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輝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商品經濟急速發展,物質生活大為豐富,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已經漸漸被消費取代,人們的欲望或主動或被動地增大,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消費社會。從設計的目的講,消費社會下的許多設計都與設計本身所應承擔的責任大相徑庭,針對這樣的現狀,本文對當前的設計怪相做多層次的解讀,深入分析當前設計存在的諸多問題。同時,在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去反思當前設計的存在的問題,希望重新發現日常設計中的哲學,引導當下的設計回歸其本質。
關鍵詞:消費社會:哲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8)03-0119-02
1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司空見慣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設計師為了迎合一部分人不斷增加的欲望,將奇特、浮夸、矯揉造作的設計作品帶給社會,這本身與設計的本質是背道而馳。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當前商業消費社會背景下,探討設計的本質屬性,并從古典的哲學思想中去解讀設計的內涵。從當下的社會現狀來看,我們已經進入了消費時代,很多設計師為這個時代的惡化推波助瀾,將設計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激發人們的購買欲,因此,誕生了一批又一批沒有社會價值的無用產品,商品的價值也在慢慢的發生變化,商品除了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外,越來越多的符號價值被附加到設計上,符號消費是伴隨著現代品牌概念的出現,而成為普遍化現象的。深入的理解當下社會氛圍下,人、物、環境三者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探討才是接近設計本質核心的正確途徑,將設計的關注焦點轉移到關注產品的使用價值和人的關系上,投入更多的哲學思考,將設計產品轉化為設計產品關系。
2 設計發展的概述
“設計師”并不是一直存在,從前的世界只有“工匠”,“匠人”將一個產品設計并制作出來,以此來滿足人們生活中的某種需求。在那樣的時代,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日常生活中的產品要具有個性特征,幾乎所有的設計都是無名設計,這些產品的樣式極為普通簡單。但是,在服務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容易發現其中的易用的并加以甄別改進,這其中就蘊涵了樸實實用的現代設計智慧。
從19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匠人”的工作漸漸被機械生產所取代,對于當代設計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功能主義,好的功能就是美的形式,功能至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功能主義是世界范圍內傳播最廣闊以及運用最普遍的設計思想。功能主義走了一條理性主義的道路,理性并不是隨著人們誕生就存在的,理性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一套科學體系,功能主義的初衷的確是好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到了后期,功能主義走向了標準化的極端,一味的追求極簡和功能至上,忽視了人們的情感訴求,功能美就意味著形式美,這是完全錯誤的。
當設計文化變得越來越豐富之后,新的問題誕生了,正如當初功能主義衍變為國際主義一般,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迷失在不同的設計風格中,產品設計變得日益復雜,有的越走越遠,漸漸偏離了日常生活需求的原點。
3 東西方哲學思想的闡述及對于設計的啟示
3.1 東方哲學思想對設計的啟示
要從東西方古典哲學中反思當前的設計表現,需要了解中西方古典哲學的基本思想。東方哲學復雜而難以領會,筆者也只是做淺顯的探討,但是,這些思想對于當下的設計還是大有裨益的。 筆者將中國的哲學思想分為三種:道家哲學、儒家哲學、禪宗哲學。
道家是“諸子百家”中極為重要的流派,《道德經》是道法自然哲學,主張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不要強求,及師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道: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對于車輪來說真正起作用的是中間空的部分,對于裝物的器皿來說真正起作用的也是中間中空的部分,對于房子同樣也是這樣的道理,這里主要探討的是“無”與“有”的關系,真正起作用的是那些“無”,而看的到的“有”卻是無用的,所以在設計中不要為看到做太多的工作,而真正關注的重點應該房子那些起作用的“無”上。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思想中一個基本的信念,最早由莊子闡述,其強調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合為一體,和諧有序的發展,在設計中,即要求設計師不只是基于對于設計對象的考慮,將人、物、環境三者作為設計條件一并進行考慮,現在許多的設計師,將人和環境割裂開來,使設計偏離了原來的正軌,以上就是道家哲學對于當下設計的啟示。
儒學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中庸及中正平和,不是簡單的折中,而是在不斷動蕩的狀態下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兩邊都呈現出剛剛好的狀態。
將儒學的中庸和平衡放到產品設計中去解讀,如果一件設計太多于簡單,那么它就沒有達到設計的目的,如果一件產品設計的太多復雜,那么它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設計中,保證設計的平衡性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禪宗哲學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中國禪宗,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禪宗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闡述了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拿普通的水杯設計作為例子來理解這三種境界,一個好的水杯設計是不會讓使用者留意到自己的使用體驗,而壞的水杯設計卻能讓能留意到這個過程;另一部分就是日本禪宗,中國禪宗注重理論,而日本的禪宗注重實修,‘雅是日本禪宗中一個重要的觀點,由于日本是一個資源貧瘠的國家,在與“雅”的結合中,日本產生了關注材質本身的樸素美學設計理念,在有限的條件下,做最好的質量,給受眾最舒服的使用感受,符合他們的個人需求,這也是對于“雅”的最好的詮釋。
3.2 西方哲學思想對設計的啟示
西方的哲學思想,筆者主要從兩個方向去進行分析,一方面,就是西方理性主義,這里的理性主義并非設計上的理性主義,而是一種哲學原理來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承認人的理性是知識來源的基礎,西方社會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來源于自然哲學,后來發展成為現代自然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理性主義的基礎,西方的傳統的理性精神,深入影響到西方人的衣食住行中,同時,在設計上也有很多具體的體現,設計中的理性主義也是來源于西方人的哲學理性主義,強調設計的實用性;另一方面,就是歐洲的人文主義,從西方的文藝復興開始,人們漸漸開始將關注的點轉移到人自身,關注人的情感訴求,不再一味的尊尋舊有的教條主義,宣揚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設計服務的本身就是廣大勞動人民,設計師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也應該將人的本質作為考慮的第一位,而不是像理性主義一樣,只重視設計物的表現,忽視了人的使用體驗。
當前環境下,設計走向了兩種不同的極端,一種是遵循絕對的理性主義,將產品設計看成對于產品的設計,忽視了人和環境的影響,將產品的功能表現放在第一位,忽視了人的情感和環境的承受能力;另一種極端則是完全滿足人的情感體驗,不理會設計的實用性原則,對于人的需求進行無條件的滿足會將人引導走入一種對于物的迷戀和崇拜中。
4 消費社會下的設計反思
處在當前社會環境下,設計師更應該引導用戶進行合理的消費,致力于改善大眾的生活品質而不是將眼光定位于產品的符號價值,產品的品質是決定產品命運的關鍵因素,在大工業如此發達的今天,產品品質的決定權在于設計,一件產品的品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形態上,一定要遵循平常自然的形式美法則,在造型上不突兀,能很好的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產品的細節上反復的琢磨,摒棄大工業生產下粗制濫造的原型產品,產品應該是他該有的模樣,在功能上,可以被人無障礙的使用,同時,在使用的過程中,產品應該能被使用者越用越順手,同時具有安全、高效、即使的錯誤反饋,這才是消費社會下一件高品質產品所應具有的特征。
回歸設計的本質,設計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并不是超乎尋常的造型或者累贅附加的功能,設計并不是一種技術能力,而是一種對于生活的觀察能力,通過對于人們生活的觀察而抓做事物本質的能力。而什么是事物的本質,事物的本質是從形式到功能,從外在到內在的提煉,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產品,比如我們使用的水杯,我們似乎都察覺不到他的存在,而當我們想喝水的時候,我們總是自然而然的想到這件產品的存在,這件產品是經過人們長期使用自然提煉的結果,正如上文提到的,當下的產品設計并不是單純的物的設計,而是關系設計,產品設計關系將人——物——環境將產品納入到一個穩定的三角關系中,將人納入思考的中心,思考產品是否能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追求,是否能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有利的影響。
以上談到的都是當前環境下設計師應該注意的設計問題,相比于當前的國內設計環境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工業設計在國外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但是,在國內,設計依然沒有形成一種成熟的體系,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設計作為文化建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國人的消費水平一直不高,審美程度也相應的得不到很好的發展,依然停留在物美價廉的性價比消費中,即使使少數人進入到了符號消費的階段中,自然而然的很難產生要尋求脫離符號的設計意識。
如何解決當下符號消費、被迫消費、喚起消費等等雜亂現象的問題,一方面,我們需要從哲學的角度進行辯證思考,正如道家思想中的順應自然,師法自然,讓我們真正的重視那些有用的部分,摒棄那些看到但是無用的東西,同時,從儒家思想中去理解中正平和的道理,在設計中找到應有的平衡點,在產品的功能實現以及人的情感訴求中尋求設計的表達。從禪宗思想中體會產品更深層次的意義表達,將設計的“雅”融入到設計思考的范圍,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提高設計師的個人修養,提升設計師的審美品味,提升設計師發現事物本質的能力,深刻的理解設計師設計產品與關系的本質。以人為中心是不變的主題,但是,也應該辯證的思考人與物的關系,平衡人的需求與產品表達的關系,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本土設計中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