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摘要:公共領域中兒童服務設施規模和質量的供給不足,這與“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提出大相徑庭。本文從兒童需求角度,運用文獻資料、用戶跟蹤觀察法等方法,對浙江省公共基礎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游樂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四個方面現狀進行整理和分析。也作為項目前期調研成果,為后續兒童服務的公共設施設計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公共設施;產品服務;兒童需求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8)03-0025-03
2016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臺了《浙江兒童發展規劃(2016-2020年)》,總目標明確指出提高兒童工作社會化服務水平,創建兒童友好型社會環境。關注“兒童產品”,保障“兒童權益”,是城市轉型和設計研究的趨勢之一。兒童的發展受社會因素所決定,兒童是在社會中發展的,社會環境影響兒童發展的人生觀、價值觀。公共設施產品涉及群體大、范圍廣,其設計和服務體現社會包容性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然而,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兒童作為一個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常常處于空間權利的底層,被傳統城市規劃所忽略。這對于整個社會都是一個提醒——兒童需要完全屬于他們的服務產品。因此,從兒童需求角度,對浙江省設施產品服務設計的梳理,從中整理出供給矛盾、存在問題,是為后期進行設計優化的基礎,也為“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1 公共設施產品服務“兒童需求”的概述
用戶需求是用戶對產品應有屬性的期望。公共設施作為服務社會大眾的公共產品,涵蓋了基礎設施、交通設施、娛樂休閑設施和文化服務設施等。它與社會不同群體息息相關,且不同群體對設施的需求、使用也不一樣。縱觀現有各活動空間設施的造型、材料、色彩、功能、人機等,涉足兒童方面的考慮相對欠缺。就兒童本身而言,公共設施應具有滿足兒童認知、情緒、興趣、尺寸特征的形式要求,以及數量、布局、功能供給需求,才能更好地從大環境中促進兒童的成長。
1.1 兒童的需求
兒童人類學中所述,兒童是發展的,具有可變性與可能性,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需求都存在差異性和發展性,但具有連續性。兒童對于城市基礎性的環境設施需求有他們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首先是生理需求,包括身體健康需求、安全需求、認知需求,這符合馬斯洛理論①所提出的觀點;其次是行為需求,包括游戲需求、智力發展需求、創意需求、探索需求,通過行為層面的滿足用于促進兒童語言、情緒、興趣、人格等各方面的引導發展;再者是心理需求,環境設施友好,對于大部分的兒童而言,能使其獲得歸屬感、自豪感、責任感,以及社區和家庭的關懷感,從而在心理上得到滿足。
1.2 公共設施產品的“兒童需求點”
宏觀方面,現有公共設施產品供給與服務品質應達到公平性,將兒童群體納入設施考慮對象,給予兒童使用的優先權,提升整個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微觀方面,兒童極為單純的心理,本能且無意識的事物認知能力,喜歡游戲和娛樂、喜愛親近大自然且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理。公共設施“兒童需求點”要具體到形態、色彩、材質、造型、功能、裝飾的設計和對各類設施的組合、“返回童真”等方面,一方面滿足兒童基本的設施需求;另一方面在微環境下創造自由安全的游戲空間、加大“第三場所”(街道)的需求功能等。并“將他們的需求納入其中,從而確保兒童生活環境更加安全,同時還應充分尊重兒童環境認知的視角、創造力和認知能力”,兒童參與設計將使用者對設施的需求具體化、實物化來縮小或消除與用戶需求的差異。
2 浙江省兒童公共設施產品服務設計現狀
研究區域立足于杭州、寧波、溫州三大市區,涉及居住區、城市街道、醫療機構、大型商業綜合體、教育型綜合體五大類兒童接觸密切的活動空間。對服務于兒童的公共基礎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游樂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四個方面進行設計服務調研。調查內容包括兒童對于現狀設施的滿意度、設施數量與使用狀況、兒童的需求情況及對設施建設的建議等方面。
采用不同的方法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需求展開設施現狀調研,0-3歲兒童主要以家庭訪談、發放問卷形式調查,3-6歲的兒童以行為與發展的用戶跟蹤觀察法,找出公共空間中兒童生理、認知、行為需求(顯性需求),用以促進后期設施配套。7-10歲經由接觸、交流去認識兒童的本質,反映兒童對于目前浙江省公共設施產品的滿意度及對空間設施的需求。10歲以上大齡兒童,通過溝通、情境、媒介等形式,發現兒童需求與現有設施產品供給之間的矛盾。除此通過文獻查閱、案例分析等對調研信息進行歸納匯總。
2.1 政策制定方面
自201 1年,國務院正是頒布《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全國重視兒童福利由補缺型向普惠型轉變。與此同時,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將“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進行探索并納入“十三五”規劃。近些年,我省各大城市也陸續開展了一系列保障兒童社會利益發展政策與參考政策及行動(表1)。
目前,各城市積極落實兒童發展規劃綱領,保障兒童利益的公共設施產品數量與服務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國務院引發《“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明確規定重點任務與責任單位,為公共設施建設與維護提供了保障。
2.2 公共設施產品服務建設現狀
根據全省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2015年末,0~14歲人口(兒童)為738.3萬,兒童占總人口的13.3%。“全面二孩”政策后,衛計委的統計,我省201 6年全年出生人口數55萬左右,比2015年要增加13萬。反映出,兒童數量呈逐年增長,且家長的年齡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對于環境、設施、服務的需求較高。
2.2.1 公共基礎服務設施
在城市公共場所中兒童需求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的基礎設施。有母嬰逗留的商業綜合體、車站等都應設母嬰室,我省規定2018底母嬰設施配置率達65%;公廁存在功能劃分不明確,兒童和成人設施產品混用的現象,衛生設施不夠人性化。67%高低位洗手池,32%兒童廁位。從數據中顯示,未考慮媽媽帶男寶如廁、推車媽媽如廁帶來的尷尬。以兒童醫療機構為例,對6家兒童醫院調研,設施偏重視于醫療功能區,就診區內設施過于成人化,缺少符合兒童審美與生理特點,對比國外兒童醫院略顯不足,候診座椅都普遍適用于成年人,材質僵硬,幾乎很少設有兒童就坐的候診椅和輸液椅;11%符合兒童視覺體驗的導覽系統;32%設有兒童專用衛生設備;45%打破醫院原有色彩;57%設有兒童候診互動設施。根據目前高峰就診人數和設施數量對比來看,供給不足。但總體上,已體現出“量”的投入,但“質”的環節在人性化需求方面還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