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煉
[摘 要]壯族百鳥衣故事廣泛流傳于廣西壯族地區,在南寧市橫縣校椅一帶尤為盛行,具有原生本土性,地域特色明顯,是壯族先民崇鳥習俗的反映,承載著壯族先民的生產生活經驗及道德審美價值觀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發揚好壯族百鳥衣故事,需把民間自發性傳承與政府有計劃的保護、扶持、引導有機結合,發揮其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從而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
[關鍵詞]壯族百鳥衣故事;鳥圖騰;保護傳承
壯族百鳥衣故事流傳于南寧市橫縣校椅一帶,與壯族遠古時期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是壯族先民崇鳥習俗的反映,反映了壯族早期社會的原始宗教、婚戀觀等,其傳說故事富有浪漫主義的神話色彩,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壯族人民渴望愛情、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以及多姿多彩的壯民族風情,在壯族民眾中具有強烈的認同感,于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壯族百鳥衣反映的崇鳥習俗
壯族地區多鷺鳥,常聚集在稻田里覓食。《交州外域記》記載:“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雒”在壯語中是鳥的意思,“雒田”即壯語的“那麓”(鳥田),意為鷺鳥指引開墾出來的田。在環大明山地區,流傳著一個關于“鳥田”傳說:因洪水泛濫,壯族的先祖從郁江邊向大明山地區遷移,然而這里林木蔥郁,古木參天,神秘莫測,很難找到適合定居耕種的田地,于是在鷺鳥的叫聲指引下,壯族祖先找到了靠近水泉邊適合耕種的田地,從此世代的壯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安居樂業,過上幸福的生活。某種程度上,從“鳥田”的傳說可推斷環大明山地區是駱越先祖最早的家園之一。 至今在廣西、廣東等古越人居住的珠江流域,仍保留著大量含“麓”(雒、六、祿、淥、綠、鹿、羅)的地名。
另據壯族民間經典《麼經》記載,鷺鳥是壯族始祖布洛陀在創造萬物時造出來的一種動物,極具靈性,可預測天氣變化,對于從事原始農業的壯族先民而言,掌握季節的變更和天氣的變化甚為重要,人們希望得到鷺鳥的護佑,求得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因此鷺鳥被人們視為神物,尊為圖騰。
在壯族地區出土的古代銅鼓上,鑄有許多翔鷺或翔鷺銜魚的形像,鷺嘴長善漁,壯族先民以鷺飾鼓,表明了對鷺的喜愛、崇拜以及鷺在先民漁獵生產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清人陳矩說:“以鷺飾鼓,是因為鳥鷺能排陣,似戰士之有序,若鳥鷺也。”這句話突出了鷺鳥與銅鼓的契合點,他們都能排陣集眾,震懾四方。在古代,銅鼓象征著權力與財富,被當成重器、禮器、樂器使用,在祭祀、征戰等場合使用最多,在戰爭中,擄得銅鼓的一方則獲得勝利。因此,在鷺鳥的裝飾下,銅鼓的權威、神圣、通靈等特點展現無遺。
今天,壯族地區仍保留有許多鷺鳥標志的文化遺存。在壯族人的傳統建筑物如房屋頂梁、屋檐、門窗、墻壁等和傳統家具上常雕刻或畫有鳥的精美圖案,在織錦、刺繡、剪紙等工藝品中,也常見有色彩絢麗的鳥圖案。
二、壯族百鳥衣傳遞的藝術之美
傳說很久以前,壯族青年古卡在山上打柴時救下一只受傷的黃鳥,黃鳥感其恩德化身成多情、聰慧的少女,與之結為夫妻,男耕女織建立了美好的家園。惡霸土司垂涎古卡妻子的美貌,強搶為妾。古卡受妻子所囑,歷盡千辛萬苦,采集百鳥羽毛,利用百鳥的靈氣,殺死土司救出妻子,奔向遠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1955年,壯族著名作家韋其麟根據壯族百鳥衣故事創作了敘事長詩《百鳥衣》,全詩1253行,共7404字,發表于當年6月號的《長江文藝》上,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先后被翻譯成英法意俄等十三種文字出版,此后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等陸續轉載并一版再版。長詩《百鳥衣》以其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優美的藝術表現形式,一出現就引起了文壇的重視,其和民間故事“百鳥衣”相互輝映,兩者相得益彰。
其中“綠綠山坡下,清清溪水旁,長棵大榕樹,象把大羅傘。山坡好地方,樹林密麻麻,鷓鴣在這兒住下,斑鳩在這兒安家。溪水清瑩瑩,飲著甜又香,鷓鴣在這兒飲水,斑鳩在這兒喝茶”,將壯民族山區的山水風情呈現出來,散發著濃郁的地域芳香,顯現迷人的民族色彩,構成了一個令人向往的生活環境。“八角算最香,菠蘿算最甜,聽依娌的歌呀,比吃八角還香,比吃菠蘿還甜。依娌繡的蝴蝶,差點兒就飛起來,依娌繡的花朵,連蜜蜂也停在上面。露珠最晶瑩了,和依娌一起就干了。星星最玲瓏了,和依娌一起就暗了。木棉花最映眼了,和依娌一比就失色了。孔雀的尾巴最好看了,和依娌一比就收斂了。”八角、菠蘿、木棉花等是廣西壯族地區常見的風物,極具地方韻味和生活氣息,展現了詩人浪漫的詩歌情懷。此外,詩人用類比等手法將依娌的聰明伶俐和如花美貌美妙地烘托出來。
以壯族文化為背景的百鳥衣故事見證了壯族的歷史文明,記錄著壯族繁衍生息的自然環境等信息,彰顯了壯族人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人生哲學,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精品。
三、壯族百鳥衣的現代保護傳承
壯族百鳥衣故事起源于土司統治時期,土司制度只在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而以壯族地區最為典型。壯族百鳥衣故事歷經了宋代萌芽期到民國的盛傳期,新中國成立后的新生和繁榮期。1959年至1962年間,南寧市分別排演了粵、邕劇兩個版本的《百鳥衣》,影響廣泛,使這一民族文化遺產大放異彩。“文化大革命”期間,樣板戲充斥中國文壇,壯族百鳥衣故事隨之進入了冷落期。改革開放后,社會各界開始對壯族百鳥衣故事進行了搶救和保護,壯族百鳥衣故事又進入劃時代的復蘇期。2013年,南寧市策劃排演的大型歌舞劇《百鳥衣》,以時代精神重新詮釋了這個優美傳說故事,該劇根據民間題材,融入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古老故事與現代情感交融,抒發對勇敢、犧牲、奉獻、人間大愛的熱情歌頌,向世人展現廣西壯族的特色文化以及熱烈追求、積極向上的民族風貌,傳遞了中國夢和諧、團結、奉獻的正能量,使傳統故事更具有當代意義。此外,壯族百鳥衣故事的題材還以電影、雜技等多種表達方式呈現。
近幾年來,廣西各級文化部門高度重視壯族百鳥衣故事的保護,作出大量的保護行動,如橫縣校椅鎮中心學校建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百鳥衣故事文化長廊,激發青年學子對民間本土文化的認知和情感,有效推動壯族百鳥衣等民間本土文化的普及和傳承。然而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壯族百鳥衣故事賴以生存的生態土壤已發生變異,以及傳承斷層等問題突出,壯族百鳥衣故事的保護傳承面臨困境。
壯族百鳥衣故事不僅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特征,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力量與源泉,它承載著世代壯族民眾的思想觀念、道德信仰以及風俗習慣,是人們根據自身所處的歷史環境而形成的標準行為模式,是維系社會生產生活穩定的重要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發展好壯族百鳥衣故事,需把民間自發性傳承與政府有計劃的保護、扶持、引導有機結合:一要建立壯族百鳥衣故事的民間藝術文化資源庫,在廣西范圍內對壯族百鳥衣故事的民族民間藝術人才和相關藝術品類進行普查,開展相關的人才和藝術品類評選,設立專項基金和研究機構,進行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將成果結集出版。二要完善壯族百鳥衣故事民間藝術文化教育傳承機制,如在南寧市各中小學校開展以壯族百鳥衣故事為主題的故事會。支持有條件的大學增設民間藝術學及其相關專業,加強人才培訓,鼓勵支持壯族百鳥衣故事等民間藝術文化進校園。三要大力推進民間藝術文化產業發展,制定發展戰略,如設計制作百鳥衣旅游工藝品、百鳥衣雕塑群等,打造壯族百鳥衣故事藝術文化品牌,推動壯族百鳥衣故事藝術文化與旅游文化有機結合。四要創新壯族百鳥衣故事宣傳保護機制,構建“互聯網+”平臺,推動壯族百鳥衣故事走出博物館,回歸大眾百姓生活,煥發新生活力;同時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壯族百鳥衣故事的文化影響力。