚴謹和一探究竟的治學態度和精神。同時也將對齊氏家具的整體認知轉變為導向性的“尋根式認知”。幾乎完全淡化了對其作品的整體性感知,在研究托馬斯,齊彭代爾的學者們合力指引下,站在“解構”的“窗戶”前望出去,我們更多的注意力被投放到一件件殘缺的,近乎斷章取義的符號拼湊的設計“怪物”,如《17-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一文中所言:托馬斯·齊彭代爾設計的家具看起來“有點古怪”。
在確鑿的研究“證據”之下,一系列針對托馬斯·齊彭代爾家具設計創作思想,設計理論的研究,如:《齊彭代爾式家具與中國明清家具》、《“中”為“洋”用:中國美術對西方的影響》、《論中國建筑對T.奇彭代爾中國風家具的影響》、《風自東方來——淺議中國主義對現代家具設計的影響》、《東方藝術在西方綻放》等。論證的結論自然也高度一致,僅從標題就可看出,以上文章中都表達了中國“東方”文化對托馬斯,齊彭代爾家具的“再造”之恩,沒有中國也就沒有托馬斯,齊彭代爾。這樣的邏輯下,除了濃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外,托馬斯,齊彭代爾家具的歷史評定基本完全定型,形成定論。
因此統觀國內對托馬斯·齊彭代爾的研究結論,齊氏家具和作品是缺乏獨立存在意義和價值的,是“中西”友誼的備忘錄,僅僅記錄了“中+西”文化融合現象。
2.3托馬斯·齊彭代爾設計價值評價的局限性
將托馬斯,齊彭代爾設計的家具進行過度解構的審視方式,一再強調關于文化要素機械相加的設計方法,使我們很難從更積極的角度獲得啟示和感受到創作的勇氣。正如大部分學者的文章中所描述的一樣,托馬斯,齊彭代爾的作品長期以來被割裂為“粗暴簡單”的“東加西”,而忽略了其在創作手法和審美形式上的新成就。同時,創作樣本和素材被過分強調,設計要素的來源和價值被無限放大,進而漠視了創新的動機和意義,都難免讓人感到遺憾。
托馬斯,齊彭代爾獨立的審美方式和思想體系對設計實踐中探索新的可能性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味強調和突出設計素材,無限放大創作樣本和來源的價值,是對創新動機片面理解,對創新試驗的誤讀,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創新動力,也極易固化設計創新的方式。因此,對新事物所持固化的審視方式不利于獲得客觀全面的理解。
3基于當代設計趨勢的再啟示意義
3.1泛解構主義
當前國際文化環境空前繁榮,面對這十分成熟和體系化的文化脈絡及格局,當代的文化再生或創新充滿了禁錮和包袱,一方面需要延續和傳承,同時,當代也需要展現當代特有的精神、新的可能性,新的成就,設計領域在創新中背負過重的“文化包袱”,簡單粗暴的審視和判斷方式,讓創新顧忌重重,舉步維艱,因為不小心就會被“解構主義和符號學專家”的“抽絲剝繭”,將創新的作品(試驗品)大卸八塊。
通過對托馬斯,齊彭代爾作品的反向解構,刻板的抽離和拆解,極易于忽視作品本身獨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如此動機均源于一個共同默認而又讓人不愿承認的事實:我們預設了一個前提,這些充滿能量和活力的新作品并不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而是雜糅了若干殘缺的片段和來路不明的各式元素,這樣的觀點本身就難免機械和缺乏激情,是解構主義和符號學理論泛化使然。新的需求,被期待;而新的探索,卻被忽視。國際大融合時代文化身份在差異中被強調、文化邊界被銳化。固化的符號讓人倍感乏味疲倦。托馬斯,齊彭代爾設計作品在文化符號的重構方面的貢獻被看作是唯一的啟示,過于偏頗,其核心啟示意義是創新的動機,而非結果。否則自然會機械的定義為視覺元素“符號”的加減法。沿襲齊彭代爾基于“符號”認知和“加減法”設計的“混搭時代”,既讓設計領域的從業者“得心應手”,也讓固化形式的乏味感在“符號拼貼”游戲中得以茍且。
3.2邊界之間是新領地
獨立時代需要獨立的精神(樂此不疲的“解構加減法”游戲適可而止,首先需要對創作本身給予鼓勵和解禁。動輒“追本溯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視角是很難發現“完整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
文化邊界之間的產品,存在不同融合程度的產物體系,可能是局部的融合,也可能是整體的融合,涉及創作思想、理念、色彩、形態、材質等若干方面。經過一系列加工和藝術處理后,我們得到的成果已經屬于新的具備獨立體系的完成產品(藝術品)。它或許已經具備的獨有的價值和魅力,不應該僅被判定為一個機械“拼湊”的衍生品。
嘗試變換視角,積極的思維應該是將既有的文化范式邊界之間的“真空地帶”看作主體,將會滋生無限新可能。讓躍躍欲試的創新者們能得到更寬容、更善意的鼓勵。在邊界之間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動力,從而開拓出新的領地,新的邊界。借助于繪畫色彩的三原色原理——紅黃藍,兩兩組合會產生新的顏色。紅加藍生成獨立的新顏色:紫色,而不會被理解為紅藍組合色,否則所有新生色彩都會被追溯到三原色上,何其乏味。正如此,大干世界五彩斑斕的顏色充滿了活力和情趣。簡言之,A+B=AB?還是A+B=C?見圖2。
4去本源化設計解讀
4.1再評T.奇彭代爾
T.奇彭代爾在“跨文化”的視野下東學西漸,使不同文化和自己的創作達到融合,呈現出三位一體的新作品,通過符號的解構、重組、融合,大膽詮釋出了自由解放的設計表達方式,賦予了時代新的記憶和特征。另外,在踐行創新的過程中對形式、風格融合的同時,兼顧家具的功能訴求,表達出設計師的設計原則和態度,對后繼者有著良好的引導。尤其重要的是,在其著作《家具設計指南》一書中,構建了自己的設計思想和方法的理論體系,給予“經驗主義”至上的行業傳統極大啟示。標準化設計的產品意識加速了家具設計領域的發展和成熟。至今《家具設計指南》無論在設計理論,還是設計實踐都為后繼者樹立了卓越的榜樣。
4.2當代去本源化設計先鋒
在被約定且為我們所熟知的主體文化中,鎖定和歸納了固化的范式和形式語言,這些符號的象征意義被放大,被作為認知標準,是人們判斷熟悉與陌生(新與舊)事物的依據。因此,憑借視覺經驗,慣性“肢解”審視對象,總能尋到熟悉的符號構成,進而得出“加減法”邏輯之下的結論。這樣的結論不過是將熟悉的局部元素放大,獨立審視。按此邏輯,拆解后的元素是否也由更上一級的“源頭”文化加減法生成,如果有,又是如何的加減取舍?如此追問,能否追溯到最初源頭,人類文化萌芽之處?若以此單調的加減邏輯便可推演人類社會包羅萬象的文化成就,豈不荒謬無趣。伴隨人類進步,文化的發展傳承形式雖確有簡單的加減組合,但也充滿了偶然與不確定的趣味。新的歷史階段總會在舊土壤中生發出全新且獨特的成就。對待新的可能性我們采用舊的標尺丈量,似乎并不合適。
全球化步伐下的各種不同文化趨于融合,或許新的代表時代精神的創新和突破會賦予時代屬于自我的成就,這樣的成就是值得鼓勵和期待,是需要被認可的新的存在,而不是依舊對既有熟悉的本源進行捕風捉影的解構和溯源。仿佛一切成果都是“東拼西湊”和“坐享其成”的。如果設計創新領域如此,甚至整個社會也是如此,邊界之間的真空地帶將永遠是待開發的處女地,歷史現狀也難以得到改變和突破。伴隨這種固化的邊界觀,也有讓我們倍受鼓舞的時代先鋒,打破邊界,并且在邊界之間樹立了新的標桿,勾畫出屬于時代的邊界。
LSD是一家專注軟裝陳設設計領域的設計服務公司。發軔于設計之都深圳從成立到成名,短短10年,已經在國際范圍內倍受贊譽和追捧。在大多數設計公司還熱衷于在既有風格的邊界里享受“傳承”和對符號的忠誠時,LSD提出“利于潮流之外”,“nostyle is your style”的設計主張。在尊重功能舒適的前提下,只關注場所氛圍和居者的精神訴求,進而率性表達其獨立自信的審美主張。在打破風格邊界的嘗試下,形成了難以被歸類的新的設計格調,帶給邊界固化的室內設計圈不小的沖擊,這樣的突破和引領不再被草率的分解、歸類和追溯為“解構加減法”成果,相反,被廣泛視作大膽實驗的新成就,在邊界之間建立了新的領地。
除了LSD以外,還有雅布設計、壹正企劃、水平線之列的國際設計機構,同樣也踐行著在邊界之間開疆擴土的試驗和突破。盡管這樣的設計結構數量不多,但仍然給予室內設計領域帶來了新的啟示。如壹正企劃的武漢新塘萬科摩爾電影院,見圖3(摘自谷德設計網)。漢字被拆解后重新生成新的元素,運用到空間中,這些元素本身已隱合文字的部份意義,簡單卻具代表性,但并不像一個真正的文字般只有一個單一、獨特的代表意思,因此令人更有想像空間。
設計的創作離不開既有的積累和熟悉的素材,然而新的可能性一部分在創作過程中獲得,另一部分是借助新的態度和視角中捕捉,“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今天的設計領域要獲得進一步的突破和進步,更重要的或許是改變審視的視角和判斷的習慣,求新的目光或許更能得到更多新的啟發和收獲。摒棄機械的符號邏輯和元素加減法思維,帶著去本源化的新的開放姿態解讀生活、解讀設計。
齊彭代爾在他名聲大振的著作中談到了中國的文化、家具乃至建筑細節。不可否認,這些被提及的“素材”對其創作產生了重要作用,但依然不阻礙齊彭代爾及其所設計的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獨樹一幟,在文化的邊界之外自封領地(齊氏家具),成為推動創新的典范之一。對于今天的我們在踐行創新的過程中是極大的鼓勵,邊界之間有著無邊的空間。
5結語
如何看待創新有著比創新本身更重要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看待創新的態度和評價創新的方式影響甚至決定著創新的動機和方向,創新除了最終呈現的結果,還有創新的初衷和持續實驗的過程,對創新結果的粗暴分解(機械加減法)和邊界溯源的方式,在這個鼓勵創新的時代旱極其不和時官,也亟待改善的。
參考文獻
[1]張穎泉,徐雷,孫琦.論中國建筑對奇彭代爾中國風家具的影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3,(01):13-15
[2]劉驊.東方藝術在西方綻放[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4,(6):89-91.
[3]彭妮·斯帕克,汪蕓.英國設計,從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裝飾,2014,[11]1:14-20
[4]郝慧明,許佳.歐洲古典家具淺析——文藝復興與浪漫主義時期[J].中國市場,2011(09):123-124
[5]方海.世界現代家具發展史[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6]陳璐.影響研究——齊彭代爾式家具與中國明清家具[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7]曹青.中國風影響下的洛可可風格[J].文學與藝術,2010
[8]傅丹,章晨.明清家具與洛可可家具風格比較研究[J].景德鎮陶瓷,2010
[9]林峰,宋魁彥.巴洛克式家具與明式家具在色彩上的比較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9,(07):14-15
[10] Christopher Payne.Sotheby's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Furniture[M]. New York: Harper&Row, 1989
[11] Louise Ade Boger.The CompIete Guide to Furniture Style [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Sons.1997
[12] John L. Feirer. Furniture and cabinet making [M]. Peoria: Bennett Pub. Co,1983
[13] Gustav Ecke. 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