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大杰 張長海 汪向東等
摘要 [目的] 研究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對直播秈稻雜草的防除效果。[方法]采用田間試驗方法,模仿規模種植大戶在秈稻直播田水稻5葉期噴施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3 000 mL/hm2制劑藥量,調查其對雜草的防效和水稻的安全性。[結果] 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在藥后14 d株防效95.06%,鮮重防效99.05%;藥后28 d株防效98.90%,鮮重防效99.94%,均高于25 g/L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和100 g/L雙草醚懸浮劑單劑處理,對水稻安全。[結論] 該研究為直播秈稻雜草防除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直播秈稻;雜草;防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S48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32-0144-03
Control Effect of 14% Pentafluorofluoride Dispersible Suspension on Weed in Indica Rice
YIN Dajie1, ZHANG Changhai2,WANG Xiangdong2 et al
(1. Tongcheng Wenchang Stree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Tongcheng,Anhui 231400;2.Tongcheng Seed Administration,Tongcheng, Anhui 2314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ontrol effect of 14% pentafluorofluoride dispersible suspension on weed in indica rice.[Method] The field experi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large scale planting family to apply 14% pentafluorofluoride dispersible oil suspension (3 000 mL/hm2) to rice in the 5 leaves of indica rice field, and its control effect on weeds and safety was investigated.[Result]The control effect of pentafluorofluoride dispersible oil suspension was 95.06% after 14 days, and fresh weight control effect was 99.05% . At 28 days after spraying the drug, the control effect was 98.90%, and the fresh weight control effect was 99.94%, both higher than 25 g/L pentafulfonamide dispersible oil suspension and 100 g/L dioxane suspension single agent treatment, which was safe for rice.[Conclusion]The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trol and removal of weeds of indica rice.
Key words 14% pentafluorine·difluorine·dispersible oil suspension;Direct broadcasting of indica rice;Weed;Control effect;Security
基金項目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CARS-01-01A)。
作者簡介 尹大杰(1973—),男,安徽桐城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8-06-20
水稻直播是一項最輕簡的稻作技術,可省去栽插環節,省工節本,有效地解決勞力不足情況下水稻集約化生產問題,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輕型稻作方式[1-2]。直播田除草主要集中在2個時期,一是播后苗前土壤封閉處理,二是苗后莖葉噴霧處理。隨著規模種植大戶數量的增加導致的勞動力嚴重短缺和陰雨等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生,導致土壤封閉無法進行,即使進行了苗前土壤處理,但防效仍較差,因此,必須使用除草劑進行苗后處理[3-4]。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是北京燕化永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水稻直播田苗后一次性除草劑,商品名燕化稻旺,由1.5%五氟磺草胺、2%雙草醚和10.5%氰氟草脂復配而成,主要適用于防除水稻直播田稗草、千金子、一年生闊葉雜草和莎草,推薦在水稻直播田水稻苗后3~5葉期,田間雜草基本出齊后莖葉噴霧,制劑用藥量1 000~1 179 g/hm2。現實中,規模種植大戶常因天氣或勞力影響,很難做到適時噴施,往往噴施時水稻已達5葉期或更大,他們往往加大用藥量來確保良好的除草效果,但同時出現藥害的風險增大[5]。筆者模仿規模種植大戶偏遲使用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研究在增大使用劑量情況下的除草效果和對水稻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除草劑為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燕化稻旺,北京燕化永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 g/L雙草醚懸浮劑(農美利,日本組合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和25 g/L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稻禾夫,安徽省銀山藥業有限公司)。供試水稻品種為秈型雜交稻五優308。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6年在桐城市種子管理局范崗鎮楊安村試驗田進行,試驗田面積約1 300 m2,壤土,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18.45 g/kg,全氮1.90 g/kg,無機氮142.68 mg/kg,速效磷11.58 mg/kg,速效鉀117.43 mg/kg,pH 5.44,排灌條件好。
1.3 試驗方法
1.3.1 防效試驗。采用對比試驗,試驗設計4個大區,大區間用埂隔開,獨立排灌。每個大區為1個處理,計4個處理。處理①為噴施燕化稻旺,制劑用藥量為3 000 mL/hm2;處理②為噴施稻禾夫,制劑用藥量為2 400 mL/hm2;處理③為噴施農美利,制劑用藥量為450 mL/hm2;處理④為CK,不噴施任何藥劑。大區長22.6 m,寬12.0 m,大區面積271.2 m2。試驗藥劑于6月29日噴施,直播秧苗處于6葉期,采用工農-16型噴霧器噴施,用水量450 kg/hm2。施藥前排干水,使雜草露出水面。施藥時為多云天氣,氣溫22~28 ℃,施藥后約30 h后降特大暴雨,持續約5 d,期間保持田內有淺水。
分別在施藥當天(6月29日)、藥后14 d(7月13日)和藥后28 d(7月27日)調查藥前、藥后雜草數和雜草鮮重。每個處理取1 m2分別記載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株數,在禾本科和闊葉雜草中,對稗草、千金子和鴨舌草分別計數,將前述分類好的雜草用感量0.01 g電子天平稱其地上部分鮮重,統計除草效果。防效計算方法:
株防效=(未施藥CK區雜草數-藥劑處理區雜草數)/未施藥CK區雜草數×100%
鮮重防效=(未施藥CK區雜草鮮重-藥劑處理區雜草鮮重)/未施藥CK區雜草鮮重×100%
水稻成熟時,進行田間調查,田間每個處理取2點,每點面積0.3~0.5 m2,齊泥收割全部植株,將水稻植株與雜草植株分開,稱其鮮重,計算地上雜草鮮重比例。其計算方法:水稻成熟時地上雜草鮮重比例=取樣地上部分雜草鮮重/(取樣地上部分水稻植株鮮重+取樣地上部分雜草鮮重)×100%。
1.3.2 安全性觀察。藥后3、7、14、28 d分別目測水稻的生長情況,觀察是否有藥害現象發生。
1.4 田間管理
水稻種子催芽露白后于 6月8日直播,播種量為22.5 kg/hm2。大田基肥為48%(21-12-15)撒可富復合肥300 kg/hm2,在栽插前犁耙時淺層施入。為保證施藥時田間有足夠的雜草,播種前后未用藥劑進行土壤處理和播后芽前處理,且播后14 d內保持田間濕潤,使雜草充分生長。7月6日追施尿素112.5 kg/hm2,8月13日追施48%(21-12-15)撒可富復合肥187.5 kg/hm2。水漿管理按直播要求進行,防治病蟲2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未施藥CK區雜草發生特點
由表1可知,就數量而言,以闊葉雜草最多,占整個雜草數量的65.08%,其次是莎草科雜草。就鮮重而言,仍以闊葉雜草比例最高,其次是禾本科雜草。主要雜草種類為稗草、鴨舌草、異型莎草。隨著時間的推移,3種雜草類型總數量呈下降趨勢,但總鮮重呈迅速上升后緩慢下降趨勢。3種雜草類型中,禾本科雜草表現與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不同,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隨著時間推移其數量逐漸下降,其鮮重呈先增后降,而禾本科雜草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鮮重上均呈增加趨勢,尤其是鮮重,這說明在水稻和3種類型雜草競爭中,由于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在株高上處于不利地位,導致其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最終使禾本科雜草成為優勢雜草。在禾本科雜草中,稗草數量緩慢下降,但鮮重迅速上升,至7月27日(播后49 d)其鮮重占整個雜草鮮重比例高達61.70%,此外,千金子數量和鮮重逐漸增加,成為優勢雜草。
2.2 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對雜草的防除效果
2.2.1 藥后14 d。從表1可知,6月29日(水稻播后21 d)進行藥劑處理時,田間禾本科雜草、莎草科雜草和闊葉雜草類型齊全。藥后14 d,3種除草劑對雜草的防效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①(噴施燕化稻旺)對所有類型雜草株數和鮮重防效均在90%以上,其中對鮮重的防效在95%以上,優于處理②(噴施稻禾夫)和③(噴施農美利);處理②對闊葉雜草防效較高,對莎草科雜草無效,對稗草防效一般,對千金子株數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有效控制千金子生長;處理③對稗草防效突出,稗草全部死亡,同時對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有一定防效,對千金子無效。
2.2.2 藥后28 d。 施藥28 d后,3種除草劑對雜草的防效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①對所有類型雜草株數和鮮重防效均在98%以上,其中對禾本科雜草的防效達100%,表現優異的除草效果;處理②對稗草防效達100%,但對千金子僅能抑制株數發生,不能有效控制其生長,對闊葉雜草防效一般;處理③對禾本科雜草的防效突出,稗草無發生,千金子極少量發生,同時對闊葉雜草的株防效為74.29%,鮮重防效達91.04%,因而總防效高于處理②。與藥后14 d相比,處理①和③藥后28 d的總雜草防效較藥后14 d提高,表現良好的持效性,但處理②的總雜草防效下降,尤其是株防效下降明顯,表現持效性不足。
2.2.3 成熟時。成熟時處理①、②和③雜草地上部分鮮重比例分別為0.12%、30.14%和7.62%,處理①含雜草最低,控草效果最好,其次是處理③,控草效果一般,處理②最差,控草效果不理想。
2.3 14%五氯·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
7月2日(藥后3 d)觀察,處理①與③水稻葉色較CK明顯變淡,且葉片披垂,部分雜草中毒,尤其是處理①表現明顯;處理②葉色略淡于CK,葉姿無明顯差異。7月6日(藥后7 d)觀察,處理②和③水稻葉色與CK無明顯差異,處理①水稻葉色略顯淡,葉片已恢復直立狀態,各處理水稻未見畸形、發黃或死亡現象。7月13日(藥后14 d)觀察,各處理水稻植株形態與CK相比無明顯差異。7月27日(藥后28 d)觀察,處理②的水稻葉色較CK深,葉片直立;處理②和③的水稻與CK無明顯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燕化稻旺)在秈稻播后21 d雜草量大時采用用藥量3 000 mL/hm2噴施,藥后14 d株防效95.06%,鮮重防效9905%;藥后28 d株防效98.90%,鮮重防效99.94%,均高于25 g/L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稻禾夫)和100 g/L雙草醚懸浮劑(農美利)單劑處理。噴施燕化稻旺的水稻成熟時雜草鮮重比例僅為0.12%,低于稻禾夫和農美利。施用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后,秈稻會出現短暫的葉片披垂和葉色褪淡現象,未發現水稻其他異常,7 d后可恢復正常。
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中含有2%的雙草醚,研究表明,不同類型和葉齡水稻對雙草醚的敏感性存在差異,在相同葉齡條件下,粳稻對雙草醚最為敏感,秈稻次之,雜交稻有較強的耐藥性,水稻同品種不同葉齡期對雙草醚的敏感性不同,低葉齡期較高葉齡期敏感,粳稻區雙草醚的使用適期應在水稻5葉期后,有效用量控制在30 g/hm2以下,秈稻區、雜交稻區雙草醚的使用適期應在水稻3葉期后,有效用量控制在45 g/hm2以下[6-7]。該試驗是在秈稻5葉期噴施制劑3 000 mL/hm2的14%五氟·雙·氰氟可分散油懸浮劑,其雙草醚用量為60 mL/hm2,超過45 g/hm2的使用量,出現短暫的葉片披垂和葉色褪淡現象,與郭之杰等[6]研究結果一致,未發現水稻其他異常,說明該藥劑對秈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由于粳稻對雙草醚較秈稻敏感,而粳稻用于直播較秈稻在抗倒方面具有優勢[8],因此,對于該藥劑在粳稻直播田上的使用應先進行試驗,在取得充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論后再逐步示范推廣。另外,該試驗在施藥30 h后遇持續暴雨,導致田內蓄水后水層呈流動狀態,可能影響藥劑的除草效果和降低藥劑對水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何勇,李斌,林承勇,等.水稻直播關鍵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35):51-53.
[2] 余錚,鄧莉立,譚顯勝,等.20%雙草醚可濕性粉劑對水稻直播田雜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評價[J].雜草科學,2017,35(3):38-42.
[3] 馬國蘭,劉都才,劉雪源,等.不同除草劑對直播稻田雜草的防效及安全性評價[J].雜草科學,2014,32(1):91-96.
[4] 曽憲壽.寧國市水稻直播田雜草化學防治技術研究[J].基層農技推廣,2018(7):80-81.
[5] 周振榮,張勇,張瑩.幾種新型水稻田除草劑對雜草的防除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4):119-120,123.
[6] 郭之杰,王紅春,婁遠來.不同類型和葉齡水稻對雙草醚的敏感性差異[J].雜草科學,2015,33(4):59-62.
[7] 賈忠建,宋鵬杰.雙草醚的科學正確使用[J].植物醫生,2014,27(5):43-44.
[8] 龔金龍,邢志鵬,胡雅杰,等.“秈改粳”的相對優勢及生產發展對策[J].中國稻米,2013,1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