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許應萍 李洪軍等
摘要 [目的]研究生乳中殘留抗生素在保存過程中微生物增殖后的變化規律。 [方法]采用了SNAP(E50)檢測方法,對10萬 CFU/mL以下、49萬和120萬 CFU/mL菌落總數不同的生鮮奶,進行了抗生素殘留檢測分析。對微生物菌落總數含量不同的生鮮奶在保存過程中抗生素殘留變化進行分析,研究生鮮奶中殘留抗生素與存放時間的降解變化趨勢。[結果]試驗表明,生鮮奶中的微生物越多,抗生素降解就越快。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生鮮奶中的微生物不斷增多,進而加快了生鮮乳殘留抗生素的降解。[結論]該研究可為生乳的質量控制提供更科學的方法。
關鍵詞 微生物;生鮮奶;抗生素;降解趨勢
中圖分類號 TS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32-0164-03
Study on Microbial Degradation Trend of Antibiotic Residues in Raw Milk
LIU Bin1,2, XU Yingping1,LI Hongjun2 et al
(1.Chongqing Tianyou Diary Group Co.,Ltd., Chongqing 404100;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antibiotics residue in milk on microbial proliferation during storage.[Method] SNAP (E50)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antibiotic residues in fresh milk with different colony counts under 100 000 CFU/mL, 490 000 and 1.2 million CFU/mL.The changes of antibiotic residues in fresh milk with different microbial colonies during storage were analyzed, and the degradation trends of antibiotics residues and storage time were studied.[Resul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e microorganisms in raw milk, the faster the degradation of antibiotics.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storage time,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in raw milk increased, which accelerated the degradation of antibiotic residues in raw milk.[Conclusio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more scientific metho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raw milk.
Key words Microbial;Raw milk;Antibiotics;Degeneration trend
作者簡介 劉彬(1966—),男,重慶人,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乳制品加工研究。
收稿日期 2018-06-20
牛乳是乳畜產犢后由乳腺分泌出的一種具有膠體的特性、均勻的、乳黃色或乳白色生物學液體,即乳汁,奶牛的泌乳期一般為10個月。牛乳中含有脂肪、蛋白質、乳糖、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營養價值極其豐富的全價食品。受環境的影響,奶牛易患乳房炎、口蹄疫等疾病,奶牛生病后,有的需要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泌乳期的奶牛使用抗生素獸藥后,通過泌乳期奶牛機體的血液在一段時間內殘留在牛奶中。對于經常飲用含有抗生素殘留牛奶的人而言,等于長期間接地吸收低劑量抗生素。殘留在奶牛體內的抗生素藥物,會引起病原菌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影響胃腸道細菌群的平衡,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其次,牛奶中的抗生素會影響奶制品的品質,如果用含抗生素的奶做酸奶或乳酪等,則殘留在其中的抗生素會抑制細菌的發酵,使產量和質量降低,造成乳制品生產企業的經濟損失。
生鮮乳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微生物,其中含有需氧的嗜溫菌、嗜熱菌、嗜冷菌、芽孢菌、致病菌(葡萄球菌屬、鏈球菌、沙門氏菌屬、志賀氏菌屬、布魯氏菌病屬、結核桿菌屬)等細菌,蛋白質分解細菌和脂肪分解細菌等其他細菌,酵母菌和霉菌等真菌,以及病毒等微生物,同時含有內酰胺酶等。由于細菌的代謝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降解生鮮乳中的抗生素,從而影響生鮮乳的質量安全控制。
乳制品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重要食品,牛乳的人均消費量反映了一個國家國民的生活質量水平。而牛乳的質量安全關乎著消費者的健康,因此必須確保生乳原料質量安全。筆者以殘留有抗生素的生乳為研究對象,研究了生乳中殘留抗生素在保存過程中微生物增殖后的變化規律,為生乳的質量控制提供更科學的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與主要試劑。
試驗所用生鮮奶為天友公司兩江牧場、天翼牧場、合作牧場(英華牧場)使用了氨芐西林鈉+氯唑西林鈉獸藥的殘留有抗生素的生鮮奶,所有樣品取自牧場用藥后第2天、第3天產的生鮮牛奶。
牧場有奶牛患乳房炎疾病后,使用了氨芐西林鈉+氯唑西林鈉,每一頭泌乳牛一次用5 g(氨芐西林鈉0.075 g+氯唑西林鈉0.2 g),一日所用劑量為10 g,連用3 d,其獸藥休藥期是60 h。
瓊脂試驗試劑,北京雙旋微生物培養基制品廠;
乳與乳制品抗生素檢測試劑盒(利普斯50),西班牙ZEU-INMUNOTEC,S.L.公司。利普斯50可檢測β-內酰胺類、四環素類、林可酰胺類、磺胺類、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氯霉素等抗生素殘留。其檢出限值見表1(該數據為試劑廠家提供)。
1.1.2 主要儀器與設備。
生化培養箱,上海躍進醫療器械廠;生物顯微鏡,重慶光學儀器廠;菌落計數器,姜堰市新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西門子冰箱,江蘇博西家用電器公司;自動蒸汽滅菌鍋,北京法恩科貿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取樣。
每次取樣從牧場用藥后的產奶牛中抽取休藥期牛奶,休藥期第1天抽取500 mL,分成5份,每份100 mL。休藥期第2天抽取500 mL,分成5份,每份100 mL。休藥期第3天抽取500 mL,分成5份,每份100 mL。所有抽取樣品存放于2~4 ℃的冰箱。
1.2.2 樣品檢測。
1.2.2.1 牛奶細菌總數測定。
按照GB 4789.2—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9],采用稀釋平板法測定休藥期生鮮奶菌落總數含量。
1.2.2.2 抗生素測定。
采用SNAP利普斯50(ECLIPSE 50)試劑盒快速檢測方法,分別對休藥期牛奶存放第1~5天進行殘留抗生素檢測,同時進行空白試驗。
利普斯50的檢測基于細菌生長抑制的原理。該試劑盒包括一塊微孔板,微孔內注有分布了嗜熱脂肪芽孢桿菌孢子和酸堿指示劑的瓊脂培養基。
當微孔板置于65 ℃培養時,孢子萌發,細菌生長并代謝產生酸使得瓊脂的酸堿度降低,從而導致瓊脂中酸堿指示劑由藍色(紫色)變為微黃色。如果待檢的乳樣品中含有高于檢出限的抗生素殘留,則微生物的生長被抑制,瓊脂中的顏色不發生變化。
2 結果與分析
2.1 休藥期牛奶細菌總數和酸度測定結果分析
該研究抽取3個牧場休藥期的牛奶,并對每個牧場5個休藥期牛奶組進行分析檢測,測定其在存放過程中的細菌總數和酸度的變化,因變化趨勢相同,該研究只展示了1組測定數據。由表2、3、4可以看出,牛奶在2~4 ℃保存過程中,微生物細菌數量在緩慢增長,同時酸度也在不斷增高。細菌數量增加、酸度升高后,牛奶的風味質量也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逐漸變差,牛奶蛋白質的穩定性也受到影響。
2.2 休藥期牛奶殘留抗生素測定結果分析
采用SNAP利普斯50(ECLIPSE 50)試劑盒快速檢測方法,分別對休藥期第2天、第3天的3個牧場生鮮奶進行了抗生素殘留檢測,檢測樣品存放于2~4 ℃的冰箱。同時進行空白試驗。“+”表示抗生素陽性,“+”多少,表示陽性強弱,同時設定“+”代表指征數值為1,“++”代表指征數值為2,以此類推。試驗結果見表5、6。
該研究抽取3個牧場休藥期的牛奶,與微生物和酸度一樣同步進行了3個牧場、每個牧場5個休藥期牛奶組分析檢測,測定其在存放過程中抗生素的變化,因變化趨勢相同,該研究只展示了1組測定數據。由表5、6可以看出,奶牛休藥期第2天的牛奶抗生素殘留多于休藥期第3天的牛奶抗生素殘留。生乳中殘留抗生素,在保存過程中隨著時間的延長,殘留抗生素逐漸減少。同時,可以看出休藥期時間越長,生乳中殘留抗生素就越少。
3 結論
通過試驗可以看出,生鮮奶中都含有數量不等的細菌,在保存過程中,隨著生鮮奶中微生物的生長,其代謝過程中會產酸,因此生鮮奶的酸度會有不同程度地升高,甚至因酸度地升高最終導致生鮮奶變質。
該試驗研究了生鮮乳殘留抗生素在存放過程中與其細菌總數、酸度的變化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生鮮奶在2~4 ℃的保存過程中,其酸度會有不同程度地升高,菌落總數越多,酸度上升相對較快。由于細菌代謝作用而產生的酶,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降解生鮮奶中的殘留抗生素,生鮮乳殘留抗生素會自然降低。同時試驗也研究了含有殘留抗生素的生鮮乳,實施冷凍保存可以抑制殘留抗生素的降解。因此,生產廠家在生鮮乳質量安全控制時,應在驗收時立即抽樣檢測抗生素殘留,不要冷藏后再檢測,避免質量控制偏差。
參考文獻
[1] 謝繼志.液態乳制品科學與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63-73.
[2] 《乳品工業手冊》編寫組.乳品工業手冊[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7:73-92.
[3] 許紅巖.生鮮乳中微生物控制淺析[J].中國乳業,2013(3):52-53.
[4] 國家衛生部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生乳:GB 19301—2010[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1-2.
[5] 張景田,張擁軍.淺談微生物在乳品加工中的污染及控制[J].民營科技,2010(9):32.
[6] 鄭淑容.牛奶中抗生素殘留的危害及對策[J].中國畜禽種業,2010(1):29-31.
[7] 趙先晟,趙伯川,魏學良.牛奶中抗生素殘留的危害及控制對策[J].中國動物保健,2009,11(5):63-65.
[8] 劉軍安,高美虹,黃運麗.牛奶中抗生素殘留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6):1481-1483.
[9] 國家衛生部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鮮乳中抗生素殘留檢驗:GB/T 4789.27—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